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的一次看到了一個化學歷史科普視頻叫《門捷列夫很忙》生動有趣,因為最近在看元朝歷史的書籍腦中一閃,忽必烈也很忙,那就寫下來吧。自己做個參考,有興趣的也可以看看,萬一想穿越一下也有個年代記錄。
忽必烈(1215-1294)全名:孛兒只斤·忽必烈,蒙古族。
忽必烈忙著干嗎那?忙著打架!東南西北打了個遍,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的路上。大致分三個階段,統治前期爭奪汗位,統治中期滅南宋,統治后期征伐海外。一刻也不停歇,有時候同時進行好幾場戰爭,一直到累的停止了呼吸。
講之前先梳理下黃金家族出場人物的關系:成吉思汗(第一位蒙古大汗)-兒子(術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 術赤的后代建立了欽察汗國(兒子:拔都);察合臺的后代建立了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本人是繼承第二任蒙古汗位,其后代建立了窩闊臺汗國(孫子:海都);拖雷自己當過蒙國監國(兒子有蒙哥、旭烈兀、忽必烈、阿里不哥。其中蒙哥是第四任蒙古大汗,旭烈兀建立了伊利汗國,忽必烈建立元朝,第五任蒙古大汗,阿里不哥打醬油的。)
忽必烈1215年出生,青年時期的歷史記錄不多。整個蒙古歷史有文字記載的也不多,有人會問不是已經有紙張了嗎?為什么不做記錄?可能人家覺得紙張更合適用來擦屁股。開個玩笑,游牧民族沒有形成用文字記錄歷史的傳統。一直到忽必烈建立元朝,他走向歷史舞臺的中央,之前不過是蒙古許多普通貴族的一員。舉例: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網絡上成吉思汗的畫像怎么跟忽必烈很像?因為成吉思汗到死都沒有留下一張自己的畫像,這是忽必烈讓畫師按照自己的模樣再加上一些回憶給畫出來的!相傳成吉思汗的眼睛是藍色的,說不定也是有西方血統,如果有文字記錄,起碼臉部特征會有描述,不會那么難畫。不聊了,樓歪了!
忽必烈走上歷史舞臺的中心也是在蒙哥當選可汗之后。1251年之前(也就是36歲之前)可以猜測基本也是打架,從小騎馬射箭,也許也曾跟隨爺爺成吉思汗遠征西夏,(成吉思汗死時,忽必烈也就12歲,最多也就打個醬油觀戰的多,至于某電視劇說成吉思汗還夸贊忽必烈是好孫子,不敢說不可能,個人認為可能性不大。成吉思汗的孫子當時估計跟自家的牛羊一樣多的快數不過來了),也許也跟隨父親拖雷攻打金國,跟著他的眾多親族兄弟騎馬縱橫,逐漸的嶄露頭角,一直到擁立自己的哥哥登上汗位。成為藩王。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位,便令忽必烈總理漠南漢地軍國政事。忽必烈這位打架牛人才開始有人記錄他四處找人干架的彪悍人生。
第一個階段:滅大理,爭奪大汗位
