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東湖西畔
【老故事】
一天,一個聰明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行人之間難免磕磕碰碰,聰明人也被行人撞了好幾下。這時旁邊有個路人說道:“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他遠遠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聰明人也覺得非常奇怪,等那個打燈籠的盲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
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么樣的!”
聰明人更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么還要打燈籠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燈籠是什么樣子,燈光給人的感覺是怎樣的。”
盲人說:“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著燈籠出來。”
聰明人非常震動地感嘆道:“原來你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別人!”
盲人沉思了一會兒,回答說:“不全是,我也為的是我自己!”
聰明人更迷惑了,問道:“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別人碰撞過?”
聰明人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撞到我了。”
【問】
點亮一盞燈,到底是先照亮自己,還是先照亮別人?
【悟】
1. 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后己。這句話出自《禮記·訪記》,意思是:君子尊重別人,把別人看得很重,而把自己看得很輕,凡事首先考慮的是他人,而不是先為自己打算。
2.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不僅作為當代自學成長的科學巨匠譽滿中外,而且還以科學家的博大胸懷提攜后進和培養人才被世人稱道。人家幫我,永志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他這句樸素的話,又很深奧,讓人看了特別感動。
3. “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這是美國原總統羅斯福先生在家中失盜后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
【修】
作為管理者,不管在重大事件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牢記,與人為善、助人為樂,乃快樂之本!這里列存“五感八覺”,以供參考。
一、五感為:感慨萬千、感激不盡、感同身受、感遇忘身、感恩圖報。
感慨萬千。感覺是認知的基礎,而且感覺是對世界的直接的反映,當一個人的感覺很敏銳時,他對世界事的反應就快。聰明的處世,就對世界事務要有感受、體會、領悟。一個智慧的人,不應該為自己沒有或失去而斤斤計較,也不應該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脹;而應該是得到到別人的恩惠,當銘記在心。
感激不盡。感恩,它是一種禮儀,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一種做人的境界,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現代文明的體現。學會感恩,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謝生活給你的贈予。特別是等讓人與人之間一天一天更加溫馨起來,感激的心情沒有窮盡。
感同身受。學會感恩,對待各種事物要心存感激,就象自己親身領受到或經歷了一樣。有些事情都要弄清楚來龍去脈,設身處地來為別人著想,替人分憂。管理者更要通過無微不至的關懷,促進自己來思考問題,增強凝聚力,激勵團隊。
感遇忘身。學會感恩,注重的是一個“忠”字,這是一種傳統處世哲學。縱觀歷史長河,多少人用生命唱響了感恩的強音,多少人用他們的壯舉詮釋忠誠的涵義,永恒的感恩忠誠,感動了我們。漢朝的張騫,以堅毅的性格,本著漢武帝的忠誠和感恩,經歷千辛萬苦,開辟了絲綢之路。
感恩圖報。體現的是要知回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如果感恩是對生命恩賜的領悟,是對生存狀態的釋然,是對恩賜我們生命的人的牽掛,那“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銜環結草,以報恩德”是中國綿延多年回報的注釋,告訴我們要感激別人的恩情而想辦法回報。
二、“八覺”是指在個人修身養性上要注意的一些壞毛病:不貪、不怒、不爭、不怨、不過、不驕、不棄、不咎。
不貪,心永安。切莫起貪念,以免因小失大,糊涂一時,后悔一世。
不怒,心不孤。不慍不怒,人心態平和,對待一切事物要平靜。
不爭,心太平。這個世界的吵鬧、喧囂、摩擦、嫌怨都是爭的惡果。
不怨、心自甜。把心投入深海,不怨你無情的意外,只怨有太多的期待。
不過、心圓活。凡事有度,過猶不及。過失,一過就失;過錯,一過就錯。
不驕、心牢靠。由于驕傲,會失掉客觀的標準,忘記自身的不足。
不棄、心如意。不拋棄,不放棄,是軍人的精神,更是尊重人性平等的體現。
不咎。心好受。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隨風而去,沒必要再去糾纏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