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太懂如何欣賞一幅國畫作品,主要體現在下面兩個方面:
1、不知道畫了啥?(不了解國畫創作呈現物像的手法,尤其是寫意國畫。)
2、也不知道如何評判畫的好不好?(不知道從哪些方面來欣賞和評價國畫。)
拍得寶《好好說畫》第二篇
今天我們就一起聊一下,
如何快速獲取一些鑒賞書畫的小知識。
一、中國畫的歷史發展歷程是咋樣的?
遠古時期,大家用畫畫來紀念值得銘記的事件或者場景,
盡管懵懵懂懂,但繪畫還是產生了。
慢慢隨著作畫的工具越來越進步,
可以用筆、墨、顏料、絹、紙等工具和載體。
畫畫的技法開始純熟,
題材開始區分明確,
畫法開始漸漸趨于系統,
隨之產生各種風格流派,
直至今日,國畫都還在不斷的向前進步。
二、國畫表達的核心內涵是什么?
就像上學時考語文的文章閱讀一樣,
會讓大家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
而國畫的中心思想,
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
就是儒家、道家等思想的交融與發散,
這些思想深刻影響著國畫藝術家的創作理念,
藝術家通過自己獨特的藝術造型手法和繪畫方式,
來表達傳遞這些核心思想。(真善美;仁義禮智信;出世、入世的個人信仰追求等)
三、如何著手欣賞一幅國畫?
1、構圖(以山水畫為例,必須要有好的構圖)
a、對立統一規律
體現在形式上有賓主、呼應、虛實 、疏密、開合、藏露、節韻等關系。一幅作品不一定包含所有這些規律,但是如果這些都沒有,那么這幅作品一定是缺乏靈魂的,一定是不生動的。
?
b、透視規律
中國畫采用的是散點透視,也叫移動透視,不受視域的局限。山水畫中用的較多的就是高遠、平遠、深遠的透視方法。而大多數的山水畫,其實包含了深遠、高遠、平遠等多種透視方法。很多時候大家會覺得國畫藝術家畫的山根本就不是山原本的樣子,不符合正常的視覺角度,這就是移動透視的運用。
?
2、筆墨(以山水畫為例,最能體現藝術家的功底)
a、用筆
中國畫的造形達意,是以線為主來表現的。因此看一幅國畫用筆的好壞,主要是看這幅畫中線條的好壞。黃賓虹提出了“五筆”之說,即“平、圓、留、重、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筆的變化;沒有變化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而這些都是我們比較容易辨別出來的。
b、用墨
用墨的三要:厚、透明、豐富。墨分五色:焦、濃、重、淡、青。作品的用墨一定要有層次感。
c、在淡彩山水中,以水墨為主,色彩只起輔助作用,用色要求“淡雅”、“清透”。要“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在重彩山水中,用色要求渾厚凝重而不膩濁,清麗鮮明而不單薄。在潑彩山水中,用色要求色墨渾融,變化豐富,不臟不濁。所以欣賞山水畫的用彩,只需根據作品的類型(淡彩or重彩or潑彩),來分別賞析,會明了很多。
3、意境(意境是國畫的靈魂,山水畫亦然)
a、以景勝
這類作品比較注重寫實,以真實感人的空間境象構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入實景之中,主要是通過境象自身誘發觀者聯想。
b、以意勝
這類作品比較注重寫意,富有個性和情致,更明顯地流露出對主觀情感的表達,所塑造的空間境象,更多地具有了“意造”的成分。
c、意與境渾
這是感情與形象高度結合,達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王國維說:“至意境兩渾,則唯太白、后主、正中數人足以當之。”
4、畫外功夫
一幅好的國畫,常常是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從畫的落款和印章上,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學、書法和用印等方面的修養,如果這些方面都能做得很好,則可以讓作品更加出彩。
當然,想要“看懂”書畫藝術品,
光了解理論知識是不夠的,
還需要大量的品鑒與賞析。
如有條件,還可以現場觀摩書畫藝術品的創作過程;
這樣能夠對書畫鑒賞有更大的提升。
期待本期的內容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如有說的不夠全面的地方,
還請各位看官大人多多指正,
通過評論的方式來與拍得寶互動,
如果您覺得本篇原創內容還算有用,
請您點擊一下收藏和轉發,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