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向無訟閱讀獨家供稿,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我國婚姻法在夫妻財產制上采用了約定財產制與法定財產制并存,以約定財產制優先的基本原則。其中夫妻法定財產制采用婚后所得以夫妻共同共有為原則,以一方個人所有為例外的制度設計。夫妻之間對共同共有的夫妻共同財產,有平等的處分權。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原則上不得分割夫妻共有財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規定了特殊情形下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可以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離婚時,夫妻共有財產的分割以平均分割為原則,同時考慮照顧女方和子女利益、照顧無過錯方利益、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及適當考慮在取得共有財產時的貢獻大小。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民事主體直接參與的投融資和經營管理活動日益頻繁,財產的取得方式和存在形式也超越了傳統社會的動產、不動產的二分法,具有了鮮明的證券化特點。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可分割的夫妻共同財產的認定和分割方式因為資產形式的多元化變得復雜。約定財產制本身也存在很多的法律爭議點,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擬集中分析法定財產制下夫妻離婚時涉及的股權類資產的分割問題。至于婚內財產分割,只要符合婚內財產分割的條件的,具體的分割原則和規則當然也可適用。
一、本文對夫妻共有股權類資產的界定
因為股份公司的股份具有很強的流通性,具有證券化的特點,本文作者將另行撰寫包括股份公司股份、債券、期權、保險等在內的金融資產的分割一文,本文不作分析,因此這里所稱的股權類資產是指夫妻一方或雙方在有限公司中所持的股權,而合伙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與有限公司的區別主要在出資人是承擔有限責任還是無限責任上,出資人所持出資的轉讓規則等差別并不是很大,因此這里所稱的股權類資產也包括了夫妻一方在合伙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中所享有的份額。
另外,在商事實踐中,此類流通性不強的股權類資產可能存在代持關系,實際投資人因為各種條件限制不能或不愿以自己名義投資,而是委托了名義投資人代持這些股權類資產,有些股權類資產的持有人與其他投資人簽訂有股權對賭回購協議,有些股權類資產已經被出質,夫妻間分割這些資產時因為涉及到第三人利益,法律關系復雜,適用法律廣泛,因此本文作者將另行單獨撰文《法定財產制下夫妻共有的股權類資產的分割(二)》進行分析,在此不作展開。另外,投資所得的股權類資產不一定有盈利和增值,如果由此產生的損失和債務的處理如何在夫妻間分配,涉及到債權人利益,且有限公司股東、有限合伙人與普通合伙人、獨資公司投資人之間在最終責任承擔上還存在很大差別,因此也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
二、夫妻共有股權類資產的范圍
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的前提是確定待分割的財產是夫妻共同財產而非一方個人財產。我國《婚姻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對法定財產制下的夫妻共同財產和一方個人財產的范圍作了規定,同時《婚姻法》三個司法解釋也都對司法實務中就是否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可能存在理解爭議的情形作了更細致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九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五條、第七條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但是,由于我國司法解釋本身采用的是與立法相似的技術,司法解釋同法律的表述方式基本類似,適用于個案時仍需要對司法解釋再解釋,因此在判斷夫妻一方名下的股權是否屬于夫妻共同財產時,在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的基礎上,本文仍需要使用立法背景、目的解釋、體系解釋等法律解釋學常用的方法,得出結論。
1.一方在婚前持有的股權類資產
