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玉祥 臺前縣人民法院
本文原載于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網
裁判要點
依照農村傳統習慣,男方給付女方彩禮作為婚約確立的條件,因此彩禮是男方附條件的贈與,在條件不成立、婚約解除時女方應當返還彩禮。返還數額應當結合雙方彩禮支付的形式、實際用途等予以認定。
相關法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條
案件索引
一審:臺前縣人民法院(2014)臺民初字第01634號(2015年4月2日)
基本案情
原告田某某訴稱,2012年經人介紹,我與被告相識訂婚,2013年12月22日按照農村風俗習慣舉行了訂婚,婚后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榍拔遗c被告了解不夠,草率同居在一起,雙方性格不合,時常為家務事爭吵。結婚幾個月后被告離家出走,至今未有音訊。我全家負債累累,所借外債未還,被告欺騙了我的感情,騙取了我的錢財,請求人民法院依法判令被告返還婚前彩禮118400元。
被告張某甲、張某乙、毛某某辯稱,原告所訴不符合客觀事實,也與情理相悖。第一,正如原告所述,原被告經人介紹相識并訂婚,2013年12月22日按照農村風俗習慣舉行婚禮。可以看出答辯人與原告并非單純的婚約關系,而是具有結婚實質要見的同居關系。本案應為同居關系析產糾紛而非婚約財產糾紛。第二、原告以風俗給予答辯人張某甲部分彩禮,但并非原告所訴的118400萬元,答辯人與原告并非婚約關系,而是長達一年之久的同居關系,根據婚姻法解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50條第二款的規定,因答辯人與原告已經共同生活,不符合返還彩禮的法定情形,原告主張返還彩禮的訴請無事實和法律依據。第三、答辯人張某甲與原告舉行婚禮并同居時,帶到原告家中的陪嫁財產,依照法律規定,應屬答辯人張某甲的婚前個人財產,原告應予返還。第四、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十條規定“解除非法同居關系時,同居生活期間雙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購置的財產,按一般共有財產處理”第十一條“解除非法同居關系時,同居期間為共同生產、生活而形成的債權債務,可按共同債權債務處理?!备鶕@兩條規定及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同居期間的共同財產是指由雙方共同管理、使用、收益、處分以及雙方共同產生的債權債務。答辯人張某甲所收受的原告方給付的部分財務已經轉化為共同財產,在與原告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共同支配、消費。答辯人張某甲已無返還義務。原告訴請無事實與法律依據,依法應予以駁回。
經審理查明,2012年原告田某某與被告張某甲經人介紹相識,訂婚時原告給付被告換手絹款16000元,被告押回2000元,換小字8800元,押回800元,衣服款5000元,結婚前原告給被告兩次款,共計70000元。2013年12月22日原被告雙方按照農村風俗習慣舉行了婚禮,結婚當天被告張某甲帶到原告家中的物品有:四開門大衣櫥一個,全自動洗衣機一臺、餐桌及六把椅子一套、被子6床、皮箱一個,以上物品現存原告處。原告提起訴訟要求被告返還婚前彩禮118400元。
裁判結果
臺前縣人民法院于2015年4月2日作出(2014)臺民初字第01634號民事判決:一、被告張某甲返還給原告田某某彩禮40000元。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履行。二、駁回原告田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2668元,被告張某甲承擔800元,原告田某某承擔1868元。
裁判理由
臺前縣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原被告經人介紹認識后訂婚,雖按照農村風俗舉行婚禮,但沒有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系同居關系,現原被告之間解除同居關系,對原告要求被告返還彩禮的訴訟請求合理部分本院予以支持,原告要求被告返還彩禮118400元,經審理查明原告給付被告的彩禮現金共97000元,被告帶到原告家的財物應在返還彩禮中扣除,被告返還給原告彩禮以40000元為宜。原告要求被告毛某某、張某乙承擔返還責任,沒有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對于被告抗辯意見本院不予采納。
案件注解
一、臺前縣彩禮習慣基本情況說明