元朝地盤太大,為了加強控制,蒙哥時期初創了行省制度(行政區劃的原始版本)以及親王出鎮各地。蒙哥一上臺,就讓自己的兄弟各管理地方,忽必烈來管理漠南就是中原漢地,旭烈兀則是派往西方(史稱蒙古第三次西征。這位兄弟不但是打架好手,而且下手很黑,動不動就屠城。打到了敘利亞,地中海沿岸。旭烈兀聽聞蒙哥死了要回來吊喪順便看能不能當上大家長。要不是手下怯地不花在跟埃及軍隊打架輸的很慘,估計繼續到非洲能打下一片天地。)有人就問了,那么那位打醬油的阿里不哥那,我就喜歡聽打醬油的故事,好吧,這位小兄弟是蒙哥出去找人干架的時候留守在家的,蒙古的傳統比較小的孩子守家,而且是繼承家業的首選人,小兒子守爐灶。這也是為什么阿里不哥會跟忽必烈爭汗位的原因,此為后話。
1252年夏,忽必烈受命征云南。大將兀良哈臺加上其他諸王(蒙古宗親部落首領)五十多人從行。籌備了一年 。
1253年六月,出師六盤山,九月走到四川松潘,分兵三路,兀良哈臺領西路軍從麗江北部行進;也只烈率東路軍,由白蠻地區行進;忽必烈親率中路軍,先攻破滿陀城繼續南進過大渡河至金沙江。十月,烏蠻個別首領投降。十一月,兀良合臺軍隊到達白蠻打郭寨,其首領出降。十二月到大理國境。當時大理國主是段興智已經不主事(天龍八路里段譽的孫子,段譽真名:段和譽),囯事全部由國相高祥、高和兄弟把控。大理背靠點蒼山,前面又有洱海圍繞,憑天險易守難攻,高祥出城與蒙古軍大戰,失敗退回。
1254年初,忽必烈的軍隊到達并且攻破龍首關,大理城直接被蒙古大軍包了餃子。高翔棄城逃跑, 段興智也離開大理逃到善闡。忽必烈入城,下達止殺令,派姚樞管理安撫民眾。然后繼續攻城掠寨,最終高祥被斬。
1255年春天,大理大局已定,留下大將兀良哈臺繼續攻打還沒有投降的部落山寨,同時留下官員劉時中管理統治,忽必烈班師回朝。兀良哈臺最后將國主段興智活捉。
1253-1255年間,滅大理,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烏蠻等部落三十七部,金齒、白衣、羅鬼、緬中等少數民族相繼歸順。
1256年,兀良哈臺將所俘虜的諸部酋長以及段興智等派人入覲蒙哥。段興智向蒙哥獻上大理地圖,蒙哥給與優待,賜封大理王,讓他回云南繼續做他的大王同時協助蒙古軍治理云南。
這段忽必烈把云南的主要對抗力量消滅以后就回家了,任務落在了兀良哈臺身上比較多(成吉思汗十大功臣之一速不臺之子,也是功臣世家)。
忽必烈其后取得關中、懷孟等封地,地盤越來越大,因為忽必烈任用漢人整理河南、陜西等地區效果顯著,錢糧頗豐,兵強馬壯。任用漢人也招致一部分守舊貴族的猜忌和不滿,同時有人告發漢人官僚私行克扣屬于政府的財賦留給藩府,引起蒙哥不滿。1257年派遣親信對陜西、河南大行鉤考,相關官員被一網打盡,忽必烈被解除對漠南的統治權,本人也憂心不已,朝不保夕。姚樞獻策忽必烈把家屬送到蒙哥處,以示誠信。最后忽必烈單身覲見蒙哥,兄弟相見才消除蒙哥的疑慮,決定不追究忽必烈,但是相關的機構被撤掉,忽必烈閑居在家。
1258年,在家里休息了大半年閑的手癢的忽必烈等來了再次干架的機會,按照早前開會已經制定好的計劃,今年蒙哥親征南宋。分了幾路大軍跟宋軍對戰,初期一路順利,攻城奪寨如砍菜切瓜。但是東路軍的指揮官叫塔察兒的因為進軍不利被蒙哥批評了。忽必烈也聽自己親信的話(主上對你素懷猜忌,現在大汗御駕親征,觸障犯險,而殿下卻安居在家,這樣合適嗎?),立馬寫了申請請求從征,于是蒙哥讓忽必烈代替塔察兒領東路軍,按計劃進行。
