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嘉陵
一、人類有兩大認知體系
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習俗,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認知思維和行為方式,由此獲得的知識在形式、表達和深度等方面也必然不一樣。
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豐富多彩,但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兩種路徑:
一是從空間和物質實體角度為主認知世界,由于空間和物質實體都是可分割的,其研究興趣必然會集中在無休止地對物質實體進行“解剖”,也就是從局部入手進行研究,特別關注物質實體的本質、結構以其所具有的功能,形成了以還原論為基礎的西方現代科學知識體系;
二是從時間和關系屬性角度為主認知世界,由于時間不可分割,只能從整體、關系和屬性上對客體進行觀察和把握,從而形成了以整體論為基礎的東方科學知識體系。
二、中醫有解剖但卻并不在意解剖實體
以有沒有解剖來判斷和證明某一種醫學是否是科學,很顯然,這是站在西方現代科學文化角度來提出的問題,而且這也不是一個新的問題。早在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在極力呼喚民主與科學、聲討專制與蒙昧的同時,也是從人體解剖構造下手對中醫藥學進行猛烈批判:“醫不知科學,既不解人身之構造,復不事藥性之分析……其想像之最神奇者,莫如‘氣’之一說。……試遍索宇宙間,誠不知此‘氣’之為何物也!”
三、象思維才是中醫的趣味中心
中醫的知識體系并非直接依據解剖建立起來的,而是在解剖基礎上,更結合了只有生命活體才具有的生理病理“現象”,即“象信息”,從而創造性地以“象信息”為主要認知思維依據形成的。通過從宏觀整體上通過對“象”的認識和把握,認識正常人體“五臟、六腑、經絡、氣血”等生理功能狀態,即“藏象”;通過從宏觀整體上對初級的“病象”,按屬性或狀態進行“分類”,然后歸納為更高層次的“病象”,即斷定為反映“五臟、六腑、經絡、氣血”等病理變化的某種“證型”。也就是辨證施治的思維結果,即辨出來的“證”。
中醫象思維的特殊之處在于,中醫所認識的反映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的“藏象”和“證型”,都不直接與人體內的某一具體器官組織實體相對應,而表現出來的是實體與“象”之間的一種間接的“對應關系”。這種認知思維形式,看似沒有解剖,其實不僅有解剖,而且還高于單純解剖這種還原論認知方式,這也是中醫最具創意的學術核心。
四、中醫臨床價值逐漸被世界認可
2011年8月19日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求索論壇》講座
五、有療效就是硬道理
以上介紹足以證明中醫的科學價值獲得了世界醫藥主流組織的認可。但是,由于現代中國人在接受了二十世紀30~50年代西方以物質為中心作為認知世界惟一正確的認知方式后,也就不再滿足中醫與解剖脫節的說理方式,即使臨床有效,也認為中醫不是科學。而一定要認為只有從實驗室出來的知識才是科學。誠然,實驗室的認知方式,幫助我們認清了很多未知世界,這也是現代科技文明得以帶來世界巨變的原因。但是,人類卻并不生存在封閉的實驗室的“真空”環境之中,而是生活在具有多重復雜因素可以影響人類生命和健康的大自然環境之中。正因為如此,雖然西醫借助現代科技以物質和實驗室為中心創造出的很多成果,看似科學、先進,卻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的健康問題,因為西醫在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的感知和領悟上幾乎是一個空白。而中醫以“天人合一”整體觀指導下的認知方式,卻表現出越來越大的優勢,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回歸自然必將成為現代人新的認知趣味點。
六、中醫是東方科學
“科學”的最早定義其實并不復雜。“科學”的英文“science”源于拉丁文“scientia”,最早的意思就是指“知識”、“學問”。17世紀傳入中國后,中國學者根據《禮記·大學》中“格物而后致知”(意即通過對事物的研究而獲得知識),將science譯為“格致”、“格知”。明治維新時,日本學術界認為science是指“分科的學問”,故譯為“科學”。1893年康有為和梁啟超將其引入中國,而后才逐漸流行起來。
