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會害羞?怎樣克服害羞心理?
請你先回答幾個問題:
與陌生人講話對你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嗎?
你在與人交往時是否感到缺乏自信?
你在社交場合是否覺得不自在?
在與不熟悉的人在一起時,你是否覺得緊張?
如果你的回答不是否定的,說明你害羞。
害羞是一種人格特質,表現為在社交場合感到不自在、緊張、避免與他人接觸以及情感上的社會性抑制。害羞的人不敢與他人對視,當別人對他講話時,他總是在退縮,自己講話的聲音很小,顯得不愿與與他人交談。輕度害羞無關緊要,但重度害羞(即社會性焦慮障礙)則可能使人感到壓抑、恐懼、焦慮、抑制和缺乏自尊。
1、影響害羞的因素
害羞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從心理因素看,主要有三方面的問題。首先,害羞的人缺少社交技能,因而缺乏與他人交往的能力。許多人之所以見人就害羞,只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會遇到時如何打招呼,或不知道如何主動與他人進行交談,如何才能將談話繼續下去。
害羞的另一個原因是社交焦慮,即在他人面前有一種不安的感覺,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某些特定場合產生這種緊張情緒。比如當你遇到一位對你很有吸引力的女性時,你也許不知說什么才好,這些都是評價恐懼的典型反應,即害怕自己因為表現不得體而遭到別人的嘲笑或反對,使自己處于尷尬境地。雖然這種恐懼是很常見的,但是害羞的人比一般人更強烈。
第三個問題是害羞者頭腦中自挫偏見(思維的扭曲與失真影響到行為的表現),特別是在社交活動不順利時,他們總是過分責備自己,毫無必要滴自我批評。
2、害羞的情境因素
從情境因素看,害羞通常是由新的、不熟悉的社會情境引起的。一個人在與親朋好友相處時可能顯得無拘無束,但一遇到陌生人就變得害羞。此外,人的害羞強度往往還與禮節,交往對象的社會地位、自己與他人的差異程度以及自己成為注意的焦點等因素有關,比如當一個人發表演講時,一般人都會感到害羞。
在上述情境中,大多數人都會變得謹慎和抑制,但是,害羞者與一般人在人格方面是有差異的。
3、害羞者的人格動力學
在人格動力學方面,一般人都認為,害羞者之所以害羞,是因為他們太專注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是心理學家Cheek和Buss的研究結果卻與此相反,害羞與個體性自我意識無關。個體性自我意識是指對自己的感受、想法及幻想的關注,公眾性自我意識則指對自己作為一名社會成員的關注。
那些公眾性自我意識強的人更關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他們總害怕自己說錯話或做錯事。在公共場合,他們覺得別人一眼就是能看穿自己,這種感受會引起焦慮和恐懼,并使他們在社交過程中感到尷尬和無所適從。同時,由于焦慮的作用,害羞者更容易產生對他人反應的錯誤知覺,感到自己在公眾面前表現得愚蠢(Schroeder)。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某些場合感到焦慮,但是害羞者與一般人在解釋這種焦慮時有著本質的區別。那些害羞的人傾向于把這種社交焦慮解釋為一種持久的人格特質,而一般人則認為自己害羞是由外部情境引起的。換句話說,害羞者的“害羞”成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而一般人認為別人和自己在同樣的環境里也差不多,都會感到羞怯和怯場。
兩種不同的解釋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自尊,因此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講,不害羞的人比害羞的人有更強的自尊,因此在社交中有著成功的信心。一旦出現失敗,他們會從外部環境中尋找原因,但害羞的人則截然相反,他們會將社交中的失敗歸咎于自己,沒有信心獲得成功,而且總覺得自己遭到反對。
怎樣克服害羞心理
要克服害羞心理,首先要改變錯誤的想法。害羞的人通常會有一些不現實的自我挫敗信念,比如這樣的主觀想法,如果你(曾經)害羞,對這些想法應該很熟悉:
1、在社交聚會中,如果我多等一會兒,應該有人來主動找我說話。
評:這顯然是替自己不敢主動與人交談找借口。如果兩個人要交談,總要有一個人表現得更主動一些。為什么你不能當這個主動者呢?