1259年,蒙哥大軍來到了合州城下(也叫釣魚城,合州城建在嘉陵江的釣魚山上。)老天不再眷顧蒙哥,從二月打到六月,合州城還是好好的,蒙哥卻病倒了(一說是被宋軍所傷,后病重不治而亡),加上天氣炎熱,軍中疾病流行,蒙哥終于沒有挺過去,七月死在軍中。西路軍倉皇北撤(插個話題,負責運回蒙哥遺體的士兵,為了保密,只要見到的人畜一律殺死,相傳殺了有兩萬多人。本人認為多半是在宋國境內濫殺無辜,肯定也有蒙古軍泄憤的因素在。雖說蒙古有密葬的傳統,不可能到了自己地盤也隨便殺人。)
忽必烈這邊八月前鋒也剛剛到達長江邊,就聽說了這個消息,繼續按計劃進行,圍困鄂州,張柔也率軍跟忽必烈匯合(張柔元初大將,軍閥。張弘范他爹,崖山刻字:張弘范滅南宋于此!)。此時在云南的兀良哈臺兄弟也北上,一路過貴州廣西兵峰直達潭州(湖南長沙市)。同時宋軍也是得到蒙哥去世的消息軍心大振,戰斗力加強。戰事進入膠著狀態。蒙哥的西路軍完全瓦解回撤,宋軍也在集結大軍慢慢圍困東路軍,到了十一月,忽必烈得到消息阿里不哥在北方圖謀汗位,后院又失火了,形式很危機。
阿里不哥(雖然是打醬油的,但是也是一個打很多醬油的壯漢)獲悉蒙哥去世,開始正式以監國身份行使職權,慣例他是忽里臺大會的召集人(忽里臺大會是蒙古選取大汗的集會,形式類似現在西方議會),利用職務之便部署自己的親信掌控大局,加上也得到了蒙哥兒子阿速臺以及一些部落首領的支持,勝面很大。還派人到忽必烈的漠南封地派遣官員,征發軍隊,所以忽必烈火急火燎的趕回漠南控制局勢。真是瞌睡碰上枕頭,南宋丞相賈似道當權,在局面大好的情況下秘密派遣使者跟忽必烈求和,雙方劃長江為界,南宋每年蒙古朝貢,這事鬧的,忽必烈開心的答應。于是留下大將霸都魯與兀良哈臺匯合后,撤回長江北岸待命。自己跑回去爭奪汗位了。從這里來看,蒙哥是對的,忽必烈對汗位很有想法。
1260年,提前趕回的忽必烈,把自己領地上已經征集的軍隊遣散。著手為爭奪大汗位做準備。年初阿里不哥跟忽必烈就開始互派使者交流看法了。(阿里不哥:親愛的兄弟,我暫認監國,過來和林一起為大哥治喪,然后參加忽里臺大會,選新大汗,要選我哦。忽必烈答復:兄弟,我家的牛剛剛生了牛犢,需要我照顧幾天,要不你過來我這邊順便開會怎么樣?)忽必烈隨后召集支持自己的黃金家族成員,部落諸王、勛貴等在三月齊集開平,舉行忽里臺,經過例行的儀式,正式繼任大汗。阿里不哥一看比我還快,于是在5月份也召集支持自己的人繼位稱大汗。隨即排兵布陣,拉攏還在觀望的各地駐軍(舉例:駐扎在六盤山原蒙哥的軍隊將領比較傾向于阿里不哥),以及各地掌兵軍閥。雙方首先爭奪川陜地區控制權,忽必烈占了上風,把阿里不哥的親信人馬掃蕩一空。關中形式得到緩和。
小動作做完,大家拉開架勢開戰!雙方大軍連續在草原對戰,忽必烈勝利。阿里不哥敗走乞兒吉思,雖然失敗軍隊還在,外援也有。臨走朝著忽必烈大喊:“我還會回來的!” 忽必烈答復到:“兄弟,南邊漢地的物資我已經禁止北運了,今年冬天很冷。小心著涼!” 阿里不哥一哆嗦差點從馬上掉下來,暗恨到:“你個肥胖子忽必烈,詛咒你吃火鍋沒筷子!” 這時躲在草叢里的旭烈兀拍拍屁股站起來,臨走嘟囔著:“不淌這渾水了,還是回波斯看美女跳舞吧!波斯貓踮著她的腳尖……歌聲在草原上飄蕩”
