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骨,又稱大跨、跨肘子,學名髖關節。此處的疼痛首先令人聯想到的就是股骨頭壞死。受“壞”和“死”影響,髖關節疼痛的患者對病情極為擔心糾結,但髖關節疼痛就一定是股骨頭壞死嗎?本課程將以此為索引,向廣大患友講授以下醫學科普內容: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骨科李春寶
1.得了骨科疾病如何正確就醫,有效治病?
2.髖關節疾病都有哪些特點?如何將股骨頭壞死與髖關節撞擊癥、骨關節炎等常見疾病相鑒別?
3.髖關節疾病需要手術,有沒有微創治療方法?它的優勢和效果如何?
一、骨科疾病的正確就醫和治病思路
此部分內容將在課程中結合實例詳細講解。基本原則:
1. 檢查:在X片檢查的基礎上,再根據情況作核磁或CT檢查。X片是基礎!
2. 看病:以疾病所屬的具體專業,參考醫院水平,來選擇專科醫生。如得了髖關節疾病,應了解它屬于骨科的關節和運動醫學亞專業,隨后在這個亞專業內在水平較高的醫院尋找專注這方面的專家,這樣有的放矢,可避免少走彎路,早日使病痛得到正確醫治。
3. 康復:手術占三分,康復占七分,一定注重康復訓練,這樣才能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二、股骨頭壞死與其他常見疾病的區別
導致胯骨(髖關節)疼痛的病因復雜多樣,股骨頭壞死僅是其中一類。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什么是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由于股骨頭血供損傷或中斷,導致骨細胞及骨髓成分死亡,繼而發生股骨頭塌陷、髖關節疼痛并功能障礙的一種常見疾病。患者多有糖皮質激素的不合理應用或長期酗酒史,也可由髖部外傷引起。臨床表現為腹股溝區或臀后側疼痛,髖關節活動受限,中晚期行走困難,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核磁共振檢查是最有效的早期診斷方法,可發現股骨頭信號異常;到了中晚期,X線片上表現為股骨頭軟骨下骨硬化、股骨頭明顯塌陷、髖關節邊緣增生、關節間隙融合或消失。此病一經確診,需盡快治療。對于早中期患者,解放軍總醫院建議根據進行股骨頭內細孔徑、多孔道、扇形鉆孔減壓;如癥狀較重,關節腔內滑膜積液較多,可同時行髖關節鏡清理。經長期隨訪,此方法可有效減輕患者癥狀,延遲股骨頭塌陷,起到很好的保髖作用。事實上,除了股骨頭壞死,還有以下多種常見疾病均可引起髖關節疼痛:
1.髖關節撞擊綜合征
是指由于股骨頸或(和)髖臼的先天發育異常、后天過量運動或不良姿勢等造成股骨頸與髖臼在活動時出現相互碰撞,進而損傷盂唇,導致髖部疼痛的一種疾病。該病損傷組織主要是盂唇以及髖臼、股骨頭邊緣的軟骨,隨著病情的發展,會逐步出現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導致關節疼痛進一步加重。疼痛多發生在大腿根,尤以雙腿并攏下蹲、蹺二郎腿等動作最為明顯。診斷此病需要做的輔助檢查包括:髖關節核磁共振(最好是單側髖關節核磁)、骨盆正位X片、Dunn位X片、蛙式位X片、假斜位X片等。此病一旦診斷明確需盡早治療。如經保守治療無效,建議行手術治療。髖關節鏡微創手術較傳統開發手術有顯著優勢,鏡下可清晰辨別并磨除股骨頸和髖臼側可能引起撞機的骨贅,從而解除撞擊因素;同時還可縫合損傷的盂唇,清理軟骨損傷以及關節內炎性滑膜與積液,以達到良好治療效果。
2.髖臼盂唇損傷等運動損傷
髖臼盂唇是附著在骨性髖臼外緣的纖維軟骨,對髖關節活動起緩沖保護作用,在外傷或不當運動時較容易產生損傷。損傷后可出現局部疼痛,活動后加重,將顯著影響下肢活動。可通過醫生的詳細查體和髖關節核磁共振(最好是單髖核磁共振)檢查明確診斷。如明確有盂唇撕裂,建議盡早行髖關節鏡下盂唇縫合或修整。其他運動損傷包括圓韌帶損傷、軟骨損傷、游離體等均需早期診斷治療。
3.髖關節滑膜炎
分為炎癥反應性滑膜炎、退變性滑膜炎、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滑膜軟骨瘤病等。滑膜是關節內重要組織,通過產生關節液,為關節活動提供“潤滑劑”和營養。正常情況下關節液的產生和吸收是動態平衡的,當滑膜因疾病刺激,生成過多,即可導致關節液生成過多或吸收障礙等問題,從而出現關節內壓力增高、關節囊充盈、髖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等癥狀。
4.髖關節炎性疾病
常見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免疫相關性疾病。X片可見股骨頭保持完整圓形無塌陷,關節間隙變窄,化驗檢查血沉、C反應蛋白等升高。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常見女性患者,實驗室檢查風濕指標特異性異常改變,同時伴有手指關節疼痛畸形等癥狀。強直性脊柱炎常見于青壯年男性,實驗室特異性檢查為HLA-B27陽性。髖關節是此病最容易受累的人體大關節,主要表現為髖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
