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2010年研究生報考拉開大幕。明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為46.5萬人,與今年基本持平;而明年全國應屆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611萬人,比今年增加52萬。教育界人士預測,面對就業壓力,考研仍是大量畢業生的選擇,明年考研競爭將更為激烈。
激烈競爭的背后隱藏著無奈。不少準備考研的學生坦言:讀研主要是為了暫避就業壓力,希望通過提升學歷給自己增添就業競爭的“砝碼”。但是,研究生經歷是否能成為“砝碼”,難以預測。因而不少學生將讀研比作“雞肋”。
讀研,如何不成為“雞肋”?
學歷與就業率“倒掛”現象出現
上海師大中文系大四的一個班,35名學生中絕大多數人打算考研。許多學生這樣想:大家都考,我也考,學歷高一些總是好事,研究生畢業后應該比本科生容易找工作。不過,相當一部分學生并非“鐵桿”的讀研派。他們準備明年1月參加完研究生考試后,就著手找工作,若找到了理想工作就不讀研了,考研、求職兩不誤。
考研者摩拳擦掌,而在讀的研究生卻有許多茫然。計算機專業三年級研究生小劉告訴記者:“讀研期間,我一直在問自己,選擇這條路是否正確?現在學歷與就業不一定密切掛鉤,而且每年的就業形勢都會發生變化,所以研究生畢業未必能找到好工作。我的一些同學,本科畢業后就工作,三年下來積累了不少實踐經驗,也有了一定經濟基礎。而我,似乎在校園里浪費了不少時間。”
從全國總體來看,研究生就業率仍高于本科生,但是學歷與就業率“倒掛”的現象也已出現。四川省教育廳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全省2009年高校畢業生中,研究生就業率為84%,本科生就業率為82.23%,高職高專生就業率高達88.1%。本市一些高校,部分專業的研究生簽約率比不上本科生。因為不少研究生對工作的期望值高于本科生,但并沒有顯示出明顯優勢,所以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現象。
研究生中,應用型人才比理論研究型人才更“好銷”。2009年上海畢業研究生就業狀況的調查顯示,就業率排在前幾位的專業包括紡織工程、道路與鐵路工程、兒科學、計算機系統結構等。有調查還顯示,高校各類學歷層次畢業生中,求職最容易的是“上海戶籍男性工科研究生”,最困難的是“非上海戶籍女性文科研究生”。
研究生培養結構失衡影響就業
就業市場上,部分研究生為何出現“貶值”?
有關人士分析,這背后有擴招的因素。從1982年到2008年,我國研究生招生人數從每年1.1萬人增至44.6萬人,增長40倍。在校研究生規模從2.6萬人增至128.3萬人,增長近50倍。擴招是為了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但擴招也“稀釋”了生源,加大了研究生就業壓力。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研究生培養結構失衡。我國研究生培養分為“學術性學位”和“專業學位”兩類。前者以學術研究為導向,主要培養大學教師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后者重視實踐和應用,培養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到正規、高水平訓練的高層次人才。目前,我國設置了近20種專業學位,包括法律、教育、工程、建筑學、臨床醫學、社會工作、公共衛生、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碩士等。
隨著科技迅猛發展,職業分化越來越細,技術含量和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對專門人才需求呈現出多規格、高層次的特點。發達國家的研究生教育,呈現出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以基礎理論研究人才培養為輔的發展趨勢。美國學術性學位碩士生和專業學位碩士生的比例為3比7,我國這一比例為7.8比2.2,上海為6.9比3.1。市教委有關人士分析,上海現有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能力不能適應社會需求。發達國家專業學位研究生師生比為1比5.7,上海為1比9.2。一些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也未擺脫"學術化"模式。
招生結構變化不能"新瓶裝舊酒"
研究生教育如何提高就業"含金量",而不是淪為"雞肋"?
為使研究生培養結構更趨合理,根據教育部規定,2010年各研究生招生單位,要從以往安排的學術性研究生招生計劃中劃出5%到10%的比例,安排到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之中。教育專家認為,應用型研究生培養規模的擴容,需要更多與之匹配的高教資源作支撐。
"招生計劃的調撥相對容易,但不能'新瓶裝舊酒'。"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教授指出,目前,一些高校還是采用培養學術型人才的模式培養應用型研究生,同一撥教師兩頭上課,教學內容和方法大同小異。教師中擁有企業或社會工作經驗的人數不足,因而在指導學生實踐時顯得底氣不足。
專家建議,國內培養應用型研究生,可借鑒發達國家的模式。如,教學內容強調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教學過程可運用團隊學習、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方法;建立校內外"雙導師"制,吸收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共同承擔研究生的培養工作;學位論文不拘一格,可采用調研報告、應用基礎研究、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文學藝術作品等形式,注入更多實踐"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