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諸多省份當中,貌似只有黑、吉、遼三省的人會自稱“東北人”,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聽到有誰會自稱“東南人”、“西南人”或“西北人”。那么東三省居民的“地區認同”為什么會強過“省份認同”?形成這一切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首先如果從地理上看的話,東北三省有著與中國其余部分截然不同的相對獨立性。大興安嶺、黑龍江和渤海灣大致將東北地區圍成一個板塊,而其內部盡管劃分為黑、吉、遼三省,但省際之間并無高山大川,相反一覽無余的平原成為該地區的主色調。在交通物流網絡相對發達的現代,中原地區與東三省的溝通不存在什么障礙,但往前追溯幾百年的話,你會發現情況根本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對古代的中原王朝來說,北方的蒙古高原與東北方向的白山黑水都是令人頭疼的區域,前者孕育了來去如風的游牧民族,后者則盛產剽悍好斗的漁獵部落,比如東胡、室韋、女真、滿洲等均系如此。由于東北地區自成一系,而且與中原地區的聯系僅僅通過一條狹窄的遼西走廊,這種脆弱的地理關系使得中原王朝即使在強盛之際也只能滿足于對東北的羈縻統治。
到明朝末年,朝廷事實上已經失去了對遼東的控制,大明與后金成為兩個相互對峙的軍事集團。清朝建立后,滿人為了確保“龍興之地”不被他人墾殖而人為地制造大量的無人地帶,以至于廣闊的東北平原長期處于撂荒狀態。沙皇俄國南侵之后,清廷愈加感覺到東北防務之空虛,這才逐步放開禁令,大量來自山東、河南等地的居民涌入東北,史稱“闖關東”。這場民族遷徙最終形成了今日東北的民系基礎,此后不論來自內陸哪個地方,身在東三省的人都有了一個新的稱謂——東北人。
然而僅僅是這些的話還不足以解釋東北人的“地區認同”何以蓋過“省際認同”,因為抵達東北之后只要定居下來,當地人完全可以稱呼自己為“黑龍江人”、“吉林人”或“遼寧人”,之所以會形成現在的模樣關鍵還在于隨后東北內部區劃的頻繁變動。清朝滅亡后,在奉系軍閥統治時期、偽滿洲時期以及新中國時期,東北的行政區劃都發生過重大變化。
舉例來說,牡丹江畔的某個地區曾先后被劃歸“吉林省”、“濱江省”、“牡丹江省”、“松江省”和“黑龍江省”,那么生在此處的某個家系的父輩、祖輩和先祖輩都屬于不同的省份,這個時候你問他是哪個地方的人,他能怎么回答?他只能說自己是“東北人”,因為這個回答永遠不會有錯。如果此后東北的行政區劃不做大的調整的話,隨著時間流逝,東三省內部可能會發展出相互迥異的“亞區文化”,但就目前來說還看不到這樣的端倪。
圖-哈爾濱機場俯瞰
盡管東三省被視為一個整體的現象在中國境內獨此一例,但在多元文化相互包容的今天,這樣的局面未見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