5.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多見于老年退行性改變、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或有過髖關節創傷的患者。這類患者典型影像學表現是X線片上顯示髖關節間隙變窄、股骨頭和髖臼骨質增生。髖關節內存在大量軟骨碎屑、微結晶、軟骨降解微粒和炎性致痛因子等,可刺激滑膜組織充血、水腫、增生和炎性滲出,導致髖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等癥狀。
6.髖關節發育不良
又稱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是由于髖臼發育缺陷造成髖臼對股骨頭的覆蓋不良,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髖臼淺平及髖關節半脫位,常伴有股骨近端畸形,是成人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該病早期無明顯的癥狀,不易診斷;10歲到40歲可逐步出現癥狀,初期表現為運動后的髖部酸脹不適,久站及長時間行走后加重,休息后減輕;隨著病情進展,逐漸出現疼痛,甚至影響行走,疼痛以大腿根部、腹股溝區為主。X線片檢查即可明確診斷。
7.髖關節感染性疾病
包括一般性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導致的小兒或成人的化膿性關節炎和結核感染導致的特異性感染等。通過關節鏡下關節腔徹底清理,術后關節腔持續灌洗和應用敏感性抗生素可有效控制感染。
8.髖關節周圍疾病
髖關節周圍常見的疾病包括臀中肌旋轉袖撕裂、彈響髖、股骨大粗隆下滑囊炎、腘繩肌腱損傷、坐骨股骨撞擊癥、髖關節內側彈響癥、髂腰肌肌腱撞擊、髂前下棘撞擊癥、梨狀肌綜合癥等。疼痛部位可同樣出現在髖部,需小心鑒別。超聲引導下髖關節穿刺,注射利多卡因等陣痛藥物有助于明確診斷。
9.腰椎間盤突出癥等腰部疾病
腰椎間盤突出癥發病率較高,且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突出的椎間盤可壓迫刺激相應神經根及其分支,引起腰臀和髖關節周圍疼痛,經常被患者形容為“胯痛”,誤診為髖關節疾病,需仔細鑒別。常見的其他疾病還包括椎管狹窄、椎體壓縮骨折、腰肌筋膜炎等。
由此可見,胯骨(髖關節)疼可能是多種疾病造成的,并且需要與腰部等多種疾病相鑒別,當出現胯骨(髖關節)疼痛時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和診斷。
三、胯骨(髖關節)疼痛的治療方法及髖關節鏡手術的特點與優勢
1.保守治療
目前提倡根據每個人的情況,采取個體化保守治療,具體包括充分休息、控制體重、減少活動量、避免做引起髖關節不適的動作、理療、康復、口服或關節腔內注射藥物等。如經正規治療1個月無效,應及時再次就診。
2.保髖手術治療
保髖手術的目的阻止或推遲髖關節疾病的進一步發展,避免患者早期行關節置換手術,具體包括傳統開放手術和關節鏡微創手術兩類。開放手術包括髖關節外科脫位、髖臼截骨、股骨近端截骨等,手術創傷較大,恢復相對較慢。
髖關節鏡微創手術
是治療髖關節疾病的一種微創關節外科技術,可對大部分早中期髖關節疾病進行有效干預,達到治愈疾病或延緩疾病進展的目的。作為國際髖關節領域的最新熱點,它代表著關節外科發展的最新方向,適用于絕大多數髖關節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是保髖手術治療的首選方法,具有創傷小、恢復快、治療效果滿意等顯著優勢。
髖關節鏡手術除常規關節鏡器械外,可配合頭端彎曲的特殊手術器械完成對關節內或關節外病變的外科治療。一般手術通過2-3個5mm左右的小皮膚切口,可有效清除增生肥厚的炎性滑膜組織、關節內碎屑游離體,磨除增生或畸形骨質,同時縫合損傷盂唇等。手術住院時間約5天。其適應癥如下:髖關節撞擊征、盂唇撕裂、髖關節游離體、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髖關節發育不良、髖關節軟骨病變、圓韌帶損傷、髖關節滑膜炎、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病變、類風濕髖關節病變、部分髖關節內腫物(滑膜軟骨瘤等)、髖關節感染、髖關節創傷后疾病、骨性關節炎,以及髖關節周圍疾病等。
3.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適用于晚期股骨頭壞死、重度骨性關節炎、股骨頸骨折等終末期髖關節疾病的治療。
總之,希望通過301醫院骨科關節鏡與運動醫學中心的門診課堂,讓更多的患友了解和認識髖關節疾病,并通過規范的診斷和治療,盡早解除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