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有迷路的體驗,這時如果可以看看地圖,就能找到方向和目標。看地圖是從空中俯瞰,這就相當于我們把自己所處的維度提高了,從原來的二維平面升維到三維立體空間了。“升維”可以讓我們看到以前看不到、看不清或者不了解的東西,當我們可以升維思考的時候,很多問題迎刃而解。
當我們對當下的想法,感覺和環境產生覺知之后,可以用比較客觀且不帶有評判性的主觀判斷,以接納的態度,開放的心態,觀察我們的思想和情感,并且全盤接受。
我們便可以不再沉迷于因想法而引發的各種情緒之中,也可以不再對負面想法做出本能的反應或者陷入各種負面情緒中,而是可以冷靜地觀察思想的扭曲和謬誤,以及思想對情緒和身體產生的影響。
觀察我們的思維,需要對自己當下的每一個思維有覺察,需要我們活在當下,可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對思維進行覺察,不管是運動還是冥想,或是日常中的工作,我們都可以帶著覺察的心投入到每一個當下。
不要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
其實你在意的別人是自己心里設想的別人,你為自己想象了很多審視你的人,包圍著你,然后在這些假想的別人那里玩命的表現,不讓自己有絲毫松懈。
其實真正的別人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關注你怎么樣,就如同我們每天其實都在關心自己的事情和生活,我們不會特別多地關注別人一樣。如同我們評價一棵樹,我們說這棵樹長得很不錯,或者這棵樹長得不好,其實我們無法改變這棵樹的本來面目。同樣,別人給了我們負面的評價,也絲毫不影響我們的本質,你給了別人負面的評價,也不會影響別人正常過日子。
停止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把你的思維、決定和目標都集中到你真正渴望的、真正對你重要的事情上。如果不能從在意別人的想法中解脫出來,我們就會一直生活在“別人的目標”的牢籠之中。
當我們長時間連續地長跑、游泳、越野、滑雪、騎車或者打球,深呼氣會把肌肉內的糖原用盡,只剩下氧氣。這時我們的身體就會分泌內啡肽和其他各種神經遞質,讓我們保持快感和年輕。而瑜伽可以通過各種動作,矯正長期伏案工作造成的各種腰肩及背部疾病,提高身體韌帶的柔韌性,促進血液和淋巴的流暢,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達到身體、心靈、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
我們可以尋找專業的心理醫生或者教練,幫助我們。通過積極心理學、正念療法、NLP課程、完形和薩提亞等方法,拓寬和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幫助大家獲得身心的成長,解決工作、生活、家庭等各方面的問題。
關注當下的呼吸
緩慢的、平靜的呼吸是滋養內心的一種簡單方法,保持在當下的呼吸可以平息應激反應、增強注意力,促進大腦的整合,改善睡眠,強化自我意識,呼吸是任何形式和冥想的基礎,它可以讓我們達到最佳的關注狀態。
從感受腹部的“呼吸”開始練習,一直練習到覺知到自己的每一次“呼吸”,每一瞬間的移動,每一絲意念與感覺,每一件與我們有關的事物,并在一瞬間招回渙散的心思,整合成一個奇跡。放松腹部,深沉緩慢地吸一口氣,讓腹部升起,胸部相對平靜,把氣深深地吸進肺部,然后緩緩地呼出氣體,吐盡你身體的所有氣。讓腹部下沉。讓空氣充盈整個肺部,激發身體的活力。關注呼吸的時候,可以睜開眼睛,也可以閉上眼睛。閉上眼睛不易受到干擾,容易進入寂靜的狀態。
當呼吸進入一種有規律的節奏中時,觀察盡可能多的細節,空氣吸入鼻孔,順著喉嚨往下流,最后進入到肺中,感受到它的清涼,我們可以關注到每一次吸氣下沉時是什么樣的感覺。呼氣時,氣息帶著身體的一部分熱量,感覺它的溫度升高了,關注每一個呼吸中的每一個細節。如果你走神了也很正常,重新回到呼吸上來就可以了。
