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般而言, 圍繞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工作, 擔負研究生教育的大學都要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現有的管理制度一般也體現了過程管理的精神, 大部分學校主要是對研究生課題研究階段的開題報告、中期檢查、答辯前隨機抽查和論文答辯等三個不同的主要環節進行質量管理。但是, 研究生培養的實踐證明, 僅僅關注研究生課題研究的這三個大的環節并不能完全保障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 而且現有管理制度不完善和管理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實施, 也會導致碩士研究生在課題研究階段的質量缺乏有效保障。
1. 開題報告把關不嚴
開題報告是對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工作的總結, 是開展學位論文工作的基礎和重要環節, 也是保證學位論文質量的重要措施。但是, 一些學校和導師對做好開題報告的意義認識不夠, 重視不足, 沒有認真抓好開題報告工作, 存在著對論文開題工作敷衍了事的現象。一是研究生管理部門對開題報告缺乏統一的規范, 許多研究生的開題報告內容不完整,缺乏應有的學術規范, 為今后課題的研究和論文的撰寫埋下隱患; 二是開題報告會往往由導師自行組織, 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和相關院系少有介入, 使相當一部分開題報告會流于形式, 走過場, 并沒有真正發揮開題報告會的作用, 使得開題階段論文設計中一部分可以在開題時能夠發現和避免的問題, 直到論文中期檢查或者論文完成時才暴露出來, 直接影響到碩士學位論文的水平和質量。
2. 中期檢查簡單行事, 走過場
碩士研究生的課題研究階段大約需要一年半的時間, 論文中期檢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位論文中期檢查工作就是為了讓學生總結已有研究成果, 明確后期工作重點和方向, 以保證學位論文順利完成。論文中期也是攻堅的關鍵時刻, 需要認真總結前段研究工作成果、經驗及教訓, 以利于后期工作的順利進行; 論文中期工作進展情況也反映出寫作論文的本人能否按時完成論文, 能否按時畢業。但是, 從實際的情況來看, 論文中期檢查這一環節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據了解, 研究生教育管理機構和相關院系往往認為, 不管論文目前進展情況怎樣, 只要到時間能完成、能按時答辯就可以了。由于管理上要求不嚴, 有的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寫作往往不按計劃進行, 時間上安排的隨意性較大, 出現前松后緊的現象比較多, 最終會影響學位論文的質量; 一些學生為了應付中期檢查, 寫出的中期檢查報告也僅僅是學位論文的初步的標題性框架結構, 難以反映出論文寫作過程中的任何問題, 而導師和所在院系的檢查意見也只是只言片語, 有的甚至一句“ 能按時完成論文”了事, 缺乏對研究生學位論文設計和進展情況的有針對性的評價和要求。最終使論文中期檢查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3. 有的導師指導不力, 審查不嚴, 角色錯位
碩士研究生導師是保證和提高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關鍵因素, 學位論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師的指導作用。但導師隊伍中出現的種種不良現象直接影響到了學位論文的質量。突出表現為: 導師所帶研究生較多, 工作忙,事務多, 疏于指導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撰寫, 甚至出現“放養”的局面; 導師科研課題較多, 免不了讓學生幫忙干活, 研究生忙于做一些對提高科研能力幫助不大的事務性工作, 投入學位論文工作的精力不足, 嚴重影響了學位論文工作的正常進行; 有些導師看重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各種社交活動和學術經濟活動上, 無暇鉆研業務, 致使知識結構老化, 科研能力停滯不前甚至下降, 無力指導研究生寫出高水平的論文。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 使得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低下, 甚至不合格。特別是對學位論文的評價并不僅僅是評價學生, 而是包括了對導師的評價。有的導師也知論文通過與否對自身也干系重大, 對學生學位論文的質量問題就睜一只眼, 閉一只眼。對于不成熟或存在問題的學位論文, 不是阻止學生提交評審和答辯, 而是調動各種關系, 想方設法讓學生的學位論文能夠通過評審和答辯。這樣, 導師不是學位論文的審查者, 而往往充當“辯護律師”的角色。
