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藝術——巴爾扎克像
法國青銅雕塑,高1.32米。羅丹(1840—1917)于1893—1897年創作。法國作家巴爾扎克(1799-1850)長年累月每天工作達14—15個小時,以至積勞成疾,病魔纏身,常常夜不能眠,寢不成寐。此雕像就是表現巴爾扎克在不眠之夜披著睡衣起身徘徊的情景。作者以概括洗練的手法刻畫出巴爾扎克裹著睡衣昂首挺立的身軀,從作家困乏的眼神,緊閉的嘴唇,亂發蓬松的頭部,可以透視出其心中澎湃的創作思潮。該雕塑造型寫意流暢,人物外部形象與大師的人格精神相契合,被認為是印象主義作品(現藏法國巴黎羅丹博物館)。
涅菲爾蒂
據說世界雕塑史上有兩位最美的女子雕像,一是法國盧浮宮的《米洛島的維納斯》;一是柏林國家博物館里的《涅菲爾蒂》,她比米洛島的維納斯要早1500年左右。這兩尊塑像都是無與倫比的。《涅菲爾蒂》雕像寫實技巧極高可達亂真之境,人們很難相信這竟是出自三千多年前奴隸藝術家之手。
涅菲爾蒂是十八王朝法老王阿赫那東之妻。史稱阿赫那東是勇敢大膽的改革家,他竭力削弱宗教對王權的控制,擴大法老王的世俗權力,這種重世俗人生權利的改革,對藝術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藝術減少了神性而充實了生活和生命的氣息。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埃及藝術才逐漸擺脫僵化程式,趨向生動活潑的現實主義,《涅菲爾蒂》雕像就是這個時期的杰出代表。埃及肖像雕刻是作為死者的替身而創作的,所以雕刻家竭力追求雕像的逼真。為了達到酷似,還經常從死者身上印下面模,直接翻制雕像,然后再仔細加工。埃及雕刻家經過長期的訓練和探索,掌握了極高的寫實技巧。
據說涅菲爾蒂王后在古埃及具有傾城傾國的美貌。這尊雕像在幾千年之后的今天還令人心醉神迷。當然,與其說是驚嘆王后的美,倒不如說是折服藝術家的天才。雕塑家表現了一個美麗東方女性的典型,長圓型的面孔,五官端正,線條柔和清秀,修長的頸項,變化微妙的曲線構成莊重、優雅儀態,體現出埃及人對女性美的理想。為了創造形象的真實感,雕像施加了色彩:淺紅色的膚色,濃黑的眉毛和深紅的雙唇,顯得美麗而又雅致。雕刻家十分重視傳達人物心靈的眼睛的制作,據史料稱該像的眼睛是用銅料鑲邊,雪花石膏填白,并用下面墊了一塊磨光的黑檀木的水晶石做眼球,使雙目極富神氣,顯得非常明媚動人。她那色彩優雅的高冠和胸飾具有極高的工藝裝飾性,從這一形象可見古埃及文明的程度。
世界著名的雕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