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國家之間經濟與貿易的競爭、企業之間市場的競爭,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對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的爭奪。在移動互聯飛速發展的時代,商業秘密這種不公開的知識產權,其被刺探、泄露的幾率越來越大,保護難度也越來越高。本文通過分析企業在商業秘密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和需求,并結合司法實踐和理論,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九個方面的建議,供企業參考。
商業秘密存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對于企業競爭力的提升起到關鍵作用,極端情況下甚至會成為直接影響企業生死存亡的決定性因素。如果商業秘密被他人竊取使用或被公開,勢必使企業喪失原有的競爭力和市場份額。因此,企業對自身商業秘密的保護必須做到“全方位、全天候”,不僅需要“亡羊補牢”,更需要“未雨綢繆”,強化風險意識和主動保護意識,將對商業秘密的保護貫穿于商業秘密開發、使用和管理的全過程。
設立專門機構或者配備專門人員對商業秘密進行集中統一管理是企業增強商業秘密保護能力和水平的基本途徑。規模較大或商業秘密保護需求較高的企業,更應成立專門的商業秘密管理機構,統一管理、使用和保護商業秘密。其他企業可以配置專門人員負責企業商業秘密的管理、使用和保護。對商業秘密管理人員,要有針對性地定期組織商業秘密保護相關法律和專業知識培訓,以強化管理人員素質,增強其職業操守,提高其保密技能和管理水平,增強保密效果。
企業應結合自身商業秘密的類型和表現形式,確定合理的保護模式,制定分部門、動態性、全過程、符合實際需要的商業秘密保護制度,切實降低泄密風險。建立完整的監督約束機制,督促檢查各項保密制度的落實,及時消除泄密隱患。對于與商業秘密保護相關的合同和協議,制定并不斷完善規范化文本,落實保密制度要求。
企業要運用有效的物理隔離和技術隔離的手段,通過集中管理、分項利用、文件加密、內外網分離、閱文控制等方法,將商業秘密有效封閉或隔離開來,把開發、保管和使用的各個區域有效區別開來,使無關人員沒有機會接觸到商業秘密。特別注意避免他人利用研究成果搶先完成產品的研究,搶先申請專利。對涉及多個生產和經營管理流程的商業秘密,要采取隔離措施,使此流程的人員沒有機會接觸到彼流程的商業秘密,從而增加竊密的難度,降低泄密的風險,阻斷竊密、泄密的渠道。
企業的一切行為歸根到底都是人的行為。企業必須采取各種方法和途徑加強對員工保密常識、保密義務、泄密責任、防竊密、防泄密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訓,不斷增強員工保密的責任意識和對商業間諜的防范意識。企業在技術研發、勞動用工以及對外經營活動中,必須與所有涉密人員簽訂專項保密協議,在勞動用工合同中應當約定保密條款,在對外合作、對外交易的各類合同中,應當與交易相對方簽訂保密條款,明確保密內容和范圍、雙方的權利義務、協議期限和違約責任等。同時要注重尊重人才、培養人才和合理利用人才,為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培養人才的企業認同感和歸屬感,盡量減少人才“跳槽”引發的商業秘密被公開或被使用。對于“跳槽”員工,在職工離職時可以通過與其簽訂競業禁止協議的方式保護企業的利益。
不同類型企業的商業秘密表現形式不同,生產型企業和技術研發型企業側重于技術信息,而銷售型、服務型企業則側重于經營信息。同一企業不同發展時期的商業秘密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企業要根據自己的經營模式、發展的不同階段等因素,按照商業秘密的內涵、特征和范圍,準確評估、篩選本企業的商業信息,以確定本企業商業秘密的保護范圍,突出保護重點,并適時調整,從而構建適合企業自身實際需要的商業秘密保護管理機制。
司法實踐及問卷調查顯示,企業涉密人員同業競爭、“跳槽”競爭以及涉密交易客戶非法利用商業秘密等是企業商業秘密被他人非法竊取使用的三種主要途徑。因此,企業要高度關注上述三類人員以及本企業和其他同業競爭企業的相同或類似產品的市場動向,以期在第一時間發現企業商業秘密被侵犯的線索,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收集固定證據,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將商業信息特別是技術信息作為商業秘密保護,是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基礎性措施。除此之外,還可以將符合專利申請條件的技術申請專利保護。因此,企業應當根據相關技術的性質、特點選擇適用多種知識產權的綜合保護模式。對于易于被“反向工程”解密的創新點,應在新產品投入市場前及時申請專利保護;對于不易被產品所反映的工藝程序、結構等創新點,則應作為商業秘密加以嚴格管理和保護;對于產品開發階段的圖紙等有形載體,還可以探索著作權保護的路徑;一旦含有商業秘密的產品投入市場后取得成功,享有盛譽,進而成為暢銷商品占領市場,那么這項含有技術秘密的商品又可借助商標法的保護。
企業應當建立商業秘密風險管理制度,制定泄密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增強風險防范能力。發現商業秘密載體被盜、遺失、失控等事件,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并選擇司法或行政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論選擇何種救濟途徑,均要注重證據的收集。
企業在發現商業秘密被侵權后應當注意收集以下證據:
一是企業作為權利人持有相關商業信息的證據;
二是企業對相關商業信息采取相應保密措施的證據;
三是嫌疑對象使用了與本企業商業秘密相同或相似的商業信息的證據;
四是嫌疑對象有接觸、獲取本企業相關商業秘密渠道的證據;
五是嫌疑對象侵害本企業相關商業秘密所造成損失的證據。
除第三、五項證據需要在侵權行為發生后調查收集外,只要企業建立了完整、規范的商業秘密保護制度,其他證據均可從企業內部管理資料中收集整理而成。如因客觀原因企業無法自行收集相關證據的,在證據可能滅失或以后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可以申請法院采取證據保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