4. 論文評審和答辯難過人情關, 流于形式
碩士學位論文的評審和答辯是對學位申請者基礎理論、專業知識掌握情況、獨立從事科研能力的一次綜合考核和評定, 是保證碩士學位授予質量的重要環節, 也是碩士學位質量保障體系的最后一個監控環節。但就是在這種重要的關卡, 往往存在著嚴重的“放水”現象, 論文評審和答辯嚴重失范。論文評閱人和答辯委員會成員往往由院系決定( 實際上是由導師定好人選后再報院系) , 有的甚至因為導師太忙就由學生自己定。由此所聘請的專家往往與研究生導師是同行熟人, 甚至是朋友或師生關系, 在評審和論文答辯時, 即使明明認為論文質量較差, 但為了顧全導師的面子, 也會產生全票通過, 一致同意的情況。即使評閱實施雙盲制, 也因“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其效果也大打折扣。當前的學位論文評審和答辯中, 評語越來越動聽, 空洞的贊美之詞泛濫,提出不足之處極少, 即使提出不足, 也只是皮毛, 無關痛癢;答辯氣氛愈來愈柔和, 說好話、打高分的多, 揭露問題的少。學位論文的評審與答辯變成了走過場, 例行公事。這種盛行的“人情風”“關系風”使得學位論文的淘汰率幾乎為零。碩士學位論文評審和答辯中的嚴重失范, 也在碩士研究生中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引起他們在學習和科研方面的動力不足, 助長了他們對論文研究和寫作的惰性和敷衍了事的習氣。這種不良現象的滋生和蔓延, 必將嚴重影響到我國的研究生培養質量。
5. 嚴格執行學年制也導致了一些不良影響
長期以來, 我國的碩士研究生培養一直采取學年制與學分制相結合, 以學年制為主的培養方式。近年來, 我國碩士研究生培養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出現了縮短學制的做法, 如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改為二年制, 另一方面, 也開始允許研究生培養中采用彈性學制。但是大多數學校目前仍然是非常嚴格地執行兩年半或三年制的學年制。這就意味著到三年畢業的時候, 研究生要么提交合格學位論文, 順利畢業拿到學位; 要么因為論文不合格而永遠失去獲得碩士學位的機會。這樣一個嚴格的大限使許多導師和管理人員面對可能影響研究生今后人生走向的艱難選擇時, 往往網開一面, 使一些不合格的學位論文得以過關, 從而影響了碩士學位論文的整體質量。
二、加強碩士學位論文的過程管理, 建立科學的質量保障制度
結合上述問題的分析, 根據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管理的要求, 借鑒國內外高校研究生培養管理制度改革的經驗, 本文認為, 應該在以下方面考慮改進現有的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管理制度。
1. 組建學位論文指導小組, 實行集體指導制度
我國的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一般是實行研究生導師個人負責制, 這對于學位論文的指導來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是導師知識面的局限性, 導師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專家,但不可能面面俱到, 樣樣精通, 而一篇優秀的學位論文需要多方面的知識, 甚至需要跨學科專業知識; 其次是科研方法與思路的局限性, 導師本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可能深深地影響著學生, 而禁錮了學生思維, 影響了學生潛力的發揮; 再次是導師時間和精力的局限性, 一個導師帶幾個碩士生, 又忙于教學和科研, 時間和精力有限, 很難全力以赴指導學生的學位論文寫作。受以上局限性的影響, 學位論文的質量很難得到保證。
為了避免單個導師指導學位論文帶來的局限性, 應組建學位論文指導小組, 實行集體指導制度。建立碩士學位論文指導小組, 由具有不同學術背景, 不同知識結構、不同學科研究方向的教師共同指導研究生, 以引導學生能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多種思維方式和多種研究方法撰寫出高質量的論文。實行學位論文指導小組制度具有以下優勢: 對研究生而言,可以擴大專業知識領域, 掌握學科的最前沿, 多維度、多視角, 具有更寬廣的學術視野; 對于指導小組的成員而言, 發揮群體優勢, 加強指導作用, 有利于相互借鑒和積累指導研究生的經驗, 也有利于學科點學術梯隊的形成和發展。學位論文指導小組應對學位論文進行全程指導。
2. 嚴把開題質量關, 建立嚴格的開題報告制度
抓好學位論文開題工作, 是保證研究生順利完成論文的前提。為了加強對開題報告的管理, 應建立嚴格的開題報告制度。首先, 作為研究生管理部門, 應強調開題質量, 對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的內容、形式、要求做出比較明確的規定, 強調開題報告應規范操作。其次, 開題報告會舉行之前, 導師應組織學生進行集體討論, 嚴格審查研究生的文獻閱讀、方案論證等方面是否達到了開題條件, 經師生共同切磋、完善后才可舉行開題報告會。第三, 開題報告應經過學位論文指導小組、課題組或更大范圍的認真討論審評, 必要時還應聘請與課題相關的跨學科專家參加審議, 本專業的其他研究生也應參加, 以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 集思廣益, 提出審議意見,以便于研究生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