1261年,阿里不哥經過一年的休整,9月份再次南征,雙方在大漠南邊緣地帶相遇又是一番大戰,各有勝負,然后各自退兵。阿里不哥派往阿魯忽察合臺籌集糧草,順便防備旭烈兀,到了地方后阿魯忽截留糧草,自立為王,并且跟忽必烈書信往來(阿魯忽是察合臺后王)。阿里不哥非常生氣,發兵親征。忽必烈聽聞,立馬派軍占領后方空虛的和林。
1262年,阿里不哥顧不得屁股后面的忽必烈了,先打叛徒再說,前鋒哈刺不花與阿魯忽大戰失敗,阿魯忽開心的遣散軍隊,阿里不哥的后備部隊阿速臺率領軍隊突襲,阿魯忽率領部分軍隊逃跑。阿里不哥在阿魯忽的領地濫殺蒙古軍將,肆行劫掠,引起其他部族不滿(舉例:旭烈兀之子玉木忽兒稱病離開,不再追隨。)蒙哥之子玉龍答失向阿里不哥要蒙哥的玉璽然后伙同阿里不哥的親衛投靠忽必烈。阿魯忽得到情報后,又帶兵來打,阿里不哥求和。
1264年,阿里不哥走投無路,于八月投降忽必烈。按照蒙古大扎撒(法典),忽必烈在開平稱汗位也是不符合傳統,阿里不哥投降后,還分別派人通知各地的宗親藩王開一次忽里臺大會,預定在1267年舉行,本來大家都同意了,誰知道西面的諸王又開始干架了(舉例:伊利汗國跟窩闊臺汗國掐架了),此后忽里臺大會無法按照傳統舉行。
從忽必烈建立元朝開始,欽察、伊利、察合臺汗國已經開始獨立,并且最終走向分裂。此時的忽必烈實際控制區是北半部中國,蒙古草原以及新疆的東部和南部地區,元朝皇帝雖然被諸汗國奉為成吉思汗大汗位的正統,被稱為:“一切蒙古君主之主君“。 實際上只是名義上的宗主地位,如同藩屬國關系,各汗國君主的自主權,元朝皇帝已無法實際干預。
滅南宋之前,先說下李璮的叛亂,1261年,忽必烈正在北方草原跟阿里不哥掐架,他的后院又起火了,割據山東的李璮公開稱叛了,早前也有人提醒忽必烈了,為了暫時安撫不惜給他高官厚祿。1262年二月,忽必烈正在焦頭爛額的時候,阿里不哥去找阿魯忽解恨去了,忽必烈立馬調轉馬頭,命合必赤總督諸軍,進行征討。同時,李璮聯系南宋,聯系山東,河北的漢人世侯一起行動,沒人理會,可見人品差到家了。四月被元軍圍困在濟南城,七月沒糧食了,軍隊解體,李璮投湖自盡,沒死掉被元軍活捉。史天澤讓他立馬上西天了,叛亂平定。 這次叛亂牽扯到很多世侯軍閥,忽必烈不追究,不過以此為契機迫使這些家族勢力交出世襲的地方軍民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李璮的叛亂也讓忽必烈對漢人官吏疏遠了。
1264年,這年忽必烈改中統5年為至元元年。至元年號一直沿用到他去世。國號“元”是在至元八年更改的。
1264-1267年北方戰事基本平定。忽必烈整頓朝綱,蓋宮殿,
第二個階段:滅南宋,統一中原
先說一個人,這個人叫劉整,原是南宋守將,南宋打仗不行,窩里斗倒是很在行,加上宋朝也一直有壓制武將的傳統。劉整雖是一員猛將,也屢建戰功,可惜出身金朝統治區,不被南宋重用,又被當時上級呂文德打壓,加上已有兩位將軍被誣陷殺死,劉整朝不保夕,等下去死路一條。直接獻城元朝,所屬瀘州十五郡、戶三十萬。瀘州后來被呂文德收復。 重要的不是地盤,是劉整的戰略眼光,1267年入朝直接獻策忽必烈,南宋的弱點在襄陽,忽必烈接受了這個意見,任命他和都元帥阿術對襄陽地區展開進攻方略。開始對偏居東南一隅的南宋亮起了屠刀。
