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北臨黑海,這是歐洲和亞洲的一段天然分界線。黑海沿岸港口的船只如果想要前往地中?;蚋h的海域,必須經過屬于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然后才能到達地中海。這一段路線往西是歐洲,往東就屬于亞洲。所以人們都說土耳其是“連接歐亞的十字路口”,絕對名副其實。
在今天的土耳其東部、安納托利亞高原東南部的托羅斯山脈,是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發源之地。這兩條河在不斷接納沿途支流后,終于在中下游沖刷出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兩河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最古老的,推測其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里誕生了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還有巴別塔和巴比倫空中花園。
土耳其的歷史經歷過多個時期:(簡單地也可分為二個時期,突厥前和突厥后)
一、古希臘文明
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歷史的開源,最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并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這幾百年間達到頂峰,后在被古羅馬人征服之后得以延續,從而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源頭。
古希臘文明(約前2000--前146年)又叫愛琴海-色雷斯文明,基本是在愛琴海周邊的半島和小島上發展起來的。最早的古印歐人,可能通過越過高加索山脈來到安納托利亞半島。在下圖中,藍色區域代表赫梯帝國(前17--前8世紀),由古印歐人建立,前8世紀被亞述帝國(閃族人建立,前935--前612年,被米底和新巴比倫所滅)所滅;淺棕色區域是古埃及,此時的埃及屬于“新王國”時期(前1553--前1085);深灰色區域是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王國(前1894--前1595,被赫梯帝國所滅);最右邊的深綠色區域是伊朗最早的文明埃蘭國(Elam),兩百多年后埃蘭國擊敗旁邊的巴比倫王國,將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及許多珍寶掠走;最左邊的粉紅色區域是希臘的邁錫尼文明??梢钥闯?,土耳其靠近愛琴海的地區很早之前就已經屬于古希臘文明圈了。
公元前14世紀的中東及地中海地圖,紅線圈出的是今天土耳其的大致區域
二、波斯帝國
伊朗官方把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作為自己歷史的開始,其實如果算上之前統治伊朗高原的埃蘭(Elam)王國(公元前4500年至前639年)和米底亞(Media)王國(公元前625年至前550年),伊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6500年前。但伊朗人認為,阿契美尼德王朝是他們雅利安人建立的第一個帝國,所以以此作為開端,稱阿契美尼德王朝為波斯第一帝國。
下圖展示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至前330年)領土達到最大時的版圖,那時的波斯也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囊括了今天的土耳其全境。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兩任統治者——大流士一世和薛西斯一世——都曾經以土耳其為基地進攻希臘,想把希臘也納入到自己的統治范圍內,但最后都被希臘聯軍擊退。著名的馬拉松戰役(馬拉松運動的由來)和斯巴達勇士血戰溫泉關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兩次“波希戰爭”中。
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第一帝國)領土最大時的版圖,紅線圈出的是今天土耳其的大致區域
兩次波希戰爭失敗后,阿契美尼德王朝逐漸衰亡。滅掉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是赫赫有名的亞歷山大大帝。
三、馬其頓-希臘時期,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