每天練習兩次關注呼吸,每次5分鐘,直到你能經常在做事的時候也可以關注自己的呼吸,直到它變成非常自然的行為。只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就能強化前額葉皮質區域中產生積極情緒的部分,同時削弱產生消極情緒的部分。關注呼吸還可以讓身體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可以不斷地持續地積累,這些效果能夠引發大腦持久地改變,這樣當我們停止關注,思維恢復平靜的時候,便可以培養健康的思維和感知習慣。與自我意識,情緒控制和注意力有關的大腦回路則會變得更加強大。
很多人都通過冥想和內觀達到心靜的狀態,內心穩定而平靜,不是拒絕產生念頭或者情緒,而是讓念頭和情感順其自然。冥想可以幫助我們隨時隨地重建和諧的內心世界。
我們來做一個“觀煙”的練習,點燃一炷香,看著白煙裊裊升起,無形無際,升騰到一定高度便會無影無蹤,不管剛剛升起時多么強烈,總歸都會化為虛無。
當你開始冥想的時候,大腦中會不斷地產生一個個想法或者念頭,就像一縷縷升起的白煙。如果你能保持專注地、好奇地、慈悲地、清醒地觀察你的每一個想法,直到他們離開,不試圖去分析每一個想法,也不和這些想法辯駁,或者糾結,不再相信它、否定它或者判斷它。
你只要承認這個想法生起過,是你思想中的一個,一個小瞬間即可。一個思想只是一個想法而已,不代表我們自己,我們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想法,他們都會消失,而我們依然存在。允許頭腦中的想法存在,不要和它們爭吵和辯駁,所有的掙扎都會造成心力的損耗。讓它們穿過你的頭腦,讓它們像煙一樣隨風去。
定期冥想可以改變大腦皮質的結構,增強前額皮質的活躍度,增加注意力和感覺加工有關腦區域的皮質厚度。前額皮質被很多科學家看作自我意識產生的地方。冥想練習會影響大腦如何處理情感,特別是對于大腦前額皮質,冥想練習增加了前額區域的活動,使得大腦加工積極情緒而控制消極情緒,這一效果甚至在沒有冥想時也會持續。冥想也能幫助形成新的大腦回路,哪怕每天進行少量的冥想也能夠對我們產生寧靜的作用。
不管是關注當下的呼吸還是冥想,你都會感受到一些不同的東西,如果你還沒有感受到過,或者不知道是什么,那么跟隨我,此時放下你手里的書,閉上眼睛,吸氣然后屏息幾秒鐘
在那一瞬間,你靜靜地聆聽外面的聲音,你可能會聽到很多種聲音,以前不曾注意過的聲音。與外界的喧囂相對應的是內心思想的嘈雜,而外界的寂靜則對應內心的寧靜,當你能夠略過聲音,感受到外在的寂靜時,請側耳聆聽,留意它,關注它。聆聽寂靜能夠喚醒你內心寧靜的樂土,真正的智慧在寂靜之中運行,只有保證寧靜才能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寧靜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不具有形象的東西。事實上,它并不是一件東西,也不屬于這個世界。
我們可以專注地傾聽別人的話,可以激發你和別人共情,除了有助于理解和記憶之外,還能聽出對方語調的變化,可以意識到對方潛藏的情緒,可以滿足對方內心真正在乎和關心的東西,可以化解難以處理的局面。傾聽是對周遭的真相保持相當程度的敏感,一個好的傾聽者是活在每一個當下的,他會留意眼前所發生的事,傾聽就是去留意爾多聽到或者聽不到的聲音,一種超越語言的傾聽。
我們可以訓練思維,創造一些新記憶,來修復在過去的經歷中我們認為所遭受的創傷,來修復由于我們的自動思維模式導致的、每當想起某件事情時我們的痛苦就會被激發的記憶。
比如當你和別人探討未來的業務規劃時,大家一起提出了很多設想和計劃,你以前總是會自動地開始評估風險,自動的思維就會說“我們做不到”吧,然后開始出現畏難情緒。那么現在,你可以嘗試訓練你的思維,創造一種嶄新的記憶:“你想象它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定會發生,你欣喜地迎接它的到來,沒有質疑和否定,沒有意外和偶然,你堅信它一定會發生,并且意志堅定到底解決掉一切困難。”每當你的頭腦想說“我們做不到”的時候,你的頭腦自動調用這個新的記憶,反復調用,讓它也形成新的記憶。