1267年(至元四年)開始加緊圍困襄樊。忽必烈重金賄賂呂文德,以保護貨物的名義在樊城外建立城堡,然后又在鹿門山建立土城,。劉整又在白河口等地方不斷地建立城堡,溫水煮青蛙。偶爾也來個小沖突打劫一下襄樊城外的糧食財物。雙方各有勝負,但是勝利的天平慢慢在想元軍傾斜。
1270年,對襄樊兩城包圍圈已完成,這期間南宋也派軍隊支援,以期打斷元軍的戰略進攻,都無功而返。
1271年,宋軍最后一次救援襄樊失敗,這年,忽必烈從伊利汗國來了幾個造投石機的高手,巨型投石機立在了樊城城墻下,重達一百五十斤的炮石轟擊城墻。
1272年,樊城城破,守將范天順、牛富力力戰犧牲,困守襄陽的呂文煥兵敗投降。
1274年,忽必烈商議伐宋事宜,戰與不戰也是爭論了很久,一方面攻打襄陽耗時六年,消耗了蒙古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江南水系發達,不利于蒙古軍隊發揮。攻打襄陽時也是劉整率領的漢人充當先鋒,以及水軍大戰基本都是劉整率領的漢人。按照攻打襄陽時的估算,拿下整個東南整個耗費將是一個天文數字,所以朝廷也是爭論不休。大將阿術因為長期跟宋軍對戰,深知南宋敗亡之勢非常明顯。如果現在不打,怕以后會有變數,何況襄陽已破,并且有呂文煥這些大將歸附。力主伐宋,忽必烈這才下決心繼續戰事。為了補充軍力,這一年從管控區從新征兵十萬人。
其年九月,元軍在襄陽集結,然后沿漢水到長江水陸并進橫推到東南的蘇杭,宋守將有戰死沙場可歌可泣,有望風而逃,更多的開門投降。
1275年,正月,伯顏大軍與董文炳大軍會合與安慶。這次是賈似道親自率軍對戰,結果可想而知,不戰而逃,元軍取得江陵廣大地區,此戰之后,宋軍也無法在陸地上組織起比較大的抵抗軍。入夏之后情況出現了一點變化,因為元軍的濫殺無辜肆意搶掠激起了江南民眾的自發抵抗,戰事停滯。而此時西北地區的諸王叛亂又傳來,忽必烈要分身兩邊一南一北打架也是頭大。七月,宋水軍跟元軍又打了一仗,失敗!自此,宋軍最后一點優勢蕩然無存。九月各路元軍取得階段性進展,對臨安已成包圍之勢。
1276年,正月,元軍逼近臨安(杭州),南宋朝廷為之一空。謝太后領小皇帝恭宗趙顯開門出降。陳宜中、張世杰等人帶著益王昰、廣王趙昺南逃。
1277年-1279年,南宋小朝廷抵抗三年后最后失敗于崖山。南宋滅亡。
上面提到忽必烈正在進攻南宋的同時,另一邊西北方向也在跟諸王對戰。西北主要對陣元朝的就是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的諸王。 1268年忽必烈親自上陣揍海都(海都是窩闊臺系的,這一系的人從拖雷系當大汗開始非常不滿。認為正統大汗應該是他們窩闊臺系),海都是打不過就跑,等召集到人手了繼續騷擾元朝,一直持續到1284年左右才緩和下來。忽必烈也是不勝其煩。這邊海都跳得很歡,另一伙人也跟著造反。
1276年就是蒙哥之子昔里吉、脫黑帖木兒(拖雷的孫子,他爹不出名說了你也不認識叫歲哥都),其他一群人也跟著打醬油的有 玉木忽兒、明理帖木兒(阿里不哥兒子)而這一派都是拖雷系的,跟忽必烈血緣上更親近一些,但是總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下刀子,忽必烈手腳不夠用了,正好有護送南宋小皇帝的大將李庭一行人到了大都,趕緊派出去堵住先(李庭心里活動:剛打完南邊,饅頭還沒吃兩口那,又要到北面喝西北風!)
