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大才子 來源: 風瞬
右北平是先秦兩漢的一個郡,往往與漁陽、山谷、遼東等郡并提。右北平郡的治所在哪里呢?據考證,治所在歷史上有所變化,開始是在赤峰,后來到了唐山。
這得從北平名稱的由來說起,“北平”完全是明朝那個學歷不怎么樣卻喜歡賣弄文采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抄襲之作,公元1368年,朱元璋為紀念平定北方之功績,將元大都改名為北平。之所以說其抄襲,是因為第一個叫北平的不是北京,而是赤峰,對,沒錯,就是赤峰,全稱“右北平”,治所為今赤峰市寧城縣甸子鎮黑城古城。
“右北平”的命名人是燕昭王,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當時平定北方的情感表達,竟在1600余年之后被一個“文抄公”給抄襲了。
右北平鎮遺址(赤峰市寧城縣)
如果說這樣的抄襲還不算嚴重的話,再看看曹操的作品,就徹底被朱元璋給照搬了,東漢末年,曹操將“右北平郡”改成了“北平郡”。不知道曹孟德先生知道朱元璋這樣不尊重知識產權,會不會揮鞭指揮虎豹騎跟其掐一架。
赤峰被命名為“右北平”之時,也就是公元前300年,這里生活著一個少數民族,因其位于匈奴(胡人)之東而得名東胡。當時東胡在棲息在這片熱土可有年頭了,有1300多年,按說東胡一直在這,怎么就被燕國給命名了呢?難道燕昭王他老人家喜歡助人為樂嗎?
右北平郡遺址
如果打開戰國時期的地圖,一切就豁然開朗,燕國是戰國七雄里最北方的國家,與東胡接壤。有時候離得近不是好事,容易掐架。東胡是游牧民族,難免有個缺東少西的,常常去燕國借,其實就是所謂的入侵或犯邊,本身燕國的面積就不大,正愁沒地方擴張領土呢,東胡這下子可算撞槍口上了。
于是,公元前300年,燕國討伐東胡,要說東胡實力也不差,但是架不住對手更強,人家是戰國七雄啊,更何況燕國還有個能人帶隊,名叫秦開,別說東胡,這哥們連朝鮮都收拾了。
結果,大將秦開大破東胡,燕國將赤峰納入版圖,命名“右北平郡”。
右北平戰國時期示意圖
東胡不甘心啊,你說這地方自己住了1300多年,硬生生被人給奪去了,跟誰講理去?不過東胡沒跑遠,跑到老哈河上游、西拉木倫河流域去了。熟悉赤峰的人都知道,其實還沒跑出赤峰,可以看出東胡人很戀家。話說回來,這事兒放誰身上也舍不得走,根在這扎了13個世紀了,哪那么容易撇下。
秦滅六國之后,右北平郡仍為秦國的郡級單位,而且轄地還升格了,下轄16個縣。
東胡趁著中原群雄逐鹿之際休養生息,加上與秦國無冤無仇,日子日漸紅火,到公元前209年,距離被秦開打傷已經91年了,所以這傷一好,就容易忘記疼。
戰國時期地圖
這次東胡倒是沒敢跟秦國嘚瑟,而是瞄上了匈奴。匈奴和東胡,也是鄰居,要不怎么說距離產生美呢,這倆掐架還是離得近惹的禍,哪有勺子不碰鍋沿的。
東胡之所以瞄上匈奴,是因為匈奴的單于剛剛殺了自己的老爹上位。東胡一想,匈奴單于剛剛繼位立足未穩,而且還是個殺爹的主,估計是個軟柿子,得捏。
東胡先和匈奴單于要其老爹的千里馬,匈奴二話沒說,給了;東胡又要匈奴單于的小妾,匈奴雖有點舍不得,但還是給了;東胡又跟匈奴要兩方之間的有1000里長的土地,之前這地屬于兩方的緩沖區,誰也不屬于誰,無人區,這次把匈奴給惹惱了。
匈奴單于認為:土地是國家的根本,怎么可以給他們!
