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整理發現,截止2017年10月
已近尾聲的2017年
有12位科學大家離開了我們
在熱鬧喧囂的世界里
他們走得如此安靜
我們特別整理了這12位科學大家的基本信息
和讀者一起走近他們
紀念他們
一個讓美航母艦隊后退100海里的人
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領域享譽世界的科學家
黃大年
2009年放棄海外高薪歸國,為我國“巡天探地潛?!碧钛a多項技術空白
2017年1月8日去世
享年58歲
因為他,我們的手機告別天價
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通信與信息系統領域著名專家
張乃通
2017年04月21日去世
享年83歲
他的拓撲學研究,讓外國人跟著中國人跑
中科院院士,數學屆泰斗
吳文俊
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至今仍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
2017年5月7日去世
享年98歲
心甘情愿,當“煤黑子”“土疙瘩”
中國工程院院士,巖體力學專家
劉寶琛
中國隨機介質理論奠基人及其應用的開拓者,中國多種礦藏的開采因他得以實現
2017年6月21日去世
享年85歲
中國當代無機化學學科的奠基人之一
申泮文
他研制出中國第一代鎳氫電池。也是我國最“高產”的化學家之一,編寫著作達70余卷冊、3000余萬字,其中兩部教材至今仍被廣泛地用作教科書或教學參考書
2017年7月4日去世
享年101歲
這個“燒鍋爐”的不簡單
陳學俊
中國鍋爐專業、熱能工程學科的創始人之一 ,多相流熱物理學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他持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鍋爐專業,建成國內第一個高壓試驗臺
享年99歲
他是當之無愧的“鋼鐵俠”
柯俊
他在鋼中首次發現“貝茵體切變機制”,貝茵體切變理論的創始人,國際同行稱他為貝茵體先生(Mr.Bain)是中國鋼鐵科學與技術的集大成者,中國電子顯微鏡事業的先驅者
2017年8月8日去世
享年101歲
“農田院士”成就比肩袁隆平
朱英國
他在雜交水稻雄性不育與恢復分子機理、種質創新、新品種選育與推廣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為我國糧食安全、生命科學生物技術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貢獻
2017年8月9日去世
享年78歲
他讓我們這個民族仰望更遠的星空
南仁東
歷經20余載,修建起了讓世界矚目的國之重器——“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宇宙時鐘“脈沖星”首次有了中國發現者
2017年9月15日去世
享年72歲
高原上的“種子先生”
鐘揚
他堅守報國理想,每年跋山涉水數萬公里,盤點青藏高原植物資源,收集上千種植物的4000多萬顆種子,為國家和人類儲存下綿延后世的基因寶藏
2017年9月25日,因c車禍意外逝世
享年53歲
黃河水清了,他卻走了
朱顯謨
他是我國黃土區土壤及土壤侵蝕學科的開創者和奠基者,畢生致力于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工作
2017年10月11日去世
享年102歲
曾為國家大劇院等30余項重大工程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沈祖炎
長期從事鋼結構領域的科研、實踐和教學工作,研究方向為鋼結構穩定、抗震及非線性分析理論及設計方法
2017年10月11日去世
享年82歲
正是因為有這么多默默奉獻的科學家
才有了你我口中的那句“厲害了,我的國”
讓我們
一起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