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是全球常見病,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世界有超過3.5億人受抑郁癥困擾,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而且還在快速增長中。據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估算,我國抑郁癥患者將近9500萬,新冠疫情下,抑郁癥的患病人數更是大幅增加。
近日,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心理健康數字服務平臺等聯合發布了《2022年國家抑郁藍皮書》,從國民抑郁癥現狀、抑郁癥患者現狀、患者用藥現狀以及預防與干預等多個方面,客觀、全面反映我國抑郁癥全貌及變化。
一、 引發抑郁的原因
分別有86%和68%的患者認為:引發抑郁癥的主要原因是情緒壓力和家庭親子關系;其次是親密關系和職業發展,分別占45%和35%。
負面情緒的存在本來就是正常且普遍的,但很多時候,人們會把負面情緒埋在心里,這樣做即無法化解,反而有陷入抑郁的風險。事實上,這些情緒需要被正視和表達。
二、 50%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
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28%;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
抑郁癥發病群體呈年輕化趨勢,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已達15~20%,其中41%因抑郁癥輟學。
三、 造成青少年抑郁的原因
家庭環境是青少年抑郁癥患者抑郁的主要因素。77%和69%的學生患者在人際關系和家庭關系中易出現抑郁。
同時,學術壓力也成為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一座山。
63%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嚴苛/控制、忽視/缺乏關愛和沖突/家暴。
生病的孩子,往往有個生病的家。對青少年患者而言,父母是其就醫前極為關鍵的一環。他們能否及時察覺孩子的異動,并給予有效的關注和引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病情走向。
很多家長都只看到孩子的行為表現,卻看不到背后的情緒和精神因素,把問題簡單定性為不愛學習、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長此以往,導致青少年的抑郁之路“道阻且長”,甚至出現自殘、自殺等傾向。
藍皮書透露,一半的抑郁癥學生會通過朋友、父母或其他渠道尋求幫助,但仍有46%的學生沒有尋求任何幫助,近30%的學生從未想過尋求專業心理學家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