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這是一個多數國人不愿意提起的階段,在這一時期被譽為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之一,百姓、政權也都退回到原始社會。
暴力,吃人,秩序一片大亂......
在那個年代,百姓選擇的不是明君,而是傾向于一個相比較而言不那么癲狂的瘋子。所有人需求都被沉到最底,每個人都只想要活著就好,想要政權存在的久一點就好。
但就在此背景下,曾經居然出現過一個“理想天國”,和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理想君主。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苻堅,他有一個外號叫做“大秦天王”。關于他是否稱得上天王,目前有所爭議,但他絕對稱得上是一位當代宋襄公。
他從小就立志“混六合為一家,視夷狄為赤子”。
在他登基后,其在亂世中快速的拿下了前燕、前涼、仇池、代國,重新統一了中國北方,只剩下了一個東晉政權,正在茍延殘喘。
但前秦的版圖約等于對方的兩倍有余,對方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一個長江天險。
在政權統治方面,他意識到了民族融合的趨勢,一改之前激烈的民族沖突,少有的強調民族大融合,大力推行漢化,大力提拔漢人和各少數民族,幾乎是李世民政策的提前登場。
而且更為難得的是,此人有著如同“圣人”一般的行徑,王猛曾經要求他殺死前任君主的幾個兄弟,但他拒絕。
宗族子弟蓄意造反,失敗以后,他不僅赦免了對方,還讓他坐鎮一方;敵國降將慕容垂等人野心勃勃,但他依舊選擇重用他們;就連前涼君主被他抓住以后,他也依舊對其優待。
如此舉動,即使是在中原大地上也十分罕見。
當然了,他的這一行為也導致了自己的悲劇,他所欣賞的東晉將領臨陣倒戈,導致他90萬大軍灰飛煙滅。
他所優待那些背叛過他的人們,都紛紛倒戈一擊,讓他政權土崩瓦解,他本人也含恨死去。
作為一個皇帝,苻堅無疑是失敗的,但作為一個民族的領袖,他無疑是成功的。
他讓自己成為了那個年代的一束光,也讓一個民族永遠的被歷史銘記——而這個民族就是五胡之一的氐族。
作為在中國歷史上曝光率不高的少數民族,氐族卻獲得了和匈奴一樣的歷史知名度,苻堅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
不過,能夠孕育出苻堅這么一位神人,那么這個民族必然有它的獨特之處,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好好聊一聊這個民族的千年歷史,以及它的后人們......
氐族究竟起源于何時,目前不太清楚。
不過早在商武丁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龍來氐羌”的字樣,對此,有學者認為,應該早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了一個叫氐的部落。
但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根據氐族考古資料記載,這一部族更有可能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
不管究竟在何時登場,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部落是純正的游牧民族,他們的部落圖騰與羊有關。
其活動的主要區域在甘肅隴南地區,在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中,有“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之說。
自從秦王朝建立后,少數民族多數對中原王朝開始心生向往,尤其是到了兩漢時期,氐族基本已經接受了中原王朝的管轄,在漢武帝時期接受漢朝的統治,還被建立了武都郡。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際,氐族豪強卷入了中原的軍閥混戰。
如三國志中記載:建安中,興國(今甘肅省秦安縣東北)氐王阿貴、白項氐王(楊)千萬各有部落萬余,至十六年(211年)從馬超為亂。
不過可惜,當時的氐族還不具備入主中原之實力,被夏侯淵痛擊,部眾或投入了蜀地,或投降于曹操。
而在曹魏政權時期,以曹操為代表的曹魏君主對少數民族各種遷徙和拆分,有大量的氐族人來到了中原地區,他們聚集在關中和隴右地區。
本來他們也接受漢化的過程,開始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
但沒想到歷史歸到了晉朝,而晉朝的皇帝又是個糊涂蛋,于是開始了瘋狂的內亂,中央失去對地方的控制,王爺們也開始借少數民族的軍隊來爭奪天下霸業。
這一亂可了不得,先是匈奴族劉淵建立自己的政權,他和其后人斬了晉朝的皇統和君主。但匈奴族又激化了民族矛盾,結果在天下大亂的同時,又掀起了五胡之亂。
在這種民不聊生的情況下,氐族也在各族統領的帶領下,紛紛建立政權,這之中最為強大,最為著名的就是前秦政權。
前趙時期,武都的氐族首領蒲洪自稱三秦王,改為苻氏,開始建立武裝力量。此人去世后,他的兒子苻堅率領部眾進入長安,然后開啟了傳奇之旅。
關于他的故事,我們前文就提到了,他建立了16國中疆域最廣闊的政權,建立了那個絕望年代的希望和理想。
只是他的理想最終因為背叛而灰飛煙滅,就連他自己也被昔日接納的敵人,另一個羌族首領姚萇所殺。
當然了,除了前秦政權以外,氐族還先后建立了楊氏仇池政權,呂氏后梁政權。
前者被苻堅所消滅,后者在苻堅去世以后建立政權,但卻被后秦所滅,這兩個政權都為開創如前秦苻堅一般的功業。
雖然苻堅只是“驚鴻一現”,這個民族后來再也沒有登頂歷史的機會,但卻讓這個民族達到了永遠的被后世所熟知,被當做經典案例為后代帝王所研究。
那么問題來了,在前秦政權、后梁政權土崩瓦解后,氐族又走向了何方呢?