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以高瞻遠囑的眼光,形象生動地設計我們要為之奮斗的、有價值的目標,設計好每一步應該采取的每一步措施,以及未來我們要達到的目標。
有的人在做呼吸、冥想、內觀的過程中會經歷自己的神秘體驗。我曾在一個清晨在床上做起來的時候,經歷過這樣的瞬間,我突然意識到頭腦中所有的欲望、掙扎、痛苦都是頭腦的體驗,都是暫時的,都是來自于我的意識。神秘體驗來臨的時候,會在一個很短的瞬間中,讓你感受時間仿佛是靜止的,仿佛進入無時空的狀態,感受到自己和世界融為一體,世界仿佛是自己的延展;你會感受到你的意識就是宇宙的意識,念頭遍布,萬物顯靈,念頭不在,萬物寂滅。
你會在瞬間看清楚、意識到你所有的思想、感情、情緒,都緣起于你的一念之間。你曾經癡迷的、執拗的、認真的、放不下的所有掙扎、糾結,都源于你的一念之間,都是你未曾完成的功課。你開始真真切切的知道,你的世界只和你自己有關,和他人毫無關系,你便不再會用以前的眼光看待你所存在的這個世界。
你將意識到任何經歷和外在的目標都是轉瞬即逝,認識到這個世界無法賦予你任何價值永恒的東西時,你會輕而易舉地學會臣服,臣服之后,你會認可事物的短暫和不完美的本質。我們開始能夠不再在欲望的掙扎之中,不再在此處設想彼處是什么樣子,并開始臣服和接納于當下的每一個瞬間,開始和周圍所有不能調和的事情妥協,可以自然地、專注地投入到愛恨情仇喜怒哀樂之中,并開始順應自然、順勢而為。
我們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我們所處的內在狀態,是清明狀態還是有分裂的蒙蔽狀態,我們可以分辨出情緒來自于哪里是來自于我們的內在狀態不夠清明,還是來自于客觀世界發生的事件,我們還是會有很多情緒,比如發脾氣,我清晰地知道為什么而發,我們可以控制好情緒,而不被情緒所控制。
很多人都在學佛、禪修和內觀,可能還會遇到很多高僧。真正的高僧和普通人的區別在于,他們具有普通人不可企及的理性智慧,同時他們已經發現并活出自己的佛性,能夠在想法升起的瞬間覺察到這些念頭,且不沉迷于由念頭引發的情緒當中,從而可以自由自在地,自然地安住在各種情感之中,不摻雜任何個人的執著。
這一生,你只能自己走這個旅程,
你無法向他人尋求愛和溫暖;
你唯有向自己的內心尋找愛和溫暖,
然后用滿溢的溫暖和愛分享給別人;
你不要找另外的那一半以求圓滿,
你唯有向自己的內心尋求圓滿;
你不要遷怒于任何外人和外物,
它們都只是你可以轉變的心念;
你只能覺醒于你的頭腦之間,
并讓自己時刻活在當下;
你不要抱怨別人不能給你幸福,
你只能一個人擔當起你獨一無二的幸福。
當我們的意識狀態開始改變的時候,我們的行為可能會出現三種狀態:
首先學會接納,在接納的狀態下行動,意味著平和之中行動,接納是一種非常積極而又有創造力的態度。如果我們對自己所做的事沒有熱誠,也沒有辦法接納,那么這件事就可以不做。
如果我們能夠開始享受所做的事情,就不用等待有意義的事進入我們的生命,我們所享受的并不是所做的事情本身,而是內心深層次的感受,它會賦予我們能量。
熱誠意味著我們對所做的事情有很深的享受,同時還有努力邁向的目標和愿景;熱誠的行為本身可以改變我們的能量,所有偉大的成就都有熱誠的傾注在里面。有了熱誠,我們不必完全靠自己來做事,經久不衰的熱誠會帶來創造性能量的出現,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順其自然和順勢而為。
我們的人生有兩個目標,一個是外在的目標,一個是內在的目標。
我們一直都在路上奔波忙碌,或忙著養家糊口,或忙著成就一番事業,想要成為成功的創業者,成為名人,獲得人生的榮譽地位,獲得財富自由,這些都是我們的外在目標,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是外在的行為。
