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西部,長江中游荊江河段北岸。自古就是“三楚名鎮”,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湖北省荊州府沙市和重慶府、蘇州府以及杭州府一同開埠。成為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四大內河港口之一。。開埠后的沙,依靠著長江黃金水道,迅速發展起來,這里商賈云集,商業日益繁盛。
到了民國初期,這里成為了僅次于武漢、宜昌的商業中心,有“小漢口”之稱。
本組圖片拍攝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個曾為湖北第二大城市的歷史景觀。
清末沙市
這張照片拍攝于1906年前后,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彼時沙市長江沿岸的房屋還比較破舊低矮。
1920年的沙市
此時沙市的航運和商業已達鼎盛時期,許多西式新建筑紛紛落成。
沙市外灘
外灘上是一排造型各異的洋房,平整的江畔大道上人來人往。石頭臺階下是一處海關,負責管理水上運輸的進出口貿易 ,并征收進出口關稅。
江上風景
當時沙市海關的最高行政職務是稅務司,海關對內對外的行政大權均在稅務司手中,并且從開埠之初便一直被英國人控制著,海關的主要職務也都是由稅務司直接委派,多為洋人或他們在中國培養的親信。
中國航海公司貨倉
此圖為貨倉的背面景象。緊挨著倉庫,是當地破舊的民居,一個小男孩抱著膀子正站在家門口張望。
另一處貨倉
建筑高大,便于通風和擴大儲存量。貨倉的圍墻外,有幾頭黑豬正在垃圾堆里覓食,推測這里可能是一個糧食倉庫。
卷雪樓邊小集市
卷雪樓位于沙市城南,是明朝文學家袁宏道寓居沙市時臨江而建的觀景臺 。此時正是夏季,很多人穿著白色的上衣和褲子,這是當年夏日的流行色。
洪災中的沙市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因為特殊的地理原因,在歷史上,沙市就是洪水多發地。
出行
洪水淹沒了街道,木船也上了街。人們出門只能乘船而行。近處是一座西洋建筑,在遠處,可以看到文星樓高大的身影。
江岸人家
在他們旁邊的房屋山墻上,寫有“雜糧槽坊”的字樣。民國初年,因為商業的興旺發達,荊沙地區人口激增,當地的槽坊也如雨后春筍應時而生。據統計,當時兩地共有槽坊七十二家,單沙市就占了五十家。
鄉村風景
河邊的牛車和牛群,遠處是高高低低的茅草屋,雖然不甚富有,卻也是一片靜謐的田園風光。
江上客輪
1937年4月,停泊在沙市岸邊的客輪“民元號”。沙市渡口,古稱“津”。楚文王遷都于郢后,沙市即成為楚都的外港,名江津。其渡口素有“北通襄、豫,南達津、澧”之譽。
荊州的孩子
1937年8月,荊州街頭的幾名少年。彼時盧溝橋事變已經爆發,但戰爭的災難暫時還沒有波及到這個地區,這些孩子的生活還相對平靜,面對洋人的鏡頭,流露出自然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