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采用調和的方法,以解除少陽半表半里之邪,肝脾功能失調,上下寒熱互結者,表里同病者,統(tǒng)稱和法,屬于“八法”中的“和”法的范疇。
和法原為治療足少陽膽經病證而設。然而,膽附于肝,表里關系至為密切,無論肝膽受邪,或本身功能失調,常相互影響,并往往累及脾胃,故肝脾之間失調,上下寒熱互結而氣機升降失常者,皆可用和法治療。此外,前人以“瘧不離少陽”,多將治瘧方劑列入和法中。
和法雖然比較平穩(wěn),但終究是祛除客邪,調其偏盛的方劑。若邪不在半表半里,或虛實各有所急,誤用和法后,輕者貽誤病情,遷延難愈,甚至引邪入里,或變生他證。所以切不可因其平穩(wěn)而用于病證疑似之際。
和法分為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寒熱三類。
和解少陽劑,適用于邪在足少陽膽經,癥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由于邪在少陽半表半里之間,即要透解半表之邪,又要清泄半里之邪,還要防邪深入,所以常用柴胡或青蒿與黃芩相配為主,佐以益氣扶正或行氣分利之品,使邪盡去而無后患。代表方為小柴胡湯,蒿芩清膽湯等。
調和肝脾劑,適用于肝脾不和的病證。其證多由肝氣郁結,橫犯脾土,或因脾虛不充,肝失疏泄,而肝木乘脾,以致脘腹胸脅脹痛,神疲食少,月經不調,腹痛泄瀉,以及手足不溫等證。常用疏肝理氣藥如柴胡、枳實、陳皮等,與健脾藥如白術、茯苓、甘草等配伍組方。代表方為四逆散,逍遙散,痛瀉要方等。
調和寒熱劑,適用于寒熱互結于中焦,升降失常,而致心下痞滿,惡心嘔吐,腸鳴下利等證。常用辛溫藥與苦寒藥如干姜、生姜、黃連、黃芩、半夏等為主組成寒熱并用的方劑。代表方為半夏瀉心湯等。
小柴胡湯
《傷寒論》
【組成】 柴胡12g 黃芩9g 人參6g 半夏9g 炙甘草9g 生姜9g 大棗4枚
【歌訣】 小柴胡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百病此為宗。
【方解】 本方之柴胡為少陽專藥,輕清升散,疏邪透表,為君藥。黃芩寒,善清少陽相火,故為臣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陽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結消痞,為佐藥為助君臣藥攻邪之用。人參、甘草為佐,生姜、大棗為使益胃氣,生津液,和營衛(wèi),既扶正以助祛邪,又實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以祛邪為主,兼顧正氣;以少陽為主,兼和胃氣,故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傷寒論》?;蛑尾蝗绶?,小柴胡湯證仍在者,服小柴胡湯后,“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
【功效】 和解少陽。
【主治】
1、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
2、婦人熱入血室。經水適斷,寒熱發(fā)作有時;以及瘧疾、黃疸等病而見少陽證者。
【臨床應用】 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瘧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淋巴腺炎、中耳炎、產褥熱、急性乳腺炎、睪丸炎、膽汁返流性胃炎、胃潰瘍等屬少陽證者。
【使用注意】 因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對陰虛血少者忌用。
【現代研究】 小柴胡湯通過抗氧化、抑制胰腺星狀細胞增生、活化和減少TGF-β1 的分泌來對抗胰腺纖維化;聯(lián)合丹那唑對大鼠子宮內膜異位癥有明顯治療作用;小柴胡湯中的黃芩成分黃芩黃素和黃芩苷抑制HIV-RT活性的作用最強,其類黃酮化合物也是較強的抑制物質,對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障礙有保護作用,能提高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對抗柯薩奇病毒感染和保護心肌細胞的作用;小柴胡湯還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柴胡