如果科學仍然僅指西方最早所劃分的物理化學等領域的知識,而沒有被異化成知識的評價標準,更沒有被變異為真理的代名詞,那么,中醫藥有何必要去爭當“科學”?既然,現實社會已將正確的知識統稱為科學,那么,中醫藥就應當而且也有足夠的理由,理直氣壯地去爭取科學的學術名份。
如果按照西方白種人“黃頭發、藍眼睛”作為標準來定義人,那么,黑種人、黃種人就都不是人了,你能同意嗎?……同樣,將西方認知方式作為科學的認知標準,而將東方科學知識體系排斥在科學之外,無疑是片面的、武斷的和霸權的學術惡風。
霍金是英國劍橋大學具有極高學術地位的“盧卡遜數學教授”,由于他與彭羅斯一起提出了“黑洞”理論,1988年獲得了沃爾夫物理獎,并因此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被譽為“當今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傳人”,而真正使他風靡世界的是他寫的那本小冊子《時間簡史》,被翻譯成40多種文字,賣出了2500萬冊?;艚痣m然獲得了很多很高的殊榮,但很遺憾的是,他的那些異常“神圣”而深奧的理論,卻幾乎就是一個難以獲得驗證的“預言”、“假說”,難怪有人戲稱其為“一顆空對空導彈”。據說,霍金理論如能得到驗證,霍金可能早已獲得諾貝爾獎。
由此,引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沒有得到驗證的霍金理論,為什么能獲得如此巨大的“肯定”和“榮譽”?而經過了幾千年無數人體驗證的中醫藥學,又為何難以獲得“共鳴”和“認可”?西方科學提倡的“客觀真實性”、“可重復性”的原則又到哪里去了呢?
我們無意也沒有足夠的學術能力去責難霍金及霍金理論,同時,我們也知道科學研究需要“幻想"、“預言”和“假說”,但問題是無論多美好的“幻想”、多好聽的“預言”、“假說”,在沒有得到驗證之前,都不可能具有任何實際應用價值。那么,霍金理論又為何能被如此“吹捧”呢?這實際上是東西方兩種文明所處不同地位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人們對“科學概念”理解的局限。
由于復雜的歷史變遷,西方現代文明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強勢地位,在研究領域也同樣存在學術“霸權”思想,這就難免會使那些看似科學的評判標準出現偏頗和不公平,只要是在西方文明基礎上產生的東西,即使存在不完善甚至不符合最基本的“可驗證性”原則,也能大行其道。如不具“可驗證性”的霍金理論也仍然可以作為一種“科學”來傳播,而中醫藥學這種經過驗證且具有相當可重復性的醫學成就,只是因為沒能用現代科學概念來轉換它、沒能用現代通用的科學術語來描述它,仍然被質疑,甚至還有人以此作為提出取消中醫的理由。這就是霍金理論與中醫藥學學術地位差異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要客觀公正地評價中醫藥學,就不能回避對“科學”的反思和再認識。
多年來,在沒有統一的科學概念的認識情況下,也就是在沒有統一的大家認可的“體育競賽規則”的情況下,就開始體育比賽,只會一團糟。可見,現在繼續爭論誰科學、誰不科學,這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吵到最后,只能是公說個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說服不了誰。任何形式的科學定義都是人為扣上的“帽子”,不同人的不同文化習俗和認知方式,就可能在面對同一客體時,給其戴上不同的“帽子”。
我一直堅持認為,科學就是在一定時期內相對正確的反映客觀世界本質及其變化規律的知識或系統知識。或是賦予了一定條件限制的知識或系統知識。僅此而已,沒有那么復雜。但我不是哲學家,更不是權威的專家,所以我說了也不算數。那么,我們來看看我國權威的工具書是怎么說的:
《辭海》和《新華詞典》認為科學是:“發現和認識自然、社會、思維發生發展的知識體系。”按此定義,中醫當然屬于科學。這個定義也許還是我國還有大大小小各級社會科學院的理論支撐。
而《中國大百科全書》則從實驗室研究角度認為科學是“對各種事實和現象進行觀察、分類、歸納、演繹、分析、推理、計算和實驗,從而發現規律,并對各種定量規律予以驗證和公式化的知識體系。”如果按這種標準來評價,西醫也有很多內容并非能夠符合這個定義的條件。而在人文社會學方面的很多研究更是很難全部滿足這種要求,那么,是否我國的各級社會科學院也應該更名或撤消了?此外,還有一種認識是只有能夠量化的知識才是科學,以此評價西醫也不是科學。