根據《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一)項的規定,一方的婚前財產為個人財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稱'《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十九條明確規定,一方所有的財產不因婚姻關系的延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除非夫妻雙方通過約定財產制另作安排。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稱'《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十一條第(一)項又規定,一方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收益屬于夫妻共同財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以下稱'《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五條規定,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后產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綜合以上四個條文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夫妻一方因婚前投資形成的資產屬于個人財產,不因結婚而轉化為共同財產,但該資產如果有孳息和自然增值之外的收益的(包括實際已經分得的收益和資產自身的增值,以下稱'其它投資收益'),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基于該結論,在判斷一方婚前持有的股權完全為個人財產還是部分為個人財產、部分為共同財產時,關鍵是判斷該股權類資產的收益和增值屬于孳息或自然增值還是其他投資收益。
(1)孳息
根據民法通說和《物權法》的具體規定,孳息分為法定孳息和天然孳息。法定孳息按照法律規定而產生,如本金的利息,自然孳息依據自然性質而產生,如動物的幼崽。法定孳息的歸屬有約定的按約定,沒約定的按交易慣例確定。天然孳息的歸屬有用益物權人的歸用益物權人,沒有用益物權人的歸所有人。由于本文探討的范圍限于夫妻間財產分割問題,因此本文討論的前提是夫妻一方已經確定系孳息所有人,夫妻與其他人之間對財產權利歸屬的糾紛不屬于本文討論范圍。
對于股權類資產而言,不可能產生天然孳息,至于法定孳息,理論上對于有限公司的股東分紅產生的股利和合伙企業或個人獨資企業產生的盈利是否屬于法定孳息存在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法律賦予的因物的使用或權利的行使而獲得的收益均可認為是法定孳息,另一種觀點認為,股權紅利系于公司企業經營狀況,只有在公司企業經營產生利潤時才能分得,帶有很強的風險性,應當列入投資收益而非孳息的范疇內。
作為《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的發布者,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公開出版物上認為,無論投資者有無參與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即無論其是直接投資還是間接投資,其因投資取得的利益均非孳息,而是其他投資收益。。
(2)自然增值
增值即價值的上升。股權類資產在投資收益外是否存在獨立的增值,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回答。股權類資產雖然不如金融資產有充分的流動性,但現代立法均不絕對禁止股權類資產的流轉。有限公司的股權、合伙企業中的份額均可在征得其它股東過半數或全體合伙人同意后對外轉讓,有限合伙人可以自由轉讓其合伙中的份額,獨資公司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可以轉讓,但實踐中不排除可以溢價全額轉讓的可能。只要股權類資產可以流轉,就會有流轉的價格,價格就可以有溢價,因此本文認為股權類資產在收益外仍存在獨立的增值可能。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五條將歸于一方個人財產的增值限于自然增值,對此即產生了對何謂自然增值的解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權威出版物的觀點,增值分為自然增值和主動增值。自然增值是指增值發生的原因是因通貨膨脹或市場行情變化而致,與夫妻一方或雙方是否為該財產投入物資、勞動、努力、投資、管理等無關。主動增值是指增值的原因與通貨膨脹或市場行情變化無關,而是因夫妻一方或雙方對該財產所付出的勞務扶持、投資、管理等相關。
由此可見,判斷股權類資產的增值是屬于自然增值還是主動增值的關鍵是看婚后夫妻一方或雙方有無對該股權類資產進行過管理等相關活動。理論上有限公司的股東、合伙企業的普通合伙人均可以放棄行使自己參與經營管理活動的權利、有限合伙人本身即不參加合伙企業的經營管理、個人獨資企業的投資人亦可以通過委托或聘用他人負責企業的事務管理,甚至不排除上述投資人對自己的股權類投資持完全不關心的態度,此時這些股權類資產價格的上漲可認為是自然增值。
