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幾天的體驗營中,我們梳理了一下大家關于邊界力的討論,班班注意到除了課程里的內容,大家對一些具體的問題還會有疑問。所以當當當當,我們請到了海松老師,對這些問題做出了詳細的回答!
1、孩子總喜歡黏家長,我去哪他一定要跟著,甩也甩不掉,怎么辦?
這個問題非常普遍,我觀察到很多家長都是反映這個問題,他們會認為這是孩子的獨立性不夠。其實這其中可能有一個大家不太能注意到的原因,就是,父母自己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了。
什么意思呢?
如果說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感受,沒有去共情到孩子,那么孩子他的關注點也始終沒有辦法在自己的身上,也始終在父母的身上。父母到哪兒,他的注意力和關注就始終跟到哪,父母不在他的感受就沒有了,只有父母來了,他才能確認哦,我是存在的。
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可能就比較容易明白,在我做的嬰兒觀察的過程中,有兩個幾乎是同一天出生的孩子,分別在兩個家庭。然后被父母關注的這個孩子呢,媽媽跟她經常會有眼神的接觸,哪怕就是換個尿布,他醒來,媽媽都會看著他。然后孩子不小心額頭磕到床邊兒了,媽媽也馬上去撫摸他的頭,是一個被足夠關注的孩子。那這個孩子他到后來,即便是他自己一個人醒來,他也會玩兒旁邊的小枕巾呀,玩兒旁邊的布娃娃呀,然后他看著自己的手指,他都能看半天哦還能這么動,這么玩,非常省心。但是還有另外一個跟他同一幾乎同一天出生的一個孩子,那個媽媽幾乎也不怎么抱孩子,他的注意力也不在孩子身上,然后那個孩子就總是哭鬧,一眼看不到媽媽就不停的鬧。
所以理論上來講,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他是不會覺得無聊的,任何周圍的所有的事物,哪怕是自己的身體,他都會有很多玩兒的方法,他只要注意力能在自己的身上,他就能找到無數去玩兒的方法,就好比剛出坐在餐桌上的小朋友,好像那個所有的餐具都能是玩具一樣,所有的飲料兒,他都能就像魔法師一樣就倒來倒去呀,他是能玩兒出很多方式的。但是他為什么要黏著父母呢,就是他的注意力,沒有辦法在自己身上。
因為爸爸媽媽的注意力。都在大人自己身上,沒有辦法放到孩子身上,那這樣孩子也沒有辦法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那么怎么做讓孩子的注意力放在自已身上呢?下面有一個“自查清單”:
1.我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是否每次都會看著孩子
2.孩子呼喚我的時候,我是否會馬上回應
3.我是否會關注和確認孩子的感受“你很痛對不對”“你現在很難過對不對”
4.我是否在陪他的時候真的在陪他?有沒有一邊看手機一邊敷衍他?
2、教育沖突。我跟愛人,或者跟長輩的教育理念不一樣,他們總喜歡對我指手畫腳,我們一言不合就吵架,應該怎么辦呢?
關于教育理念沖突這個也非常常見,很多父母包括爺爺奶奶,七八個人都在爭論孩子的養育方式,有的時候他們爭論就已經不是怎么樣為孩子好了,他們好像爭論的目標就是誰是對的,就是為了爭誰是對的,只不過孩子是一個戰場,他們通過孩子來證明誰是對的,然后通過孩子來表達他們之間的沖突。那這個對孩子是非常有影響的,想的就是孩子會把父母或者長輩之間的沖突內化成自己內心的沖突,之后會發展出很多很多的問題,所以如果你的家庭是有很多這樣的沖突的話,我建議你們先關起門來,你們自己解決完你們的問題,然后再去面對孩子。不要讓孩子承載和代謝你們之間的沖突。
還有一些嚴重的,他們會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罵很難聽的話,甚至有的還會打架,那這個對孩子內在的體驗創傷性的,他會把這個沖突全都內化到心里,并且他沒有辦法去尋求認同,我們知道,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他們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在父母身上尋求認同的,所以我邀請爸爸媽媽們在跟孩子相處之前,你們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做一些太出格的事情,這樣的話對孩子來說,那個榜樣就沒有了,就比如說有個孩子,他的父母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軍人,但是他會覺得他的爸爸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軍官或者怎么樣,這是他理想化的那個部分,然后他其實會認同這個部分,他就會覺得那個英雄就是他的榜樣,是他奮斗的目標,他就很容易把這個爸爸理想化,但如果說這個爸爸是一個經常沖突的,打人的,罵人的,那他其實心里是沒有這個榜樣的。他要認同的那個對象就就沒有了,他會很混亂,他不知道該聽誰的,或者我該像誰那樣。
所以,當一家人有教育理念沖突的時候,要認識到本質上是爭奪一個家庭的主導權,自己解決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來爭執。我有一個朋友,當他們夫妻爭執不下的時候,采用的方式一三五七按照你的理念來,二四六按照我的理念來,也很好地解決了他們家教育沖突的問題。
3、我發現我自己有時候也沒有情緒邊界,不太會控制自己的脾氣,很容易發火。我可以做些什么讓自己不那么容易發火呢?