3. 認真組織中期檢查, 保證學位論文后期工作的順利進行在碩士學位論文的撰寫進行到一半左右時, 應該組織一次嚴格的論文中期檢查。在論文中期檢查中, 要求研究生寫出比較詳盡的檢查報告, 報告中認真總結和分析前段時間的研究情況, 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 著力找出不足和難點, 明確今后的研究路線和思路。中期檢查小組成員由論文指導小組、課題組組成, 處在論文寫作階段的其他研究生及進行中期報告的研究生本人參加檢查活動。被接受檢查的研究生宣讀檢查報告, 匯報論文寫作情況, 并接受檢查小組的質疑和指導。這無疑也是一場學術交流會, 指導教師、課題組成員和研究生們的質疑、補充和相互探討, 可拓展研究生的研究思路, 集思廣益, 甚至達到豁然開朗的境界。
學位論文的中期檢查中, 論文檢查小組還要對論文工作進行嚴格認真的檢查和評議, 做出等級評定, 對于合格者才可允許繼續進行論文寫作; 對論文工作存在一定問題的研究生, 要求限期改進; 對于存在的問題比較多, 明顯不能按期完成論文的, 應建議或要求研究生延期畢業和進行論文答辯。這些措施無疑會積極推動論文質量的提高。
4. 嚴格審查, 實施預答辯制度
預答辯是指在對學位論文進行送審和答辯之前, 依照答辯程序預先進行的非正式答辯。預答辯是對論文進行質量審查的一個有力措施。學位論文初稿完成后, 經導師審閱通過后, 由導師聘請本學科及相關學科專家3~ 5 人組成預答辯委員會, 預答辯程序依正規程序進行。由于預答辯不是直接關系到研究生是否能夠畢業和獲得學位, 而是為了保證能夠順利通過正式答辯, 因此, 預答辯委員會成員一般都能本著科學、公正、認真、嚴格的態度進行審查, 并能夠詳細而又一針見血地指出論文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提出改進意見,并決定可否提交正式答辯, 從而保證了提交正式答辯的學位論文具有較高的質量。
5. 規范和完善評審和答辯程序及制度, 保證學位論文評價的客觀公正性
為了防止和糾正碩士學位論文評審和答辯工作存在著的嚴重失范現象, 應不斷規范和完善評審和答辯的程序與制度, 堵管理漏洞, 以真正和充分發揮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中最后也是最關鍵環節的監控作用。首先, 建立學位論文評審專家庫。學校管理部門負責建立校外學位論文評審專家庫, 詳細記錄專家有關資料, 還應包括師德、誠信和學術態度等聲譽方面的內容。對于治學態度不嚴謹、信譽不好等有不良記載的專家, 應從專家庫中予以剔除。其次, 完善匿名評審制度。由研究生管理部門每年從全部學位論文中隨機抽查一部分, 并負責進行匿名送審。其他論文由各系學位評定分委員會確定評審專家名單, 進行匿名評審。杜絕由導師為自己的研究生提供評審專家并由導師或研究生送審的現象,以保證論文評審的公正性。再次, 給予評審專家和答辯委員會足夠的論文評閱時間。一般各高校研究生畢業時間比較集中, 每逢學位論文評閱、答辯高峰期, 一些專家收到的學位論文堆積如山, 加之工作繁忙, 根本無暇認真評閱, 負責任的專家匆匆過一遍, 有的專家讓自己的學生代閱, 以此可見學位論文的評閱質量。為了保證發揮論文評閱的審查和監督作用, 學位論文應在答辯前一個月送達評閱人, 在答辯前半個月送達答辯委員會, 以充分保證專家的評閱時間。
6. 實行“雙盲”抽檢、“秋后算賬”制度論文答辯完成并已授予研究生學位以后, 對于同學科學位論文排序后10 位的學位論文實行重點“雙盲”再審查制度。如果再審查證實這部學位論文中有的論文質量不合格,并且導師在論文開題、中期檢查、論文評閱和答辯過程中存在指導不力、審查不嚴、管理不嚴的情況, 就必須對相關研究生導師做出適當處理。目的在于提高導師對指導學位論文的重視程度, 增強責任感。
7. 積極推廣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彈性學制
針對嚴格執行學年制可能對碩士學位論文質量帶來的不利影響, 可考慮普遍推行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彈性學制。即如果研究生在三年的學習期限內不能提交合格的碩士學位論文或者論文答辯未通過者, 可以先行參加工作, 暫不發畢業證和授予學位, 但需在規定延長的時間內( 如在離校后一年內) 完成論文的答辯, 可回校申請學位論文答辯, 通過答辯后被準予畢業和授予碩士學位。這樣, 研究生本人不會因為受學制限制擔心不能畢業或拿不到學位而急于草草提交論文, 導師和院系也不會因為照顧學生的未來而網開一面。研究生和導師都具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來修改和指導論文, 從而在客觀上能保障論文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