第三個階段:西北諸王的平叛以及對海外島國的征戰
1277年,弘吉刺部的一個首領也叛亂,真是火上澆油,兩都都戒嚴了,可想而知當時的緊急情況,忽必烈火速調集南邊的伯顏主力部隊北上平叛。干掉在大都附近搗亂的叛亂首領,之后又領軍大敗昔里吉。形勢得到緩和。
1279年,又來打秋風的脫黑帖木兒沒想到被元軍偷襲打了自己的秋風,光著屁股逃跑了。
1280年,南疆地區又一次歸附元朝控制。這一年,忽必烈很開心, 拖雷系叛亂眾人內部又亂。已然對元軍沒有太大威脅。元軍集中精力對付海都、篤哇以及其他叛王的侵擾。
1284年,欽察汗脫迭蒙哥和宗王那海致書忽必烈表示臣服。并將被扣留的幌子那木罕送回,海都為了緩和關系也把大臣安童送回。
1285年,篤哇、卜思巴等率兵十二萬侵犯邊界,攻城掠寨之后退走。
1286年,上面兩位帶兵侵犯別失八里(新疆烏魯木齊地區),這次伯顏率軍迎戰,前鋒兵敗,海都軍大勝,又是一番劫掠。而此時西北還沒消停,東北的乃顏也跟海都通氣加入了叛亂。
1287年,忽必烈派伯顏前往乃顏駐地,證實確實有造反的圖謀,隨即做了戰前準備,四月,乃顏公開叛亂。由于忽必烈提前有策反乃顏的同盟使得其實力大減,同時忽必烈親征(72歲了,年事已高,又有風濕,無法騎馬了,只能坐象輦),六月兩軍大戰,乃顏大敗,余黨逃跑。
1288年,跟乃顏造反逃跑的哈丹又舉兵過來騷擾,直接被李庭以及玉昔帖木兒打得大敗。
1289年,海都大舉東犯,駐守和林的宣慰使跟著叛亂,漠北大亂。忽必烈親征,沒遇上,海都回去了。
1292年,忽必烈把伯顏替換成玉昔帖木兒總軍北方,采取主動進攻姿態,這才改善嶺北地區的防御形勢。
1294年正月,忽必烈病逝于大都。
對周邊國家的侵掠戰爭
高麗(朝鮮):朝鮮歸附蒙古比較早, 中統初年,高麗國王王瞰死,忽必烈接受大臣建議把在蒙古作為人質高麗王子王倎(后更名為禃)送回去即位。1268年,命令王禃建造海船一千艘,搞的民怨沸騰,高麗的權臣把他趕下臺另立新君,忽必烈派兵鎮壓,1274后王禃的兒子王昛即位,迎娶忽必烈的女兒忽都魯揭里迷失公主為妻(韓劇有關于說這個公主公開給自己的丈夫戴綠帽)。 1281年忽必烈又再次征兵高麗,打造戰船用來打日本做準備。1283年,正式設立了征東行中書省,以王昛和阿塔海共管。
日本:1274年,忽必烈第一次東征日本,從高麗越對馬海峽到日本,打了一陣,回撤時遇上風浪,戰艦觸礁沉沒,軍士死傷慘重。
1281年,再一次大舉進攻,這次是以新附軍十萬,分乘海船九千艘,規模浩大,同時高麗這邊也有一支軍隊,兩路大軍討伐,又一次遇上臺風,征服失敗。
1283-1286年,準備三征日本,但是這時候打安南的軍隊慘敗,國內也因為連年征伐勞役不斷,南方又有起義連綿,沒辦法只能擱置。