成年人很容易情緒大爆炸,其實我不太知道您具體的情況,然后我只能憑感覺,或者猜測,給一些建議。首先你需要不斷得去成長,找一些機會去成長,心理咨詢是一個方式,參加團體也是一個方式,或者找到一些其他的能建立一些新的關系,或者能探索到自己的方式去成長。
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很容易情緒爆發呢,有可能是你內在的那個自戀不是很穩定,就比如說一個自戀比較穩定的人呢,如果其他人說你這件事情是不是能力不足沒有做好。那因為他自己對自己是很認同的,自戀是穩定的,他就不會太覺得這是個什么事兒,但是如果對于自戀不足的人,人家要是說他是不是能力有點欠缺,那他肯定又要爆炸了,因為這個戳到了他很脆弱的那個自戀的那個部分,因為它本身就不是太穩定,所以別人一說他就容易爆炸,那這個就是其實是不太成熟的表現,那我的建議就是找一些方法去成長你自己,讓你的人格變得越來越穩定,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強大,那么那個情緒就比較會比較好的得到控制。
這還要說一點就是成長,我不太建議讓你自己一個人在家反省,自己在家面壁思過,最快的成長方式就是不斷獲得一些新的體驗,比如說去做心理咨詢,或者你去參加團體。在關系中不斷地探索和成長自己,讓這樣的機會讓其他人能做你的鏡子,因為我見到太多就自己在家反省的人就越來越嚴重了,所以。可以找一些社會性的方式去成長自己,比如說參加人生實驗室。
還有很容易發火的話,肯定是有原因的,你可以也可以看一下你在哪一些方面,就是是特別容易發火的,那可能就是比較容易刺痛你的地方,就是探索到發火背后的那個原因,比去壓制住發火要更重要。
4、我們家小孩子在家還好,但是在外面不敢表達,很慫,怕他以后特別內向,應該怎么辦?
我們可以從3個角度去理解這個問題。
首先,孩子在不同地方表達是需要時間的。有一些孩子是從小到大都愛表達的,他可能在家里在學校在外面都會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有些孩子,他可能一直都不太會表達自己,我們需要去理解他,孩子可能到了高年級甚至初中、高中才會樂意表達自己。孩子需要一些時間,把表達這件事情過渡到所有的環境。
第二,通常,當我們覺得孩子膽小不敢表達的時候,我們會給他足夠的空間,去理解他,他說什么,我們都說對,媽媽能理解你。這樣的做法可能會有一個結果是,孩子覺得只有媽媽或者家里才是安全的。
但是現實生活中其實不是這樣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地接納和理解他,無限制地去包容他。所以當孩子愿意在家里表達之后,我們也可以給出自己的想法和態度,不是一味地理解。
比如你們在討論一個問題的時候,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態度。孩子有他的想法和態度,如果想要說服你,他可以進一步地去表達自己,更深度、更強烈地表達他自己。這時候他不就只是一個孩子,他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跟你是平等的。
第三,膽小還是跟自信力相關。我們可以跟孩子做一些力量方面的游戲,比如推手,看誰的力量大,在推的過程中還可以大聲地喊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激發他捍衛邊界的力量和能力。
還有我們說過的用繩子畫圓圈的游戲,可以加入一個環節,我們突破邊界的時候,讓孩子使勁兒把媽媽擠出去,讓孩子有那個力量和決心,把這樣的能量感受帶到身體中去。
只有當這樣的能量扎根在了身體里,才會在外面堅定地表達出來。
5、很多時候我們自己懂得要有邊界,但是別人不遵守這個邊界,一直來侵犯邊界,應該怎么辦呢?
自己的邊界不是太清晰和穩定和覺得別人老是沒有邊界,其實是一回事兒,然后這個也可能更像是你自己的邊界,可能不是那么能守得住,然后你把這個不太能守得住的情況,投射到別人身上,就覺得別人老侵犯你的邊界,那如果說自己的邊界是很清晰和穩定的,對方是一定能夠感受得到的,就算是遇到那種人格不是太成熟的他感受不到。或者他一貫在任何的關系里都侵犯別人邊界的人。那只要你自己的邊界是清晰和穩定的,其他人其實也不太可能侵入的進來。
所以這里還是要覺察你自己的邊界是什么樣的,你的邊界在哪里,你有沒有經常被侵犯邊界。當你邊界被侵犯的時候,你的感受是什么樣兒的,你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你會去捍衛你的邊界嗎?你通常都會怎么做?還是邊界就任他突破,然后會說看是他吧,都因為他是沒有邊界,老侵犯我,如果是你,你到底都是怎么做的?
我建議你可以列一個類似于選擇題。就比如說在一個什么樣的情景下,你被侵犯了邊界,
A:就是你默許了。
B:就是你會抱怨,
C:就是你做出了什么反應,“say no。”
D:就是你用什么樣什么樣的方式很強有力的去解決了并且以后不會被侵犯。
你看一下abcd,你會選什么,你最理想的狀態是選什么,但是你,你現在的能力,你一般都是怎么做的,那這樣你就可以看出你守住和守不住之間的差距在哪兒了。
關于更多的方法,可以到海松老師的進階訓練營《讓孩子受益終生的6大核心能力》里學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