亞歷山大(公元前356至前323年)20歲那年繼承其父親的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即位不久,亞歷山大就開始向波斯帝國發起進攻。亞歷山大大帝經過長達10年的東征,最后推翻了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末代統治者大流士三世,征服了整個波斯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及其征服路徑,從巴爾干半島一路打到了印度。紅線圈出的是今天土耳其的大致區域。
亞歷山大大帝33歲的時候死在了巴比倫,還沒能來得及實現他入侵阿拉伯半島的計劃。亞歷山大大帝死后沒有留下繼承人,他的將領們互相內戰,經過繼業者戰爭后,土耳其分別被托勒密王國、塞琉古王國和利西馬科斯王國統治,如下圖所示:
繼繼業者戰爭時期的中東及地中海地圖,紅線圈出的是今天土耳其的大致區域。
上圖藍色區域代表托勒密王國(公元前305年至前30年),王國建立者為亞歷山大大帝的將領托勒密一世,他占據了今天的埃及、土耳其南部、敘利亞南部和一些愛琴海島嶼,以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作為王國的首都。托勒密王國最著名的統治者莫過于末代女王、人稱“埃及艷后”的克麗奧帕特拉。
囊括了安納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土黃色區域為塞琉古王國(公元前312年至前63年),由亞歷山大大帝的另一位將領塞琉古一世創建,王國以今天的敘利亞為中心。
圖中的橙色區域代表利西馬科斯王國(公元前306年至前281年),由亞歷山大大帝的貼身軍官利西馬科斯建立。但這個王國并沒有維持太長時間,利西馬科斯死后,王國的亞洲部分領地就被塞琉古王國吞掉了。
四、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從幾座山丘上的小城邦發展起來,不斷擴張,并在圖拉真皇帝(公元98年至117年)在位時達到了最大版圖,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控制了大約59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而且經濟空前繁榮,這是羅馬帝國最黃金的時期。
公元293至395年的羅馬帝國版圖,紅線圈出的是今天土耳其的大致區域
羅馬帝國最厲害的時候全國有五六十個行省。其中在今天土耳其境內的有:亞細亞行省(Asia)、比提尼亞行?。˙ithynia)、卡帕多奇亞行?。–appadocia)、加拉太行?。℅alatia)等,好多名字在土耳其沿用至今。
五、拜占庭帝國
前面說的政權中不乏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偉大帝國,如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等。土耳其一直只是這些帝國的一部分,有時甚至只是一個邊緣區域,卻從來沒有成為過帝國的核心,直到拜占庭帝國時期。
拜占庭帝國又叫“東羅馬帝國”,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宣布遷都,選中了博斯普魯斯海峽邊上的一塊地,在此建立新皇宮,后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皇帝,將這個城市稱為“君士坦丁堡”。
公元565年的拜占庭帝國版圖,紅線圈出的是今天土耳其的大致區域。
六、突厥化和蒙古伊爾汗國的統治
拜占庭帝國的疆域在一千多年間是不斷變動的,希臘、色雷斯和今天土耳其西部是拜占庭帝國的核心區域,可是其他地方就不一定了。隨著突厥人的西遷,塞爾柱人通過控制巴格達的哈里發建立了塞爾柱帝國(1037--1194年)。在一次會戰中,拜占廷軍隊慘敗,皇帝被俘,中亞的突厥塞爾柱人開始涌入安納托利亞高原。塞爾柱帝國的一只支系在安納托利亞高原的中東部建立羅姆蘇丹國(1077--1307)。這就是突厥人進入今天土耳其的最早歷史。事實上,當時的塞爾柱帝國,也面臨很大壓力。在他們身后,西遼和花剌子模都已興起,成為新的中亞霸主。后來,塞爾柱人在故土的勢力被驅逐殆盡,他們先是被西遼打敗,后被花剌子模所滅。他們的精華部分,只剩小亞細亞的羅姆蘇丹國。
隨后,蒙古帝國橫掃歐亞大陸,羅姆蘇丹國依附蒙古及后來的伊爾汗國,羅姆蘇丹國后被伊兒汗國所滅。但一百多年后伊兒汗國被帖木兒帝國所滅,再過一百多年,帖木兒帝國也土崩瓦解了。
七、奧斯曼帝國
羅姆蘇丹國滅亡后,在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亞分裂出了許多個小國,其中有一支建立了奧斯曼王國。這個奧斯曼王國很快會發展成又一個跨越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大帝國:奧斯曼帝國(1299--1922年)。原來在土耳其生活的歐洲土著,很快也全面地突厥化。
奧斯曼帝國崛起后迅速擴張,其版圖最大的時候如下圖所示:
奧斯曼帝國最大版圖。紅線圈出的是今天土耳其的大致區域。
奧斯曼帝國的對外擴張。分三階段。
第一個階段,進攻巴爾干半島,滅拜占庭帝國。
