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篇心理學
陪伴大家一起成長
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愿你身心俱健
上一期我們一起探討了一下人格,知道了人格是真實的自己,而真實的自己,又是由“本我”、“超我”、“自我”組成,而“自我”就是那個真正的可以掌握的自己,可以改變的自己。自我存在的意義還記得嗎?對,調節欲望。為什么需要調節欲望?為了平衡自身的行為狀態,可以既滿足欲望,又不破壞社會規則。
其實,人格的發展方向可能是直線的,也可能出現轉折。直線發展的兒童成年后便會進取、勇敢、樂觀,出現轉折的人格便會出現其他情況。由于童年經驗形成的自卑情結會導致悲觀主義者。
人的自卑是與生俱來的。大多數情況下自卑是正常反應,可以驅使人實現自己的潛能。克服自卑,追求成功是人格發展的動力。如果被自卑壓倒,就會產生自卑情結,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比如神經癥。
追求優越是對自卑感的補償。追求優越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人只追求個人的優越,很少關心他人。另一種人則追求完美的社會,力求每個人都受益。如果追求過分,就容易走極端,產生優越情結,表現出自我中心,自負,忽視別人和社會習俗。
社會興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生活風格,社會興趣是人性中的一部分,是指個體對所有社會成員的感情,表現為個體并非為了個人利益與他人合作。個體社會興趣發展情況可以從職業、參與社會活動、愛情婚姻三個方面來衡量。缺乏社會興趣的人會產生錯誤的生活風格:一是優越情結,二是自卑情結。
根據社會興趣表現的特點,人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統治-支配型、索取-依賴型、回避型和社會利益型。
統治-支配型喜歡統治別人,缺乏社會意識,很少顧及別人利益,為達自己目的,不惜利用和傷害別人。
索取-依賴型的人相對被動,很少主動努力解決自己的問題,依賴別人照顧。
回避型的人缺乏解決問題的信心,不愿意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試圖通過回避困難來避免失敗,他們關注自己,愛幻想,在幻想的世界里感到優越。
社會利益型的人能夠面對生活,與人合作,為他人和社會服務,貢獻自己的力量,這類人通常來自關系良好的家庭,家庭成員互相幫助,支持,人與人之間互相理解和尊重。
這四類人中,只有社會利益型的人具有正確的社會興趣和健康的生活風格,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正確的三觀。
生活風格和自卑感有關,聯系密切。如果兒童有生理缺陷或者主管自卑,他生活風格就會趨向于補償這種缺陷或自卑。比如身體較弱的兒童會通過跑步等方式增強體質,這些行為就成為他生活風格的一部分。
不良的生活風格也是有源可尋的。生理上的自卑會激起補償的努力,比如個子矮的男生一般攻擊性比較強。極端的時候會出現過度補償的情況,同時也會導致自卑情結。被自卑壓倒的人不能追求成就,往往一事無成。父母的過分溺愛、寵愛的兒童容易變得自私,缺乏社會興趣;被父親忽視的兒童則感到自己沒有價值,同時容易以憤怒懷疑的眼光看待別人。
說道這里,大家也看明白了,我總結一下:自卑是與生俱來的。大多數情況下它是正常現象,可以激起人的潛能,讓人追求成功。但它也是可控的,如果被自卑壓倒,就會產生自卑情結導致心理疾病;如果過分追求優越壓倒自卑,又會產生優越情結,變得自負。無論過多或過少都是不好的,一定要平衡。只有三觀端正,學會與人合作,為社會服務,才是心理真正的健康。
今天你明白了自卑的產生,在對抗自卑時做多或做少的后果,也許你就明白了為什么有些人不愛跟你聊天,明白為什么你在跟人聊天的時候總是否定別人,就是因為你自卑或自負,那你就應該知道需要這么做才是正確的了。如果你還不明白,別著急,慢慢看,我會一點一點告訴你,如何調整自己的狀態。
下一期我們來說一說人的性格和氣質,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對性格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什么。
僅與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