根據資料記載,后來氐族走向沒落,不過這個民族和他們的領袖一樣,對于漢化十分認可,對于民族融合具有一種包容性。
所以他們后來和各民族進行了融合,但為了中原王朝的一部分。當然了,也正因為他們的積極融合,所以使得在唐后的史書中,很難找到關于他們的記載。
對于后世研究者而言,這是很頭疼的,但其實對于戰亂時期的少數民族而言,這無疑是最好的結果。
那么問題來了,難道當初那么傳奇的氐族就這么銷聲匿跡了嗎?這倒也不完全是,雖然史書很難找到,但學者在調查其他民族的時候,卻也發現了他們的影子。
根據資料記載:氐族積極的漢化和接收其他民族的元素,所以他們改變了自己的稱號,以至于讓史書對他們無法分辨。
但是,這些新生代的族人們,依舊還保留著一些古代氐族人的習俗,他們還有不少人會吟唱著當年苻堅的故事。
這些新生代的族人兜兜轉轉,最終發展成了現在的白馬藏人。白馬藏人,學者對他們有一個評價“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典型族群”。
首先來看他們的和,根據現有文獻考究,白馬藏人的先祖在前秦時期,就開始全面的改為漢姓,學漢俗,對漢族文化沒有絲毫抗拒。
后來到了唐王朝時期,吐蕃和被占領地區的吐谷渾和黨項等民族融合成了藏族,再建立起能與唐朝相抗衡的政權后,氐族也積極的融入其中,形成了隴南川北的蕃族。
——到了宋王朝時期,氐族就被稱之為“白馬蕃”。
從這些歷史可以看出,氐族兼收并蓄了漢藏兩族的文化,以至于到現在為止,白馬人的語言中,有半數以上的詞語與藏語相同,而且他們的長者都會漢話。
這也體現出了氐族極為強大的融合能力。
不過他們和當年的苻堅一樣,依舊還保留著鮮明的個性,雖然他們在后來的歷史中歷經千年,經過了各種融合與遷徙。
但是,根據《武階備志·蕃夷志》記載:楊氏竊據爵土三百余年,西魏滅武興。其子孫流移至 宕、沙、岷等州者,仍為酋豪,迄今千余年,世承不絕。
從這個,迄今千余年,世承不絕,來看,氐族對于自己的核心文化,其實還是要有較大的延續性。
也正因為有這種延續性,所以我們才找到了他們的后人——白馬藏人。
他們在宋代的時候就被稱之為“白馬蕃”,而這個稱號一直延續到了明清時期。
在絕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擁護中央王朝,而且他們的飼養牛羊豬馬等水平特別高,甚至還有獨具一格的養蜂手段,頗受地方政府的喜歡。
到了新中國成立后,白馬藏人和藏族一起融入了我們56個民族中,不過,在甘肅隴南市武都區安化鎮,依舊有一個符家塄村,這里的村民90%以上都姓符,他們自稱是苻堅的后代。
甚至在村子的后山上還供奉了一座中山爺的廟,而這個中山爺就是當年的“大秦天王”。
歲月悠悠,中華上下五千年,不知有多少英雄起起伏伏,有的人被徹底遺忘,而有的人被永遠的記住。
氐族或許成為了歷史,但這個族群以及他們曾經的歷史還是會不斷的傳下去。人們依舊會記得那個混亂歲月中的理想天王,以及那個動蕩年代里的理想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