世居巴爾干半島的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波斯尼亞人、匈牙利人,他們曾組成聯軍對抗,然而卻被打敗了。拜占庭帝國周邊被清掃一空,只剩君士坦丁堡幾個孤零零的大城。對巴爾干半島的進攻,持續了一百多年。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第七代君主穆罕默德二世,親率大軍,圍攻君士坦丁堡。幾百年來固若金湯的君士坦丁堡,沒能經得起大炮和巨艦進攻,千年帝國最終覆滅。此后,希臘也被土耳其人收入囊中。奪取君士坦丁堡以后,穆罕默德二世將它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并將帝國首都遷至這里。
第二個階段,東西兩線擴張,進攻伊朗和非洲。
1514年,帝國第九任君主塞利姆一世,率領15大軍遠征伊朗的什葉派薩非王朝。波斯人慘敗,被迫割地賠款。此后一兩百年,奧斯曼帝國經常和波斯薩非王朝開戰,勝多敗少,領土不斷擴張。西亞的兩大伊斯蘭強國常年征戰,極大消耗了游牧民族的實力。在進攻伊朗同時,塞利姆一世也在攻打馬穆魯克王朝,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王朝,統治著埃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這是當時伊斯蘭世界的第三大王朝。奧斯曼軍隊有騎兵、步兵和炮兵,他們把使用彎刀和弓箭的阿拉伯人打得落花流水,馬穆魯克王朝被滅,阿拉伯帝國最后一任哈里發也被俘虜。此時塞利姆一世自稱哈里發,表明伊斯蘭世界的中心,徹底從阿拉伯人轉到土耳其。
第三個階段,也是奧斯曼帝國的全盛階段,標志人物是蘇萊曼一世(1520—1566在位)。他在位長達46年,奧斯曼帝國占領匈牙利,并和法國成為盟友,與哈布斯堡王朝作戰;在亞洲,土耳其人還在打擊波斯人,并最終占領伊拉克。他們幾乎把疆域拓展到直布羅陀南岸,和西班牙隔海相望。
到16和17世紀,土耳其人和歐洲人隔海相望,隨時要從遼闊的地中海岸登陸,歐洲危在旦夕。正是因為奧斯曼帝國像一道鐵幕,橫亙在東西方之間,迫使歐洲人尋求開辟新航路。1571年,由西班牙帝國、羅馬教廷和威尼斯組成聯合艦隊,在希臘勒班陀海域重創土耳其海軍,這才解除了土耳其的海上威脅。自發現新大陸,西班牙成為強盛一時的海上帝國,很快有了“無敵艦隊”的稱呼。來自土耳其的陸上威脅,則要到一百多年后的1683年,以土耳其人圍攻維也納失敗,才宣告解除。
奧斯曼帝國的衰亡
奧斯曼土耳其征服的地區,民族和宗教差異非常大。他們把塞爾柱人、庫爾德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大帝國,用伊斯蘭教維持帝國的向心力。相當長時期內,奧斯曼帝國對于不同民族和異教徒,都保有相當的寬容度。奧斯曼帝國歷任宰相,有土耳其人,希臘人,阿拉伯人,甚至還有俄羅斯人。當然,他們都需要信仰伊斯蘭教。
奧斯曼帝國發明了一種政治制度,叫米利特。伊斯蘭教以外,其他異教徒根據宗教信仰,不管是基督教、東正教、天主教還是猶太教,他們分為一個個米利特。米利特是自治團體,內部制定法律,征收稅收,還有獨立的司法系統。異教徒和穆斯林發生沖突,這才適用伊斯蘭法。米利特首領是該宗教在帝國內部的最高牧首,他們向土耳其蘇丹負責。除了地位低于穆斯林,米利特制度較好地保護了土耳其各民族的宗教自由。這也是土耳其帝國長期維持的原因。19世紀以前,奧斯曼帝國的民族更多是宗教之分,少有民族之別。
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興起,民族主義流行。在反抗異族、獨立建國的口號下,在帝國露出敗象時,各國獨立愿望格外強烈。另外,土耳其力漸不支,和俄羅斯的持續打擊有很大關系。俄羅斯和土耳其在兩百多年時間,圍繞克里米亞、黑海和高加索,一共打了十場“俄土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土耳其喪師失地,同時失去對歐洲居高臨下的話語地位。
1803年塞爾維亞人起義,土耳其無力將其撲滅,變相承認其獨立,這開啟了帝國解體的進程;1821年,希臘人發動起義,歐洲人出兵出槍,予以支持。戰爭持續八年,被統治近四百年的希臘終獲獨立。歐洲人積極開展收復巴爾干的運動。祖先花費兩百年奪取的巴爾干地區,不到一百年時間,幾乎就全丟光了。
比希臘獨立更早,19世紀初年,由于拿破侖進攻,土耳其在埃及的統治就趨向瓦解。法國人走了以后,土耳其派駐埃及的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割據一方,頗有作為。表面看埃及還是土耳其帝國的一部分,可是來自伊斯坦布爾的號令,卻早已行不通。
20世紀初,奧斯曼帝國表面還維持著大片領土,實際上已被列強肢解。英國獲得最多,主要在埃及、蘇伊士運河周邊、波斯灣、阿拉伯半島南部,這些都是全球貿易的重要關隘。法國獲得阿爾及利亞;意大利割占利比亞;黑海沿岸是俄羅斯的勢力范圍。奧斯曼帝國真正控制的地區,只有土耳其半島和漢志地區(阿拉伯的麥加和麥地那附近)。
第一次世界大戰土耳其人與德國人結盟,戰爭結束,土耳其成了戰敗國,阿拉伯半島在英國人勞倫斯的游擊戰爭下,也徹底丟掉了。土耳其不再是帝國,他們只保留了土耳其高原的本土部分。
一戰后,被土耳其人尊為“國父”的凱末爾領導國民起義,擊退西方的聯軍,廢除蘇丹的統治,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奧斯曼帝國至此滅亡,我們今天看到的土耳其從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