安南(今越南北部地區):1281年,因為安南國王陰奉陽違,命設置安南宣慰司,想找機會改立安南陳遺愛為安南國王。1284年元軍借口要攻占占城,需要借道安南,并要求安南國王陳日烜籌集糧草以供軍需,實際就是想入侵占領安南。陳日煊卻派兵拒元軍于邊境,元軍領軍的是幌子脫歡,初戰元軍大敗安南。后期陳日烜躲入山谷間展開游擊戰。加上南方多雨,元軍疾病流行,又不熟悉地形,元軍無法發揮騎兵優勢等多種因素無奈撤回,脫歡逃回廣西境內。
忽必烈很生氣,原計劃的侵日計劃取消,專心對付安南。1287年又征集蒙漢軍七萬,加上云南等地的土兵配合再一次大舉進攻,這次領軍的還是脫歡,安南又一次的誘敵深入,脫歡再一次的慘敗,安南雖然勝利 ,陳日烜卻不糊涂,害怕再啟戰端,陳日烜(xuan)派遣使者入朝,歸還俘虜(估計是養不起這么多人,并且進貢一個金人代贖罪)脫歡的再一次戰敗,氣的忽必烈說以后別來見我,要不是你是我兒子,絕對的宰了。1290年陳日烜死,其子燇(jun)即位,1293年,忽必烈再一次的命劉國杰等水陸分進,準備第三次入侵安南,結局大家都知道,隨著1294年春忽必烈的病逝而作罷。
占城(今越南中部地區):1280年,忽必烈命令唆都坐上占城老大,想讓占城成為大元的一個行省。占城原先的王子肯定不答應,還拘留元朝的使臣。于是在江浙福建湖廣征兵造船準備征討。唆都率領從廣州出發走海路到達占城,先在沿海屯駐。1283年元軍攻破木城,占城國王逃跑一面詐降一面集結兵力,后戰敗,在沿海駐守待援,1284年糧盡,唆都撤退,到安南跟脫歡匯合,唆都在撤回國內時途中被殺。剛撤出占城沒多久,忽都虎率領的援軍到了,忽都虎招其國主來降,國主乃令其孫奉表歸降。
爪哇(今印尼地區):1292年,忽必烈命史弼、高興、亦黑迷失率領江南兵二萬,戰船千艘,遠涉重洋,侵略爪哇。正好遇見爪哇國王被鄰國葛郎國殺死,爪哇國王女婿跟葛郎國開戰,聽說元軍到了,就以自己歸順換取元軍的支持,元軍進攻葛郎國大勝。爪哇國王女婿借口回去籌備貢品,乘機來個回馬槍襲擊元軍歸路。元軍死傷慘重,倉皇撤退還國。得不償失,此次統領受到罪罰。
忽必烈遠征海外大多已失敗告終,不僅如此,因為為應付戰爭,不斷的增加賦稅,抽調民戶當兵,勞民傷財,民生凋敝,因此在元朝忽必烈統治期間尤其是江南各地起義不斷,而且聲勢浩大,對內鎮壓,對外武力征服,元朝統治不長久與其窮兵黷武也有很大關系。
忽必烈的一生,始終都圍繞著戰爭,習慣成自然,閑不下來。成也戰爭,敗也戰爭。設想了很多如果,但是歷史沒,有如果。關于忽必烈大家怎么看?
參考資料:《元史》宋濂著;《元史-中國斷代史系列》周良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