在這個外在的目標之外,我們的人生還有一個內在的目標。內在的目標是我們內心和心靈的成長,能體驗幸福和快樂,是讓我們開心,快樂或者寧靜的精神狀態,讓我們有勇氣、熱情、智慧來應對每天所面臨的狀況。
當我們的達成外在目標,比如公司成功上市,或者月營業額流水過幾千萬時,我們會感覺良好,但是這樣的愉悅感并不會持續太久。因為外在目標的達成所獲得的內心幸福的感受都有適應期,小成績的幸福適應期可能是幾天,大成就的幸福適應期可能是半個月或者半年。
當我們的外在目標越來越多,我們想得到更大的成績,更高的目標時,難度系數會越來越大,我們為此付出的努力,投入的精力,時間也就越多。這時,通過達成外在目標獲得的內心的愉悅和幸福感,就會變得越來越難。有時候,追求外在目標的實現甚至會妨礙我們內在目標的實現,阻礙我們體驗幸福。
而內在目標的實現卻只有一步,那就是讓我們回到當下,深入投入到周圍的環境中。全情投入是可以調動起我們身體內部的激素分泌的最佳途徑,是我們能體驗的最愉悅、最滿足和最有意義的情緒狀態。
縱觀我們每個人所處的生存環境,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同時置身于兩個互相纏繞互相融合的兩個世界中:一個是現實世界,一個是虛擬世界。
現實世界是由原子構成的,有體積有質量,虛擬世界是由比特(信息)構成的,無體積無質量。
兩者的價值和財富創造規律是完全不同的,現實世界靠聚合來實現價值和財富,而虛擬世界靠分享和連接來實現價值和財富。
自從誕生了互聯網,我們所生存的環境,權重逐漸由現實世界轉移到虛擬世界中,我們華在虛擬世界中的時間越來越多,每天沉浸站在群組、朋友圈、微信、游戲、各種應用之中,,一覺醒來,躺在床頭打開智能手機,查看最新的好友信息、新聞八卦,上班途中,打開手機發信息、玩游戲,在工作中,不停地查看隨時涌來的各種微信、QQ信息等,直到躺在床上,還要看一會兒手機玩一會兒游戲,這些就是虛擬世界成為我們生活工作主流的鮮活場景。
大量虛擬世界的信息和現實世界的稀缺同時向我們襲來,給我們造成的喜怒哀樂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時代都來得深重,給我們帶來了比以往更加嚴峻的困難和挑戰。在這樣的生存和成長環境中,我們無法逃避,只能選擇置身其中,沉著應對。學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會超然、灑脫。
在中國的哲學中,存在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以儒家為代表的強調社會關懷與道德義務的境界,用傳統語言來區分,儒家主于“有”的境界,主張有所作為,體現了“與物同體”的有我。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一種是佛家和道家為代表的注重內心寧靜平和與超越自我的境界,主于“無”的境界,莊子、慧能提現了超然灑脫、無滯無阻的無我。禪宗認為最高的境界是“無我”的境界,在這種境界里,一切差別對立全部消失,人才能真正從煩惱中得到解脫。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儒家崇尚“拿得起”,拿得起意味著自己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夠接納,享受或者熱誠地投入,全力以赴地完成,擔當得起。
佛家崇尚“放得下”,萬事皆無常,放下貪嗔癡的執念和妄念,從欲望的掙扎中解脫。
道家崇尚“想得開”,一切都順其自然,不是按照計劃行事,而是讓事情自然地進行,最終歸于無我的狀態。
我們需要回到當下,重新回到享有愉悅、溫暖、感受到愛,平衡好情緒的旅程中。我們將享受到最大限度的生命的深度和廣度,內心的平靜將主宰我們的生活,外界的環境將不能左右我們的快樂,我們將可以超越欲求,實現真正的自由,實現從有我到無我的新境界,獲得心靈的自由和解脫。
看完這篇文章,您也許還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