金長城赤峰地區遺址
要說游牧民族的政權和漢族政權的領導者思想不太一樣,漢族認為人口重要,而游牧民族認為土地重要,所以游牧民族特別喜歡屠城,他們征戰的目的是為了在更大的地方放羊。
因為1000里地的放羊之地,這倆打起來了。要說東胡此時是強大興盛的,但遺憾的是他們遇見了一個更為強大到可怕的對手。
對手是誰呢?他叫冒頓,大名鼎鼎的冒頓單于,聽說這哥們的名字,能把人嚇一跳,就是那位統一北方的冒頓單于,就是那位把漢高祖劉邦圍在白登七天七夜的矛盾單于,最后還是陳平獻計,劉邦送給冒頓的小妾一件極品的貂皮大衣,才僥幸逃命。堂堂的大漢開國皇帝,打得戰神項羽自刎烏江,卻對匈奴十分懼怕,也是從這是后起,漢朝實行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說白了就是把公主送給人家當老婆。
結果可想而知,匈奴將東胡收拾得屁滾尿流,慘啊,這次可比秦開那次下手狠,慘到什么程度——滅族!東胡這個民族從此在中國歷史上不復存在了。這就叫,不作死就不會死。
等到東胡后裔——烏桓族,再次出現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是400年以后的事情了,可見傷得太重了。
說起來東胡真是個有著濃濃的故鄉情結的民族,他們的后裔再次登臺的時候,竟然又是出現在老哈河流域,也就是“右北平”,當時匈奴可是把東胡打散了的,400年之后,這個民族又回到了他們曾經繁衍生息的故土,不禁令人由衷的感嘆和佩服。
東胡戰敗,“右北平”自然也就落入了匈奴之手,所以此時,此地已經不在中原王朝的版圖上。
烏桓族地區示意圖
但接下去的“右北平”可以說是烽火狼煙,戰火在漢朝基本上就沒有停止過。因為歷史走向了漢匈作戰時期,而“右北平”首當其沖,成為了兩國交兵的前沿陣地。
為什么“右北平”會成為必爭之地呢?這其實還要從那位千古一帝秦始皇說起。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秦朝,其實也給“中國”畫了一張地圖,前面說過,秦朝在赤峰設置了右北平郡,那么也就是說,右北平郡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版圖,在元代以前,基本上是以秦始皇打下的江山為標準,區分是否為國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圖
秦朝讓右北平郡成為國土,所以不能失守,哪朝皇帝如果放棄這里的主權,一定會被認為國土淪喪。這也就是說,赤峰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但赤峰同時又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的牧場,這么,爭端就來了。所以,右北平郡自然就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貨真價實的火藥桶。而右北平郡在燕山山脈以北,無險可守,誰要想得到,都只能兵戎相見。
從長城的數據就可以看出,右北平郡的重要性,燕國在赤峰境內修筑了300公里長城,秦朝修筑了250公里,西漢修筑了150公里,總計,700公里。明代以前,長城的長度大約10000公里,而赤峰境內占了700公里,十四分之一的長度。
右北平郡,是邊疆的軍事重鎮。如今的赤峰其實是被長城分割成兩部分的,如果站在赤峰的境內“望長城內外”,內是赤峰,外也是赤峰。
燕長城遺址
漢武帝曰:犯漢者,雖遠必誅。匈奴占據著本屬于中國的右北平郡,自然是“犯漢者”,所以在漢武帝時期,漢匈兩方在右北平郡(赤峰)大打出手的場面,數量之多難以統計。
那位飛將軍李廣,曾任右北平太守。李廣將軍自刎之前說“與匈奴作戰70余次”,這僅僅是李廣一個人和匈奴干的架。也是在右北平郡,誕生了一個成語——李廣射石,這應該是漢語詞典里唯一的一個與赤峰有關的成語。
李廣射石圖
李廣射石說的是,有一個夜晚李廣林中巡查,看到有一團黑影,以為敵軍,遂張弓搭箭射之,走近一看,石頭一塊。箭身竟然深深沒入石中,欲拔出而不能。故事還沒完,次日,李廣再次來到事發地,張弓搭箭,射之,但射了很多箭,沒有一箭能入石。
此事過了900多年,唐朝詩人仍贊嘆“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這應該是關于赤峰的詩句里面,流傳最久,知名度最高的一首。
西漢末年,王莽改制,改稱“右北平郡”為北順,這名字,總感覺像個國家的名字,而不像城市名。這時候的“右北平”有一個強大的功能——鑄錢,是王莽政權的貨幣生產地之一。
右北平郡遺址
東漢之時,右北平郡治所遷往唐山。
比較有意思的是,右北平郡治所寧城縣甸子鎮黑城古城,竟然是一座城上之城,其地下是距今4000多年的夏家店文化層,而東胡族開始居于赤峰距今約3500年,加上之前的山戎族。我們不妨大膽的推測一下,山戎族很可能與紅山先民有過交集。
紅山先民的神秘消失,可以說是困擾史學界多年的赤峰的人口失蹤之謎,他們有沒有可能演變成了山戎族或者東胡族?
雖然是猜想,但不可否認,這是歷史的一種可能性。
東胡離開右北平以后,仍留有兩脈,烏桓與鮮卑,而這兩個民族,也不同程度上影響甚至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
鮮卑族區域圖
如果說東胡族是土生土長的“赤峰人”,那么烏桓和鮮卑,再到后來的契丹,可以說是“赤峰人后裔”。更加有意思的是,烏桓人被曹操打跑以后,鮮卑族又回到了赤峰,而鮮卑族退出歷史舞臺以后,其后裔契丹人又回到了赤峰,而每一次重返故地,都是在經歷了幾百年的流浪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