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一旦出現:眼屎多、便秘、口腔潰瘍、屁屁紅、口氣大等情況,寶媽們就開始不淡定了,認為寶寶肯定是“上火”了。
然后開啟各種“滅火”的招數,短時間可能見效了,可沒過幾天,又上火了。
想要給孩子正確滅火,你得知道孩子上的哪種火。我也是學習了中醫后才知道火分為“虛火”和“實火”。
不清楚孩子上的是什么火,就亂用降火的方法,只會加火上加火。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所有寶媽都關注的問題——上火!
“上火”是中醫對機體熱癥的一種表述方式,主要是指人體內的陰陽失調,表現出陽盛陰衰的熱癥。
當身體的陰陽平衡,也就是陰和陽儲存都保持在同樣的水平線,人就不會生病,更不會上火。
陰陽不平衡的時候,就會出現上火的情況,中醫將'火'分為“實火”和“虛火”。
虛火在中醫里稱為陰虛火旺。所謂陰虛火旺,并不是你真的上火了,而是身體的陰被消耗得太多,或營養跟不上,導致陰急劇下降,而顯得陽比較多。
陰虛我們可以理解為陰液的虧虛。津液是人體陰液除了血液外的所有水液的總稱。
由于熱性的食物耗傷了人體的津液,導致陽氣相對亢盛,寶寶就會出現”上火”。
津液陰虛火旺的寶寶,通常會有身體消瘦、全身燥熱,夜間盜汗、舌頭發紅但沒有舌苔的現象,有虛火的寶寶睡覺通常也不踏實,喜歡踢被子。
手腳不自覺的伸到被子外面。長期腹瀉拉肚子,沒有及時補充水液,氣血不足的孩子,也容易陰虛。
缺少陰液,不是真的陽火太大,所以清熱解毒不僅沒用,只會更虛。當孩子出現虛火的癥狀的時候,你給孩子吃的寒涼的清火下火的藥,只會寒上加寒。
這時候,應該滋陰,補充津液。補陰的食物有:梨、荸薺、 甘蔗、枇杷、銀耳、百合、百合花、玉竹、麥冬、天冬。食療方推薦:
原料:赤小豆5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將赤小豆煮開,再下粳米共煮為粥,每日2次,早晚服用
(適合3歲以上)
津液來源于飲食水谷,通過中焦的運化而來,這個運化是陽氣的運動,亦稱為氣化。
喝到肚子里的水不能等同于津液,只有通過脾陽的運化,才能變為人體有用的津液而發揮濡養作用。
所以說,津液的化生離不開脾陽的運化,陽氣是動力,是生機的根本。根本原因在脾,調脾才是關鍵。
只要正常攝入飲食,脾陽不損,即能化生津液。關于陰虛導致的“上火”,滋陰可以解燃眉之急,但前提還是要在脾陽不損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
實火在中醫里稱為陽亢。也就是陽太亢盛了,太過了。吃得多,消化排泄不出。腸胃有多余的東西,消化不了,排泄不出,積累久了化熱。
有實火的孩子因為吃得多,不消化就會產生口氣、排泄不出,就會導致便秘的情況。積郁久了,就會出現喉嚨痛、口腔潰瘍等問題。
容易口干口渴,脾氣大愛發火,眼睛出現紅腫的情況也都是實火的變現癥狀。
實火適合用清熱解毒、苦寒去火、泄實敗火的方法。但要注意的是,實火不要使用過量的大苦或者是大寒類的藥物。
這樣做的話,既不能讓火氣得到瀉出,只會導致陽熱積聚在身體里面,反而對身體產生影響。
這個時候,就可以吃一些去火的藥,還要多吃去火的食物。食療方推薦:
原料:蓮子30克(不去蓮心),桅子15克(用紗布包扎)、冰糖。
做法:蓮子洗凈,直接下鍋,放入包扎好的梔子、適量冰糖一同煎煮,蓮子熟后,吃蓮子喝湯。
適用年齡3歲以上,建議有口腔潰瘍、口干、小便短赤、心煩易怒情況下食用。
中醫認為孩子是“純陽之體”,陽有余而陰不足。因此,寶寶上火往往都是“虛火”、“實火”一起上,并且互相影響,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
