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粥的學問
何云波
常言道:見微知著,以小觀大。世界上許多復雜的問題,其實可以通過簡單的事例加以說明。1971年,美國著名的政治倫理學家羅爾斯發表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正義論》。該書從社會契約論的理論出發,探討如何為美國民主制度提供一個合適的、能為人普遍接受的道德基礎。為了實現正義的目標,人們必須首先為社會制度的原則達成某種協議。而這協議的締結,并非一種實際的歷史行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狀態中選擇的結果。比如探討權力制約的問題,可以先設定一個簡單的情形:有一個由七人組成的小團體,他們想通過非暴力的手段,分食一鍋粥,但卻沒有任何稱量用具,怎么辦?
方法一:指定一個人負責分粥。大家很快就發現,這個人總是為自己分的最多,換一個人亦然。
方法二: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這樣事實上承認了每人有多為自己分粥的權力,看起來平等了,但每個人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飽,可能還有剩余,其余六天卻要餓肚子。
方法三:選舉一個大家認為品德高尚之人主持分粥。這人開始尚能公平,但慢慢地,他就會為自己和阿諛奉承之人多分。
方法四:選舉一個分粥委員會和一個監督委員會,形成監督和制約機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但由于監督委員會常提出各種議案,分粥委員會又據理力爭,等分粥完畢,粥早就涼了。
方法五:每個人輪流值日分粥,但分粥之人最后一個領粥。人們驚奇地發現,每次,七只碗里的粥都一樣多,就像用科學儀器量過一般。因為分粥的人知道,如果七只碗里的粥不一樣,留給他的肯定是最少的。
分粥這一情景的設定,首先給我們的啟示便是:人是靠不住的,自私自利乃是人的天性,指望人僅憑借自己的道德與良知,而實現分粥的公正,是不現實的。其二,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當一個人掌握了權力,如果沒有制約,哪怕他曾經是品行端正之人,也很容易被腐化。這種例子在生活中已屢見不鮮。
制度的設定,寧可先建立在人的道德水準的一個最低線上:即設想人都是自私的。而后,在此前提下,制定一套“分粥”的規則。這套制度也許并不高尚,但卻實用合理,最終有可能實現社會相對的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