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幾年的收藏市場,拓片火了,拍賣過百萬的已比比皆是。一紙拓片,為何也能拍出高價?如今關于拓片的收藏和文化正越來越被人們重視,這古老的藝術正放射出無窮的魅力。
(在三惜草堂藏叢文俊題跋書法展上本博為來賓介紹展品)
一張好拓片,一座四合院
拓片是中國古代特有科學記錄方法,就是將宣紙貼在器物表面用拓印來記錄花紋和文字。拓片是從原物直接打印下來的,大小和形狀與原物相同。除了有凹凸紋飾的器物外,甲骨文字、銅器銘文、碑刻、墓志銘、古錢幣、畫像磚、畫像石等,都廣泛使用這種辦法記錄。
(三惜草堂藏品:白謙慎 跋 “吳五鳳元年磚”尺寸:68cm×45cm)
拓印的基本方法是:先把要拓的花紋或文字盡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適的宣紙蓋上,把紙輕輕潤濕,然后再濕紙上蒙一層軟性吸水的紙保護紙面,用毛刷輕輕敲捶,使濕紙貼附在該物表面,隨著它的花紋文字而起伏凹凸。再除去蒙上的那層紙,等濕紙稍干后,用撲子蘸適量的墨,敷勻在撲子面上,向紙上輕輕撲打,就會形成黑白分明的拓片。在拓印過程中,潤濕宣紙最好用白芨水,它能使薄紙更好的貼附于被拓物的表面。小型拓片,可以用軟毛筆、軟毛刷潤濕,大型拓片,可以用毛巾潤濕。撲子的大小,根據所拓對象的大小而定。內部用新棉花,外加一層不透水的薄紙,最外面包上綢子,用細繩或皮筋扎住。撲子蘸墨面要沒有褶皺,撲心要稍鼓。拓片多用墨,為增加觀賞效果,亦有用朱砂者稱為朱拓。因朱砂價格昂貴,拓片的成本亦高。現代朱拓多用朱墨、國畫顏色等,品質與檔次則遜色遠矣。 (三惜草堂藏品:叢文俊 跋 “古鏡十品”尺寸:45cm×45cm×10)
拓片第一次出現的年代已無從考證,其第一次流行是在五代時期。當時由工匠先將名家墨跡刻在石上、木板上,然后再拓下來裝裱成冊,成為法帖。現存最早的碑帖拓片是唐太宗《溫泉銘》、唐《神策軍碑》的唐拓本。北宋時期大興收藏之風,有名的《淳化閣帖》就是這個時期刻就的。據載,宋代歐陽修收藏拓本上千卷,還編寫了《集古錄》。
在北宋、清康乾、晚清至民國初的三次全國性收藏熱中,拓片一直名列前茅,文人雅士皆對其十分癡迷。明清至民國,董其昌、康有為、魯迅等均為收藏拓片的大家。據《翁同和日記》記載,當時的一張名碑拓片和一張名家字畫等值,而一本剪裱宋拓,價格要超過一張宋畫。清人朱文鈞曾以兩幅價值4000塊大洋的書畫外加房產換得了宋拓《醴泉銘》,而當時七八百塊大洋就能在北京買一座四合院。“一張好拓片,一座四合院”的說法也由此而來。
(三惜草堂藏品:叢文俊 跋“周希丁拓故宮史叔父鼎全型拓” 尺寸:64cm×98cm)
近年來,拓片市場與書畫市場此消彼長,許多過去只鐘情于書畫的人開始玩拓片,向來曲高和寡的拓片收藏也開始火爆。在1995年前,拓片在拍賣市場總體是溫而不火,當時的拓片起拍價僅僅在萬元左右;1999年翰海的春季拍賣會,明拓《張遷碑》以40萬元成交;2003年上海博物館以450萬美元購回善本《淳化閣帖》,它的高價回歸彰顯了碑帖拓片善本的收藏價值。2012年秋拍,在市場調整的大環境下,碑帖拓片拍賣仍然頻出天價,例如西泠印社拍賣的宋拓本《北魏王子晉碑》就以304.75萬元高價成交;中國嘉德2015年春拍中,古籍善本專場拓片板塊排名首次躍居卷首,其中由郭沫若等三位名家題跋的一方漢畫像磚拓片,以71.3萬落槌;5月份結束的北京東方大觀春拍拓片專場成交率高達78.4%,其中“秦權拓片”成交價高達460萬元;作為2015春拍壓軸大戲的“吉金嘉會·西泠印社首屆金石碑帖專場”上,一件被藏界戲稱為“鳥腿照”的西漢建昭三年雁足鐙的拓本,以391萬元成交并拔得全場頭籌。