上火不僅會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他的生活規律,由于身體癥狀的困擾,很容易出現煩躁,生氣,哭鬧等情況。
而這些會進一步加重寶寶的上火,最終導致寶寶抵抗力下降,發育不良等后果,影響正常發育。什么原因導致孩子上火。
很多寶媽給自己的孩子貼了一個標簽:我家孩子特別容易上火,那你知道孩子容易上火的原因嗎?孩子上火主要分為以下2個原因:
孩子容易“上火”,有個主要的原因是寶寶自身臟腑嬌嫩,免疫系統脆弱,各種病邪如暑、濕、燥等都很容易就能乘機侵入寶寶的身體。
一旦病邪滯留在體內,就容易“郁而化火”了。另外,“各種細菌與病毒侵襲機體”和“外部環境擾亂導致體內水分流失過多”也使得寶寶產生“內火”。
寶寶的臟腑肌膚都很嬌嫩,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還不夠完善,一年四季之中所有溫差變化都能成為寶寶“上火”的隱患。
春季:寶寶容易因為細菌入侵和溫差變化而“上火”
夏季:水分的大量流失造成人體“上火”
秋季:晝夜溫差大,空氣干燥,孩子一旦受到風寒就更容易“上火”
冬季:孩子抵抗力弱,易生病,而不少家長怕孩子著涼,給寶寶穿得過多也會使寶寶生熱化火。
便秘是引起孩子上火最主要的原因,孩子牙齒咀嚼功能差,喜歡吃精細的食物,攝入的纖維相對較少。
而平時高蛋白,高熱量食物進食比較多,比如活動較少,就容易導致腸胃消化障礙,積食成滯,郁積于腸胃中發生便秘,從而導致化熱,化火。
另一方面,孩子本身的腸道蠕動功能弱,消化液的分泌較少,導致便秘,這是虛火內燥的常見表現。
孩子在一年四季溫差變化上,在每天生活飲食中都存在“上火”的隱患,因此如何防治寶寶“上火”成為了每個媽媽的必修之課。
讓孩子堅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對寶寶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是有很大幫助的,這是預防“上火”,防止病邪侵入的關鍵。
讓寶寶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減少病菌感染的機會,比如不要用手揉眼、摳鼻;注意口腔清潔,堅持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等。
容易“上火”的孩子特別喜歡吃油炸的食品。這就需要提醒家長們,要給寶寶多吃蔬菜、瓜果;少吃油炸、煎烤、熏制的食物;少吃巧克力、奶油等甜食。
夏天,還應少吃桂圓、荔枝等熱性水果。食物中應盡量避免過多使用辛辣重味的調味品,如姜、蔥、辣椒等等。
家長們要注意多給孩子吃富含纖維素的食品,并每天堅持做腹式呼吸運動或腹部按摩,同時讓寶寶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如果孩子出現便秘的情況,可以使用蜂蜜條幫助孩子通便,這個方法我給蕊蕊用過,有效緩解了孩子便秘的情況。
調理各種“火”的方法不盡相同,但主要的方法還是呵護孩子的脾胃,及時助消化,讓孩子不積食。不積才能運化,食物才能被消化吸收,才有了各種健脾滋陰的前提。
多喝開水對寶寶去火也是很有幫助的,特別是現在天氣越來越熱,可以讓孩子喝一些清熱的飲品,如菊花茶、綠豆湯、百合湯等等。
“四季脾旺不受邪”,我們經常說提高抵抗力,落到操作層面就是給孩子健脾。強健脾胃,保護孩子的后天之本。及時助消化,讓孩子不積食。
不積才能運化,食物才能被消化吸收。以下是吉亞寧老師最新的積食通調方,寶媽可以在家里給寶寶推拿,緩解積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