雖然在中國男娶女嫁,彩禮不為法律承認和提倡,但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習俗,卻一直延續至今,彩禮愈演愈烈。在臺前縣婚嫁習俗中,由六七十年代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八十年代的“三金”(金戒指、金項鏈、金耳環),發展到現在的“三斤”(三斤重的百元鈔票)、“萬紫千紅一片綠”(一萬張五元,一千張一百元,五十元的人民幣攤開一大片),見面禮由2013年的八萬六,串換“大旗”八萬八,升至為現在的二十萬現金,另外還有“改口費”(如果不給改口費,女方稱呼婆婆老公公為大娘大爺,男方稱呼岳父岳母也是大娘大爺)、“喊爹喊娘錢”、刷鍋錢、上車錢、送節禮錢等,“三金”錢還不計算在內,要另外買,另外給。
在臺前縣有個順口溜:“臺前本是貧困縣,娶個媳婦二三十萬。爹娘勞動一整年,不夠一次節禮錢。過上不到幾個月,不辭而別揮手散。女的再嫁兩三次,娘家生活大改觀,蓋新房換家電。男的再娶一次妻,東借西借窮光蛋,這個陋習誰來管。”
臺前縣法院受理的彩禮返還案件,當事人大都是屬于未辦理婚姻登記手續,按照農村習俗習慣舉行婚禮而同居生活。同居時間不長,性格不合等因素導致分手,男方為了挽回經濟損失,多次討要,女方不返還,只好通過法律程序起訴至法院。究其原因,一是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男多女少。農村無正經工作的男青年很難找對象,女方姑娘少,媒人踏破門。分手后,男方再婚也不容易,女方這邊卻不愁嫁,婚約財產糾紛還沒有解決好,媒人就又找上門來。二是彩禮數額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男方不能承受,女方卻得益多,再婚不愁嫁。三是有些父母承受不起兒子的彩禮錢,就攛掇女兒與丈夫鬧矛盾離家出走,為未婚兒子湊錢娶媳婦。四是有些案件屬于借用婚姻之名詐騙錢財,男方因結婚欠債,人財兩空,為討回彩禮大動干戈,成為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
二、彩禮給付的性質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彩禮的給付以雙方結婚為目的,是雙方自愿平等基礎上的贈與行為。彩禮給付的前提是雙方締結婚姻關系,如果兩人達成婚姻關系,彩禮就歸受贈人所有,否則彩禮給付的前提就失去意義。因此,彩禮給付是附帶條件的贈與?!吨腥A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十條規定: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一)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二)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給付并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適用前款第(二)、(三)項的規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如果締結婚姻的條件無法達成,該贈與就應當撤回,贈與的財產應當恢復到初始狀態,彩禮受益人應當返還贈與人。
三、審判實務中彩禮的返還
(一)財力返還案件的主體資格
婚財糾紛案件中,男方小伙子往往不具備給付十幾萬彩禮的經濟能力,通常情況下由父母代為給付,由女方或其父母收取,由女方父母代為保管和處理。因此,收取彩禮的問題,不單單是男女雙方當事人的事情,更多的涉及兩個家庭之間的經濟往來,彩禮也是男方家庭共同財產給付的,甚至是全家共同舉債。因此,基于這種民間習俗,不能簡單的認為婚約財產案件的當事人是男女雙方兩個人。如果僅僅婚約當事人有原、被告資格,那么訴訟主體范圍就太小了。同時,在執行階段,因為女方財產大多被女方父母管理,判決執行時女方惡意轉移財產給其父母家人,女方就無財產可執行,從而給法院執行造成困難,原告勝訴權利就難以得到保障。因此,應當將雙方父母或彩禮支出人、受益人作為利害關系人,同時例如訴訟主體中。
(二)彩禮返還的形式與數額認定
彩禮的返還要首先弄清楚彩禮的用途。根據臺前縣農村風俗,彩禮多用于置辦結婚用品,用于雙方共同生活用品,也有一部分給女方買衣服、首飾、手機、電腦等個人用品。如果是實物,可以以返還實物、折抵價格的形式予以返還,如果當事人自愿放棄或協商放棄所給實物,則尊重當事人的真事意思表示。比如手機、電腦之類的實物,如果在女方手中,根據情況可以認定返還、折價或歸女方所有。如果是衣柜、冰箱等共同生活期間共同使用的物品,一般在男方家中,所以可以在彩禮錢中予以剔除,如果是女方實際占有,則可以折價,或者返還男方。
實習編輯/雷彬
為無訟投稿/tougao@wusong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