《本經》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is DC. 和狹葉柴胡(南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 的根或全草。前者主產于遼寧、甘肅、河北、河南等地;后者主產于湖北、江蘇、四川等地。春秋兩季采挖,曬干,切段,生用或醋炙用。
【性味歸經】 苦、辛,微寒。歸肝、膽經。
【功效】 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陽舉陷。
【應用】
1、用于寒熱往來,感冒發(fā)熱。本品味辛苦,氣微寒,芳香疏泄,尤善于疏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用治感冒發(fā)熱,本品也有良好的疏散退熱作用。
2、用于肝郁氣滯,月經不調,胸脅疼痛。本品能條達肝氣,疏肝解郁,調經止痛。
3、用于氣虛下陷,久瀉脫肛。本品長于升舉脾胃清陽之氣,善治氣虛下陷神倦發(fā)熱,食少便溏,久瀉脫肛,胃、子宮下垂等癥。
另外,本品還可退熱截瘧,又為治療瘧疾寒熱的常用之品,常與黃芩、常山、草果等同用。
【炮制與作用】
凈制:除去雜質及殘莖,洗凈。切制: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柴胡生用升散作用較強,多用于解表退熱。
炮炙方法
1、醋制 取柴胡片,加醋拌勻,燜透,置鍋內,用文火炒干,取出,放涼。每柴胡片100kg,用醋20kg。柴胡醋制后能緩和升散之性,增強疏肝止痛的作用。適用于肝郁氣滯的脅肋脹痛、腹痛及月經不調等癥。
2、鱉血制 取柴胡片,置大盆內,淋入用溫水少許稀釋的鱉血,拌勻,燜潤,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每柴胡片100kg,用活鱉200個取血。柴胡鱉血制后能抑制升浮之性,增強清肝退熱、截瘧的功效。可用于骨蒸勞熱,午后潮熱幾瘧疾。
3、酒制取 柴胡片,用黃酒拌勻,燜潤手誘,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每柴胡片100kg,用黃酒10kg。柴胡酒炙后引藥上行,增強其解表和里,升陽解郁的作用。
4、炒制 取柴胡片,用文火炒至微焦,取出,放涼。柴胡炒制可緩和其發(fā)散作用。
5、制炭 取柴胡片,用文火炒至外黑內褐黃色,噴入少量水,取出,晾干。柴胡炒炭主要用于止血。
6、蜜制 取蜜置鍋內,加熱至沸,倒入柴胡片,用文火炒至深黃,不粘手為度。柴胡蜜炙后緩和發(fā)散作用,增強其補中的功效。
7、蜜麩制 將麥麩炒熱,加入蜂蜜,炒至不粘手時,加入柴胡片,炒至藥材表面顯黃色為度,取出,過篩,晾涼。每100kg柴胡,用麥麩3kg,蜂蜜1kg。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和解退熱宜生用,疏散肝郁宜醋炙,骨蒸勞熱當用鱉血拌炒。
【使用注意】
柴胡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陰”之說,若肝陽上亢,肝風內動,陰虛火旺及氣機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現代研究】 柴胡根中主要成分為柴胡皂苷,其次含有植物甾醇、側金盞花醇,以及少量揮發(fā)油、多糖;地上部分主要含黃酮類、少量皂苷類、木脂素類、香豆素類成分。
研究發(fā)現柴胡皂苷具有解熱、抗炎、抗病毒、保肝、護腎、抗腫瘤、調節(jié)內分泌及免疫系統(tǒng)等作用。
枳實
《本經》
為蕓香科常綠小喬木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 及其栽培變種或甜橙C. sinensis Osbeck的幼果。主產于江蘇、四川、江西、福建等地。5~6月采收,橫剖成兩半,曬干,切片用。
【性味歸經】 苦、辛,微寒。歸脾、胃、大腸經。
【功效】 破氣除痞,化痰消積。
【應用】
1、用于食積證、胃腸熱結氣滯證。本品辛行苦降,善破氣除痞、消積導滯。
2、用于痰滯胸脘痞滿,胸痹結胸。本品能行氣化痰以消痞,破氣除滿而止痛。
此外,本品尚可用治胃擴張、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臟器下垂病證,可與補氣、升陽藥同用以增強療效。
【炮制與作用】
1、枳實片 取原藥材放清水中洗去泥砂,撈起,置竹籮內悶潤,夏、秋潤6~12小時,春、冬潤12小時,再用清水淘一次,再潤8~12小時,切成0.2~0.25cm厚的中片,曬干即成。生枳實破氣作用強,適宜氣壯邪實者,用于胸痹,痰飲。
