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吾苗寨位于湖南湘西古丈縣城南,即為默戎鎮毛坪村,因地處武陵山區,相對封閉,至今保存著較為原始的苗族特有的風土人情與建筑風貌。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目前散布在世界各地。據載,苗族先民發源于今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帶,歷史上經歷了五次大遷徙,首先是因為遠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沿長江向東遷徙到達長江中游,南岸到達洞庭、彭蠡之間,北岸到達江漢平原。在此定居多年后,生產力改善,人口增多,成立部落,號稱“九黎”族,戰敗炎帝族,其中的九黎一部順勢直達黃河北岸,。在黃帝與炎帝聯手下,九黎族兵敗,退回洞庭、彭蠡之間,建立起“三苗部落”聯盟,即為第三次遷徙。經過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因三苗部落日漸強大,遭統治者打壓而分化瓦解,被迫分途遷徙,部分向西北遷徙,部分向東遷徙,其中一直轉移到今湖南西部,此為第四次遷徙。第五次大遷徙是分途回歸,被當期統治者一再進剿下,屢次敗逃,并開始分散,其中一支被迫逃進湖南武陵山區。此即為夯吾苗寨之先祖。
“夯吾”一詞為苗語,意為“小溪”,夯吾苗寨就是“溪畔的苗寨”之意。苗族分支繁多復雜,自明朝在湘西筑苗疆邊墻,苗族即以遷徙歷史,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的留存程度,以及漢化趨勢而分為“生苗”和“熟苗”,武陵山區的苗族由于久居大山,地域相對固定,與其他民族融合度低,夯吾苗寨便是典型的“生苗寨”,至今完整地保存了苗族人的一系列宗制,以及眾多民俗習慣。
夯吾苗寨也稱下毛坪,與上毛坪(戎吾苗寨)、小毛坪、排口、巖寨5個自然寨同屬毛坪村,95%的人口為苗族,是一個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至今保存著武陵山區少數民族特有的木質結構吊腳樓風貌,苗寨入口門樓上的苗鼓是中國同類之最大,曾參展2010年上海世博會。夯吾苗寨已成為一個具有苗家風情,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購物為一體的旅游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