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寫過一本書叫作《鈍感力》。
鈍感力,不同于遲鈍,它是一個心理學范疇的詞匯,與“敏感”相異,大意是說外界的敵意和攻擊對自己的影響不大,不那么容易被不良情緒操控,總是能保持一種平靜快樂的狀態,好像生活里到處都充滿了“甜”。
在《鈍感力》這本書中,渡邊淳一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S醫生年輕的時候是主任教授的首席助手,主任教授一直發牢騷,大家都非常郁悶窘迫,而S醫生每次是被數落的最多的。
但是每次手術一完,他就會輕松泡澡,很快忘得一干二凈。
他在挨了訓之后依舊可以情緒飽滿地工作,就近觀看教授做手術,受益良多。
后來成了醫療部手術技術最高超的醫生,而再到后來,S醫生則成了某所大醫院的院長。
S醫生之所以能夠在面對謾罵、指責等外界攻擊的時候,依然保持泰然自若、達觀喜樂的狀態,實際上就是源于他心理層面的鈍感力。
這種鈍感力的養成,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本質上就是要建立人際交往中的界限感。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會看見一些人,總是會因為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或者別人和自己說話的語氣而很容易陷入情緒波動,有的時候甚至會情緒失控。
這樣的現象,實際上就是因為缺乏人際交往邊界造成的。
人際交往邊界,就是清晰地知道“你是你,我是我”,我們以互相尊重為交往前提。有了這樣的邊界,當對方表現出攻擊的時候,你就會在內心非常清楚地知道,“這樣的表現是Ta自己的事兒,和我沒有多大關系”。
因此,對方說什么、或者做什么,你都不會太放在心上,自然也就不太給自己造成傷害。這就是渡邊淳一口中的“鈍感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