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答辯狀摘錄自王亞新老師所著《對抗與判定—日本民事訴訟法的基本結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中登刊的一則日本答辯狀實例,希望對我們訴訟文書的改進有所幫助。
1998年(W) 第890號建筑承包工程費請求案件
訴 狀
原告:C工務店 地址:某縣某市某區某街某號
電話及電傳號碼 電子郵件信箱號碼
法人代表總經理 C
原告訴訟代理人 R法律事務所律師
地址:某縣某市某區某街某號
電話及電傳號碼 電子郵箱號碼
被告:N 地址:某縣某市某區某街某號
被告訴訟代理人 J法律事務所律師
地址:某縣某市某區某街某號
電話及電傳號碼 電子郵箱號碼
對原告訴訟請求內容的答辯
請求裁決所做出如下判決:
(一)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對原告訴訟請求原因的回答
(一)承認請求原因之一、之二和之三所述內容中,原告從事了本案建筑的施工以及1998年6月16日原告已將本案建筑移交被告的事實。
(二)否認請求原因之三中所謂原告已于1998年6月7日將本案建筑完工的陳述。原告并沒有完成本案建筑的工程。理由如下:
1.在本案契約書中,盡管寫明在本案建筑二樓南側應有陽臺,但現在的本案建筑并無這樣的陽臺。原告在簽訂合同前提出的工程概算書(參見乙第一號證)也明確顯示工程內容包括陽臺在內。
因原告未能提供使被告滿意的陽臺設計和有關施工方案,在施工之前和過程中,被告曾數次向原告方負責施工的K提出盡快提供設計和施工方案的要求。結果,原告方提供的設計施工方案還是未能使被告滿意。K對被告說:“陽臺的問題在施工過程中慢慢考慮也不晚,先放一放你看怎么樣?”被告以為這之后原告會提供更好的方案,因此就聽從了K的建議。但事實上原告方再也沒有提過陽臺的事,一直到今天。
2.本案建筑的居住面積與設計不符,明顯少于合同規定的數字。
按照合同,本案建筑的居住面積應為119.5平方米(見乙第一號證),但現在的居住面積只有大約110平方米(甲第二號證)。
3.本案建筑的排水設備整體上有排水不暢的問題,尤其是廚房的排水,時不時會發生積水在水槽里的情況,已經給日常生活帶來了不便。
4.本案建筑廚房的外突窗戶有漏雨問題。被告入住后一個星期即開始漏雨,現在廚房內部的墻壁已經出現點點黑斑。
5.本案建筑的正門的門扉有開合不便的問題。開門時如果不緊捏門把手往上提,門扉下端就會與門框摩擦,發出嗓音且不易打開。
6.本案建筑一層走廊附近和樓梯的地板,一走就吱喳作響。尤其是樓梯的吱喳聲明顯得一層臥室都能聽見。被告及家人不得不盡量注意輕步。
7.本案建筑的東側外壁從基礎部分到臥室的窗戶附近,已出現了一條寬約1.5厘米、長約2.3厘米的裂縫。有必要采取補修防漏措施。
8.按照合同,本案建筑內部的主要支柱應使用檜木,實際上用的卻是比檜木便宜的杉木。1998年2月中旬前后,被告為了觀察工程進展狀況訪問工程現場時,發現支柱使用的是杉木,曾當即要求原告方K做出說明。K只是回答因為材料采購方面的方便。被告進一步要求改用檜木,被告方卻沒有答應。
(三)請求原因之四的內容中,“堅持當天移交”的部分否認;“改日協商解決,承包工程費只好到時再收回,不得已地辦理了移交”的部分不知;其余部分承認。
被告根據合同規定的本案建筑移交期限,將退租并搬出以前所居住房的時間定在6月20日,已做好了搬家的準備。如果照原告方主張的那樣延期移交的話,被告一家將無處安身。而且,延期的原因在于原告未完成工程這種被告方完全沒有責任的情況,被告不得不要求原告提供包括先移交在內的住房條件,而并非只是“堅持當天移交”。
(四)對請求原因之五有爭議。
證據方法
乙方第一號證 本案建筑工程概算書及附屬文件
附件
(一)乙第一號證的復印件 一部
(二)訴訟代理委托書 一部
1998年8月14日
編者按:
1.通過對該答辯狀的閱讀,我們可以發現在《訴狀》中對“訴訟請求原因”按原因類型進行編號的好處,即極大方便了被告答辯,也將方便日后法庭對爭議焦點的歸納。這便是日本訴訟文書的細致之處,給受眾以極好的體驗。
2.原被告提供的證據采用不同編號方法,原告證據的編號以“甲”字開頭,被告證據的編號則以“乙”字開頭,這樣將方便法庭辨識原被告的證據,不至于發生混淆。
3.不管是原告的訴狀還是被告的答辯狀,都用證據講故事。因為有證據支持的故事才有可能成為法律事實,才有可能成為支持訴訟請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