(三惜草堂藏品:王鏞跋 “漢富樂未央磚”尺寸:68cm×136cm)
“南華北叢”帶熱題跋書法
在當代拓片收藏中有一種新動向,傳統的碑拓漸漸被人冷落,而帶有圖案的畫像磚石、銅鏡器物、造像瓦當等逐漸升溫,而催生其升溫的是題跋書法。
題跋,泛指古代書籍、書畫、碑帖以及古器物拓本的題識文字,或考源流、或鉤史乘、或品辭藻、或賞技藝,這是古代文人論學游藝的一種雅好。在市場上,同樣的拓片,有沒有名人題跋,價格相差懸殊。如朵云軒春拍金石拓片專場上,吳大澂藏古器物拓片四條屏以109.25萬元成交,而同樣是吳大澂的四條屏,但有他題跋的拓片則拍到近300萬元的價格。玩拓片是玩它的文化,題跋上有金石書畫大家對古器物的研究考證,而且有時會有名人遞相傳閱,留下不同的題跋,從中可看出流傳有序,以及古人的鑒藏風尚。在金石拓片上面題寫跋語,既需要扎實的學術、文學能力,又要有高超的書法水平。這種形式始興于北宋時期,北宋歐陽修曾為“西岳華山廟碑拓片”書寫跋語,是“拓片題跋”最早的實物見證。明清時期,有書法家和金石家為碑石拓片書寫跋語,據資料顯示,當時經金農、畢沅等人題跋的碑帖拓片,立即可以身價百倍。
(三惜草堂藏品:華人德 叢文俊跋 “飛天”尺寸:90cm×90cm)
振興當代題跋書法的首推素有“南華北叢”之稱的蘇州大學華人德教授和吉林大學叢文俊教授。兩位都是大學的博士生導師,都是著名學者、書法家。
華人德先生的題跋引起人們的關注,源于2005年初在美國華盛頓州惠特曼學院“道在瓦甓”書法展,展品大多是畫像石題跋,有的只取畫像石局部。題跋多取與拓片有關的詩詞,小字兒筆筆不茍、神采奕奕,再配以精美的畫框、恰到好處的燈光,顯得拓片兒也容光煥發,展廳效果奇佳,表現了作者對美得玩味。吾友止堂在談到華人德漢畫像石題跋時有一段精彩的描述:“這樣的一則題跋,他為的不是說明什么,展示什么。就像是情竇初開的少女邂逅意中人時的面頰微紅,這是動情時的自然流露。大抵美就是如此罷。” (三惜草堂藏品:華人德跋 “漢銅鏡”尺寸:56cm×68cm)
叢文俊先生的題跋系統與人們見面是2006年秋在魯迅美術學院舉辦的“叢文俊題跋書法展”,作品集還獲了獎。創造了題跋書法的體系是叢先生對當代書壇的巨大貢獻。在這之前,題跋都是作為作品的附屬品出現,而叢先生劃出了很多系列,一系列有一系列之書法,其劃分本身就具有學術性、藝術性。叢先生將題跋由附屬品的身份轉為主體,是他最大的貢獻。從形式方面,叢先生開創了題跋書法的樣式。以前題跋書法的樣式都比較局限,難以體現藝術的豐富性。而叢先生于各種形式的嘗試,確實令人耳目一新,為當代書法創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叢先生的題跋書法充滿學術性。叢先生的題跋,考據品評居多,其中引經據典的評論,更不乏真知灼見,學術性非常強。2008年,我曾將自己收藏的百余件叢文俊題跋書法在吉林市博物館展出,廣受贊譽。 題跋書法因為適合于現代審美情趣,其圖案與文字的結合又適合于現代居室懸掛,因此廣受歡迎。我熟悉的當代題跋書法的佼佼者除“南華北叢”之外,尚有王鏞、石開、陳振濂、陳大中、陳新亞、王家葵、魯九喜以及曹寶麟、白謙慎等。