反之,只要上述投資人具體參與到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或者即便不親自管理但履行了監督核查的職責,這些股權類資產價格的上漲就不能簡單認為是自然增值。當然,在投資人參與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或者監督核查的情形下,股權類資產的上漲中仍可能存在因為通貨膨脹等因素造成的自然增值,這時要區分哪部分是自然增值哪部分是主動增值將非常困難,從司法解釋的文義和最高院的權威出版物上也看不出區分的方法,只能留給法院根據不同案情自由裁量。
(3)其它投資收益
其它投資收益即在孳息和自然增值之外的投資收益。根據前面二點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除了夫妻一方婚前取得的股權類資產在婚后對該資產從未進行過主動管理而形成的資產的自然增值外,該資產在婚后產生的其它各類收益,包括取得的紅利、分得利潤、資產增值溢價等均屬于夫妻共有的其它投資收益。
2.一方在婚后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股權類資產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十一條第(一)項規定一方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收益為個人財產,并未明確區分是在婚前以個人財產投資所得還是婚后以個人財產投資所得。婚前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收益的定性,《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已經作了規定,本文也分析了婚前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股權類資產在婚后的認定問題。關于婚后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收益是否為個人財產,本文作者認為根據《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五條規定的精神來看,不應得出這樣的結論。事實上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進行投資,盡管投資的本金不會因為婚姻關系的存續而從個人財產轉換為夫妻共同財產,但投資活動本身屬于經營類活動,根據《婚姻法》第十七條的規定,經營收益應該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十一條第(一)項規定應該作限縮解釋,且已經由《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五條作了更加明確的細分。
綜上,只要是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對外進行投資取得的股權類資產,即便投資的本金屬于一方個人所有,因投資所取得的收益應該是夫妻共同財產。當然,如果因之而產生的債務也會形成共同債務。
3.一方或雙方婚后以夫妻共同財產投資取得股權類資產
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合意以夫妻共同財產投資所取得的股權類資產,無論是資產本身還是其收益,均系夫妻共同財產,概無疑義。惟夫妻未合意而一方以夫妻共同財產對外投資所取得股權類資產及其收益是否為夫妻共同財產,似乎仍有檢討的必要。我國《婚姻法》尚未建立完整的家事代理理論,根據《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二款、《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十七條的規定,投資這類非日常生活的財產處分行為應該在夫妻間取得合意,未達成合意的構成無權處分,未同意方有權拒絕追認,但第三人善意時未同意方不得與之對抗。因此,在確認夫妻未合意時一方以夫妻共同財產對外投資所取得的股權類資產及其收益時,首先應分析未同意方是否存在可拒絕追認的情節,如果未同意方拒絕追認的,投資行為視為自始無效,不存在因投資形成的股權類資產,未同意方收回原始投資即可。如果因第三人善意而不能拒絕追認的,該投資取得的股權類資產及收益可認為是夫妻共同財產(即便在投資取得收益時,只要第三人不是善意的,賦予未同意方拒絕追認權仍具有意義。因為一來夫妻平等處分財產是帶有人身性質的權利,未同意方平等處分夫妻共同財產權所受的損害不一定可以通過投資收益這類財產類利益得到彌補;二來投資往往使用的是現金,而股權類資產的流動性往往是比較差的,有時候收回投資本金比取得流動性差的增值資產更符合當事人的經濟利益)。
三、夫妻共有股權類資產的分割方法
確定夫妻共有的股權類資產的范圍是分割的前提,在此基礎上,分割本身需要尊重《婚姻法》的基本原則外,尚需注意商事交易安全原則和商主體意思自治原則,確保家事法和商事法之間的價值平衡。在分割有限公司的股權和合伙企業中的份額時,需要考慮有限公司其他股東和其他合伙人對保持商主體資格和內部架構穩定的意愿,《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十六條、第十七條已經注意到了尊重商主體意思自治的重要性,但司法解釋對實務中存在的資產不持有人一方要求取得資產折價時的處理規則仍缺乏清晰的規定,本文對此分析如下:
1.對投資本金屬于一方個人財產,投資收益屬于夫妻共同財產的股權類資產的分割
此類股權類資產即一方婚前投資取得的股權類資產和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的股權類資產。分割此類財產,亦可根據前述對共同財產的認定類別分別討論:
(1)其他投資收益。對于因投資取得的除了孳息和自然增值外的其他投資收益如股利、合伙企業分配的利潤、獨資企業處取得的利潤等,已經實際轉至一方名下的,該投資收益已經轉化為現金、存款、不動產、有價證券等夫妻共同財產,因此對該投資收益不能重復計算分配。對可以取得但尚未分配至一方名下的投資收益,因為其不涉及到權利本體,而是表現為一種純經濟利益,故可以直接在夫妻之間進行分割。
(2)主動增值。前述已論證婚前一方投資取得的股權類資產只要婚后進行了實際管理經營,其增值部分不再屬于自然增值,而應該認定為主動增值,增值部分屬于夫妻共同財產,而婚姻關系存續一方哪怕是以個人財產投資的,其投資所得的股權類資產的全部增值屬于經營所得,為夫妻共同財產。
對于這二類增值,因為資產本身所有權屬于一方所有,因此另一方要求分割時,除非雙方能達成一致意見并按照《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的規定取得了其他股東或者合伙人的同意,否則資產仍應該歸原來投資的一方所有,另一方取得增值部分中自己可分得部分的折價款。司法實務中困擾法官的一個問題是對折價款的金額的確認。因為有限公司和合伙企業的封閉性較強,其股權和合伙份額的價值并無準確的市場公允價值。即便按照企業凈資產計算股權或合伙份額的價值,因為企業并非離婚案件的當事人,其并無在離婚案件中透露自己財務信息的義務,更無接受強制審計的義務。特別是如果一方資產在企業中所占份額不大的情況下,法院貿然要求企業強制公開財務數據或者接受強制審計很可能涉嫌損害商主體正當利益。
法院對此的處理只能通過舉證責任的分配合理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因為持有資產的一方根據《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可以取得公司的財務報告,獨資企業的投資人當然有權取得企業的財務報告(如果有的話),因此應當先由持有資產的一方舉證其資產在財務報告中反映的價值。不持有資產的一方認為財務報告中反映的價值并非資產的實際市場價值的,由不持有資產的一方舉證。當不持有資產的一方舉證不能時,法院應根據最近一期財務報告中反映的價值確定持有資產一方所持股權類資產的價格。就婚前一方投資取得的股權類資產,當其價格高于婚姻關系成立時的價格的,高于的部分即為股權類資產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增值,不持有資產的一方原則上可要求取得一半的折價款;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以個人財產投資取得股權類資產,當其價格高于投資時的本金的,高于的部分即為增值,不持有資產的一方原則上可要求取得一半的折價款。
2.對投資的本金和收益均屬于夫妻共同財產的股權類資產的分割
以夫妻共同財產投資取得的股權類資產,無論是資產本身還是其收益、增值,均系夫妻共同財產,概無疑義。在分割此類資產時,重點不在確定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而在確定分割的方法。《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為司法實踐中分割此類資產提供了一定的依據。但上述三個條文并未周延全部可能產生的分割方案,仍有檢討的必要。
(1)夫妻雙方是否均可以取得股權類資產。《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適用的前提是夫妻一方以取得折價款的形式退出企業,另一方取得資產。實務中,不排除雙方一致同意以平分資產本身的方式進行分割,此類分割在有限公司和合伙企業中即增加了股東和新合伙人入伙。是否允許此類分割,出于尊重商主體意思自治的原則,還是需要根據《公司法》和《合伙企業法》的規定,征得過半數股東或全體合伙人的一致同意。至于個人獨資企業是否可以以該種方式分割,因為此與個人獨資企業的性質根本違背,雙方只能轉變獨資企業性質為合伙企業方可進行。
(2)原資產持有方繼續持有資產,不持有方取得折價款。實務中,不持有資產的一方往往不熟悉企業的經營管理,其并無興趣成為資產的持有者而需經營管理公司,而資產持有方對經營企業也是抱有長久經營的意思,不愿讓出資產。此時,無論是雙方分別持有還是《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規定的方式都不符合雙方的意愿。不持有方通過取得資產的價值折價款方式分割共同財產的難點也就在確定資產的實際價格上。此時需要根據本文上述在確定資產增值時同樣的方法,即通過舉證責任的多次配置和轉移來確定一個用于分割的實際價格。
實習編輯/雷彬
為無訟投稿/tougao@wusongtech.com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