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刀的始祖為漢刀(又稱環(huán)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長度為30-120cm不等,并且無一例外在刀柄外側制成扁圓的環(huán)狀,環(huán)首刀也因此得名。唐刀在漢刀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采用漢刀的“百煉鋼”鍛造工藝,并且改善了在鍛造時對鋼材里雜質的處理方法,沿用了漢刀劍的百煉鋼“包鋼”、熱處理和淬火技術,一塊鋼往往需要打打燒燒、燒燒打打,重復很多次,甚至上百次。百煉鋼碳分比較多,組織更加細密、成份更加均勻,所以鋼的質量有很大提高。
在上述技術下制造出來的橫刀在唐代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可以步騎兩用。造型上分為雙手握柄以及單手握柄,造型依然繼承了漢代環(huán)首刀的直刃,但去掉了漢代的環(huán)首造型。高級的橫刀柄部以木夾裹鐵莖,外纏絲繩,刀首包裹金屬飾件,刀柄與鞘均鑲金刊嵌玉,裹以鮫革,裝飾華麗非常,隋刀劍的形制、外裝及精美華麗。使唐刀劍剛烈不失柔韌,豪放不失精細,高傲不失質樸,華麗不失古雅,反映出了唐代雍容華貴的大國風范。
在前朝各代的深厚基礎之上,唐刀終于橫空出世,它繼承了中國刀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吸取了百煉鋼和淬火的技術之后,再加覆土燒刃和夾鋼、包鋼的技術,形成了新式的中國戰(zhàn)刀。真正的唐刀工藝使得唐刀的成本太過昂貴,所以在中國歷史上,也就只有唐代才用的起這樣精良的兵器,有許多當時的名人,都只為弄一把精良的唐刀而耗盡家財。
唐刀還是唐劍,你真的分的清?
今人所說的“唐刀”多指唐刀四制(陌刀,橫刀,障刀,儀刀)中的橫刀。中國唐朝刀的使用遠多于劍,但仍未有真正的唐刀出土,多以歷史記載,壁畫以及國外現(xiàn)存的刀劍推斷其形制。日本正倉院所藏唐大刀為劍型刃,私以為是東西方文化差異而誤譯成刀,實應為“唐劍”。而非很多人所說的那樣唐朝無劍!
劍又名“輕呂”、“徑路”,“長鋏”,商周時期已有之,唐之前的歷朝歷代詩詞及典籍中多有關于“劍”的記載。如唐最近的隋朝,《隋書·禮儀志》載:
“一品,玉器劍,佩山玄玉。二品,金裝劍,佩水蒼玉。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名號侯雖四、五品,并銀裝劍,佩水蒼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則象劍。帶直劍者,入宗廟及升殿,若在仗內,皆解劍。一品及散(散)郡公,開國公侯伯,皆雙佩。二品、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號侯,皆只佩。綬亦如之。”
《唐詩紀事》載唐朝大臣受武則天召見時所作注明《古劍篇》
:“君不見
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
良工鍛煉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
龍泉顏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嘆奇絕。
琉璃玉匣吐蓮花,錯鏤金環(huán)映明月。
正逢天下無風塵,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綠龜鱗。
非直結交游俠子,亦曾親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飄淪古獄邊。
雖復沉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
而自稱“十五學劍術,遍干諸侯”的唐朝大詩人李白亦有諸多如“萬里橫歌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等關于“劍”的詩句。足可見刀劍區(qū)分是相當清楚的,而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唐朝無劍或刀劍不分。因劍于漢代始逐漸退出戰(zhàn)場,多為禮儀佩戴及收藏,防身等,戰(zhàn)力上的威名雖不如唐刀,但從朝廷及威名絲毫不落下風。
對中國古代冷兵器(如唐刀,漢劍,明清刀劍等兵器)感興趣的好友,可以回復“刀友”或“劍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