(三惜草堂藏品: 陳振濂跋“周公吐哺”尺寸:68cm×68cm)
收藏需小心 當心被“虎”咬
拓片有著“黑老虎”的外號,這是因為拓片的價值高,但贗品也較多,收藏者稍一疏忽就買到假貨,似被“黑老虎”咬了一口。尤其是碑帖拓片作為一種專業水平高的收藏門類,普通收藏者要想快速入門有一定的難度,沒有包括金石學、文字學、歷史學、文物學,還有書法方面的知識,最好不要輕易碰這類古舊拓片。
(三惜草堂藏品:石開 跋 “北魏獨石造像”尺寸:49cm×90cm)
拓片造假古已有之。據記載,碑拓收藏曾在清末掀起熱潮,哄抬的價格令造假行為層出不窮。據傳,上世紀初琉璃廠一古董商將《張猛龍碑》偽裝成明拓本,著名書法家、收藏大家張伯英花三五百大洋購進,最后卻被鑒定為贗品。連收藏大家都會上當,可見拓片鑒定的難度之高。通常情況下,舊墓志拓片真偽都是通過校勘拓本的先后和著錄來查核的,并根據紙張墨色、裝裱形式、碑帖上的題記和收藏印來判斷它的價值。拓片所顯現出的紙墨特征,也是判定拓片新舊真偽的依據之一。對于鑒別拓片的真偽,藏家要經常注意觀察、研究拓片,并熟悉某些拓片特征。初學之時,如果熟悉歷史年號,根據碑志上的年款即可斷代。也可根據隸、草、行、楷等書法的發展軌跡作為斷代的依據。對于新入門的藏者而言,多買善本碑拓的影印本以備比對,多讀有關碑拓的研究著作,比如《金石萃編》《校碑隨筆》《語石》《善本碑帖錄》《碑帖敘錄》等,了解填蠟涂墨、染色充舊等一系列作偽方法,才能提高鑒別力。
(三惜草堂藏品:曹寶麟 跋 “得爵祿”尺寸:34cm×100cm)
當代畫像拓片市場興旺,造假者更是層出不窮,最主要的有石膏翻模、電腦掃描翻刻等,尤其是當代造瓦當拓片,比比皆是。鑒定這類拓片真偽沒有固定的模式,根據我自己的體會,主要看捶拓的破損是否自然,越是珍貴的拓片越要注意。比如說著名的石窟寺“飛天”與“禮佛圖”,離地面很高,拓制時要搭建腳手架。兩者均為立體高浮雕,最深的地方超過10厘米,所以拓制起來,不得不采取撕紙拓法,使造像的皮膚墨色淺,衣服及其他部位顏色深,層次分明。所以每張拓片的背后有不少宣紙條粘貼,不粘貼的話,全是裂口,就無法欣賞了。這就要看撕紙是否自然,裂口是否陳舊,主像是否自然,等等。當然,拓片和古代書畫一樣,鑒定主要是經驗的積累,有些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也是各大學沒有人敢開鑒定學研究生課的重要原因。
拓片收藏本是小眾,當題跋書法大量介入,也成當今收藏熱門之一。而關于拓片研究,一兩本書也寫不完,區區幾千字又豈能道盡其妙,權當拋磚引玉吧。
2016年3月18日23時30分王寶林于三惜草堂
◆◆此為某紙媒約稿,限定字數,許多地方無法展開。奈何!
(三惜草堂藏品:陳大中 跋 “漢畫小品玄鳥”尺寸:68cm×4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