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
鴻篇巨制的風情畫,妙手丹青的絕佳山水,
精雕細刻的眾生相,濃墨重彩的一幅盛世中華景象。
北宋東京城的繁華,估計是后人們任憑想象也想象不到的,
500年后一支50萬的農民軍隊伍全部倒在了堅固浩大的開封。
對于城墻對于城,我是充滿感懷的,它是歲月滄桑修理過的臉,它有歷史長河多次掩埋的身。
開封歷史上最早的城墻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的戰國魏都大梁城,與如今的開封城墻部分重合。后魏惠王為了實現控制中原的目的,把都城由安邑(山西省夏縣)遷于此地,并修筑了一座大梁城,而唐時任永平軍節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重筑南北朝時的汴州城,是如今開封城墻歷史的開始。
到了北宋,趙匡胤定都開封,史稱東京城,歷經九代帝王168年,形成了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相套的宏大城郭。開封城墻作為東京城重要組成部分(皇城、里城和外城)之一的里城,不斷得到增筑,其氣勢雄偉,規模壯闊。
北宋東京城遺址是1988年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城址是在隋唐汴州城和后周東京城基礎上改擴建而成的北宋都城。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自身的發展演變史,北宋東京城遺址雖然聲名遠揚,但長期以來,卻因埋藏深、地下水位高、位于市區范圍內不便挖掘等客觀原因很少被人知曉。實地探訪后,我只拍到了部分國保碑,真正屬于遺址的東西幾乎沒有看到。或許正是因為城市發展迅速,再加上歷年受黃河泛濫影響,形成了如今開封城下“城摞城”“路摞路”的歷史印記,從而形成不為世人熟識的寶藏吧。
趙匡胤建立北宋后,在后周東京城的基礎上多次進行大規模的增筑和修葺,城市規模并不遜色于唐代長安城。靖康元年冬,金兵攻陷東京。次年,金兵放火焚毀北宋皇宮。至此,繁盛的東京城遭到最為慘重的破壞,由此深埋地下。
如今國保名錄中的開封城墻應該是清代的開封城。清代開封城是河南省的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由于明末的一場特大水患,高大的開封城墻幾近淤平,只露出城垛和女墻。清康熙元年,清政府對開封城進行復建。這次復建主要是在明代城墻基礎上進行加高重筑,城市格局尚無大的變化。
眼前的城墻雖是清代的,但是地下深埋的,卻是歷經戰亂和黃河泛濫疊壓的5層古城墻,雖歷經多個朝代修復,其規模、格局乃至重要坐標從未改變過。
隨著時光的流逝與歷史的演變,這城是陌生又略帶熟悉的景象,就像我曾到過的西安與南京城墻。有些時候,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習慣某個人,某件事,或者某座城,我想,開封對于我,便是這個樣子的。開封的故事久久流傳,更需要細細地品味,品味著,思考著,卻看不見歷史的曾經。
當年的狼煙烽火已去,鐵騎號聲盡消,陽光照射在和平年代城墻只作為遺址的此時,歷史寂靜了下來,風從這里吹拂著,爬山虎寂寞著,懶散攀沿在灰色的墻磚上。于是我也放慢了腳步,用手指觸摸著冰冷的城墻,古意已不是那么濃,大概這疊落而起的城市,城墻必是屢建屢新的。當年大梁開始起修,唐朝奠定基礎的古城墻早已泯沒于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站在轉角處,遙望古城墻?;貞浥c憧憬都寫在了此刻,歷史的厚重感就如腳下的磚石般滿是歷史的滄桑,我想我是喜歡這座城的。
還好,這座城市,這座城池,那些停留過此地的英雄人物、風流墨客,都將生命中最澎湃的熱情托付給這了座城。于是,它有了撼動山河的氣概,七朝更迭的滄桑,風華絕代的詞句,以及東京夢華的輝煌。黃河湯湯,歲月悠長,那么,我的心在今朝可以郵寄到哪里呢?
或者,從看到清明上河圖的第一眼起,很久很久以前,我就已來到這里。于是心緒漫越千年郵寄給現在的自己。
開與封之間,疊壓著千年的故事,于是我把這故事寫在我的小世界里,等待著下一次與它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