從以上介紹也可以看出,科學概念并沒有一個絕對權威的、統一的標準或認識。東西方科學文化知識體系并存的多元化現實,充分說明了科學并非一元化,而是具有多元化。按照我國最具影響力的權威工具書的定義來評價,科學就是能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識或知識體系,由此可見,中醫理所當然屬于科學。而我要強調的是,從整體角度認知世界的科學就叫“東方科學”,因此,我們認為中醫屬于東方科學。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醫所依據的內經時代解剖知識雖然非常粗放,但仍然從一個獨特的視角,認知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規律,在上千年的臨床應用歷史中,充分證明了這種認知方式形成的知識體系,具有理論性、實踐性和療效。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認為它屬于中國人早期的醫藥科學智慧。
中醫藥的現代化研究應當以“象思維”為中心,吸取現代科學在對物質實體方面的研究成果,深入解析“實體”與“象”之間的對應關系,可望創造出比古代的早期象思維更高一級的現代象思維成果,即真正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現代新中醫。要實現這種理想,也非常歡迎研究現代生命科學的專家朋友來共同探索。
七、定義科學不能閉門造車
被現代西式固化了思維、且局限于實驗室的現代生物、醫學研究者,最應當多從醫療臨床的客觀現實出發,多從患者的實際利益出發,來更加全面和務實地定義“科學”。因為“科學”的定義本身就是人為的概念,并非自然的存在。再者,患者并不在意誰科學、誰不科學的爭論,他們關注的是誰能減輕自己的病痛和挽救自己的生命,誰就是“科學”、誰就好。人為地分辨科學與不科學,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此,與其這樣爭吵我們還不如更多地關注有價值的知識,排除無價值的知識,這才是真正地在做有益的學問。
患者的健康利益高于一切。建議對中醫藥有異議的人,多了解一下現代科學哲學最新思想,并多從實際出發,更好地為患者服務,而不是手持過時的所謂科學標準,到處打棍子、扣帽子,成天爭吵這不科學、那不科學。
通過以上分析,中醫從它對人體生理病理變化規律的認知、無數臨床實踐和目前在世界上的發展情況,充分證明了它的科學性和科學價值,只是在認知思維方式和知識體系的表達方式上與西醫不同而已。因此,我們不能脫離現實而閉門造車,忽視中醫藥的卓越理論和偉大實踐,用人為的甚至是個別人的看法作為所謂的科學標準,草率地將中醫藥排斥在科學大們之外,或以西醫知識作為檢驗中醫科不科學的標準。
八、中醫不須解剖證明也是科學
由于中醫藥學的認知思維基礎雖然對解剖實體有所依,但并非主要依賴解剖實體,而更關注的是只有生命活體才具有的生理病理“現象”,即“象信息”。通過對人體表面所反映出的信息,去分析推導出機體內部的變化。中醫藥知識體系能夠從自己獨特的視角反映人體生理病理規律,而且也能有效地對健康和疾病狀態進行調理和干預。如果中醫藥沒有認識到人體的生理病理本質和變化規律,也沒有合理的治療手段,就不可能有療效。
因此,我們認為中醫作為一門具有悠久臨床實踐的醫藥健康科學知識體系,早已用療效證明了它的科學性、科學價值,完全符合我國主流工具書對科學概念所做出的權威定義。因此,中醫不須解剖證明也是科學,或是一種醫學科學知識體系。
結束語
只有東西方科學文化的多元化和共同繁榮,我們的世界才會更加豐富多彩。我堅信以中醫藥為代表的東方科學一定會再次輝煌……
我們期待大家能夠充分認識到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和不足,根據自己的實際健康情況,理性地選擇就醫方式。
我們無意也不可能強求你選擇中醫藥治病,在此只能請您欣賞電影《孔子》的主題曲: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
眾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蘭何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