2、麩炒枳實 先將鍋燒熱,撒入麥麩,待冒煙時投入枳實片,不斷翻動,炒至黃色取出,篩去麥麩,放涼即得。每100kg枳實片需麥麩10~15kg。枳實麩炒制后,可除去部分揮發(fā)油,緩和其峻烈之性,以免損傷正氣,以散結消痞力勝,用于胃腕痞滿,下痢泄瀉,大便秘結等癥。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大量可用至30g。炒后性較平和。
【使用注意】 孕婦慎用。
【現代研究】 酸橙果皮含揮發(fā)油并含黃酮甙(主要為橙皮甙、新橙皮甙、柚皮甙、野漆樹甙及忍冬甙等)、N-甲基酪胺、對羥福林等。
枳實能緩解乙酰膽堿或氯化鋇所致的小腸痙攣。對有胃瘺、腸瘺的犬灌服枳實或枳殼煎液,可使胃腸收縮節(jié)律增加。枳實或枳殼煎劑對已孕、未孕小白鼠離體子宮有抑制作用,對已孕、未孕家兔離體、在位子宮均呈興奮作用。枳實、枳殼煎劑或酊劑靜脈注射對動物離體心臟有強心作用。枳實注射液靜脈注射能增加冠脈、腦、腎血流量,降低腦、腎血管阻力。枳實、枳殼煎劑及枳殼的乙醇提取液給麻醉犬、兔靜脈注射有明顯的升壓作用。枳實能使膽囊收縮,奧狄氏括約肌張力增加,有較強的抗過敏活性。枳實、枳殼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四逆散
《傷寒論》
【組成】 炙甘草6g 枳實6g 柴胡6g 芍藥6g
【歌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須,此是陽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方解】 方中取柴胡入肝膽經,升發(fā)陽氣,疏肝解郁,透邪外出,為君藥。白芍斂陰養(yǎng)血柔肝為臣,與柴胡合用,以補養(yǎng)肝血,條達肝氣,可使柴胡升散而無耗傷陰血之弊。佐以枳實理氣解郁,泄熱破結,與柴胡為伍,一升一降,加強舒暢氣機之功,并奏升清降濁之效;與白芍相配,又能理氣和血,使氣血調和。使以甘草,調和諸藥,益脾和中。綜合四藥,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氣血調暢,清陽得伸,四逆自愈。
【功效】 透邪解郁,疏肝理氣。
【主治】
1、陽郁厥逆證。手足不溫,或身微熱,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脈弦。
2、肝脾不和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等。
【臨床應用】 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癥、膽道蛔蟲癥、肋間神經痛、胃潰瘍、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癥、附件炎、輸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屬肝膽氣郁、肝脾(或膽胃)不和者。
【現代研究】 四逆散可以改善小鼠抑郁行為,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通過影響免疫細胞活化、移動及殺傷能力,改善免疫性肝損傷的程度;四逆散還具有對抗新斯的明所致小鼠小腸的運動亢進的作用。
半夏瀉心湯
《傷寒論》
【組成】 半夏12g 黃芩9g 干姜9g 人參9g 黃連3g 大棗4枚 炙甘草9g
【歌訣】 半夏瀉心黃連芩,干姜甘草與人參,大棗合之治虛痞,法在降陽而和陰。
【方解】 方中以辛溫之半
【功效】 寒熱平調,散結除痞。
【主治】 寒熱互結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臨床應用】 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神經性胃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互結,癥見痞、嘔、下利者,均可應用。
【現代研究】 半夏瀉心湯對胃腸激素的調節(jié)作用,依據其劑量大小,其作用的部位有所側重,表現在從外周到中樞的調節(jié)變化,以及促進胃腸運動和抑制胃腸運動的逐漸轉變;對胃動力障礙大鼠胃電異常有明顯的對抗作用,能有效抑制胃動力障礙大鼠血、胃黏膜和腦組織中血管活性腸肽含量的升高;明顯降低大鼠胃潰瘍的發(fā)生率,使原來有潰瘍的大鼠的潰瘍面積明顯減少,增加胃排空,改善小腸功能;對慢性胃炎合并幽門螺旋菌感染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半夏瀉心湯還具有鎮(zhèn)痛作用,明顯的利膽作用;能增強小鼠的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