2、有些人之所以能夠更多地被邀請參加社交聚會活動,只是因為他們的運氣好。
評:這是錯誤的觀念,有時,一個人能否被正式介紹給一些重要人物,確實要看機遇,但是大部分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才在社交活動中得到更多的機會的,他們總是更為積極的認識新朋友,花更多的時間與人相處,積極參與各種活動、邀請別人或主動與人交談,因此他們擁有更多的機會并不是靠運氣。
3、不管到什么地方,我該認識的人就會和我交往,不該認識的人還是不認識。
評:這是對自己不主動去與人接觸交談的另一個借口。事實上,如果你多參與一些社會活動,比如參加各種俱樂部或團體的活動,你會得到更多與人交往的機會。
4、一些人看上去對我沒有好感,他們肯定是不喜歡我,即使我努力接觸他們,他們還是不喜歡我。
評:這種想法使你感到害羞,但這完全沒有道理,如果一個人沒有立即表示出對你的好感,并不代表一定不喜歡你。對一個人產生好感有時需要一定時間,并需要一定機會發展這種感情。
不合理的想法觀念不只這四種,還有很多類似的導致害羞的錯誤信念。現在,我們需要用下面的信念來取代它們。
1、通過社交活動,我會漸漸變得積極主動。
2、不能等到自己完全放松和有把握時才主動與人交往,有時需要冒一定的危險。
3、我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假裝紳士或淑女只能讓我感動更焦慮。
4、只要自己別太在乎別人的評價,就不怕別人對自己評頭論足。
5、我可以給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逐步掌握社交經驗,提高社交技巧。
6、即使極富社交經驗的人也不會每次成功,因此,我如果在社交中遇到不順利的情況,不必過分自責。(Antony&swinson)
社交技能的培養和練習
學習社交技能需要不斷練習,沒有人天生就知道該如何與人打交道,或主動與人談話。我們看到的社交達人都是不斷地在各種社交場合鍛煉出來的,所謂的天生好手只是一直比較主動跟人打交道。
你可以這樣自我練習,比如準備一個錄音機或者錄音筆,錄下你和他人的談話,時候反復聽談話錄音。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因為聽錄音可以使你了解到自己打斷了別人的話、停頓、忽略了談話中的線索以及表現出不感興趣等問題,便于今后改進。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看著鏡子練習與人交談,通過夸大自己的表情,了解自己在表現驚訝、愉快、感興趣或不喜歡時的樣子。通過這些練習,許多人都學會了如何在交往中變得更積極主動。
社交中如何與人交談
學會提問是促進交流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一系列巧妙的提問可以將焦點轉移到別人身上,并且表現出你的關注,不需要絞盡腦汁想問題,你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
“你在哪里工作(學習、生活)?”“你喜歡跳舞(旅游、音樂)嗎?”“你在這兒工作(學習、生活)多久了?”
用這樣的問題破冰之后,接下來你應該問一些開放式問題(不能用是或不是來回答):
“你都到過什么地方?(而不是‘你去過麗江嗎’)”
“北京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而不是‘你喜歡北京嗎’)”
“你喜歡吃什么?(而不是‘你喜歡西餐嗎’)”
你會很快發現,對這種開放式的問題,人們通常會給出關于自己更多的信息,在豐富的信息中,你很容易找到下一個話題,這樣,交談就很自然地繼續下去了。
當然,以上關于交往技巧的簡單例子并不能代表親身實踐。要想克服自己的害羞心理,不但需要在實踐中學會更多的技巧,還要不斷地檢查自己的觀念和態度是否正確。在必要時,你可以請一位咨詢專家或者心理醫生對你進行指導。害羞的人要想戰勝自己的害羞特質,必須要做好冒一點風險的準備,因為任何人在與人交往當中都避免不了遇到尷尬或失敗的情況。但要記住,只要你有決心去做,就一定能得到回報:在交往中贏得友誼,并戰勝自己的害羞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