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向無訟閱讀獨家供稿,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最近一段時間,房地產市場又開始有所波動,銀行的降息、'營改增'的熱潮都推動了房屋價格的上漲。房價的上漲勢必帶來交易糾紛的增加,所以,我們律師所的熱線電話近期異常活躍。
以一位女士咨詢的問題為例:'16年2月我買了一套二手房,我已經支付了定金,現在還沒有到銀行面簽階段,房主感到房屋價格上漲了好幾十萬,現在明確向我表示不賣了,愿意雙倍返還我定金。我告訴房主,合同約定若是一方違約,則違約方要承擔總房價20%的違約金,而房主卻說現在法院不能支持這么高的違約金,你隨便去起訴,請問我怎們辦?我是否能起訴要求繼續履行合同?若是主張違約金法院是否能全額支持?'
我想,大部分做民事案件的律師可能都有處理類似案例的經驗,那為什么在合同明確約定違約責任,且違約金額很高的情況下,大部分違約方依然愿意違約呢?根據我的實踐經驗,我總結有如下原因:
一、司法判決是因案而異,針對類似的案件尺度也并不統一
根據民法、合同法的基本原則,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是高于一切的,只要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而實踐中,雖然雙方簽署了買賣合同,也約定了根本違約方一旦違約就要承擔較高的違約責任,但是法院在審判時往往還要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違約責任與實際損失的衡量等多方面因素來綜合判斷,而由于買房人很難舉證證明實際損失的具體數額,更難證明所謂的損失是直接損失,在這種情況下法院就很難支持違約方全額支付違約金。這樣就會讓老百姓誤以為合同約定意義不大,自然就沒有遵守契約的精神。
二、司法調解的原則,在某種程度也誤導了老百姓,從而弱化了契約的精神
司法調解是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民事訴訟把法院調解用法律條文固定下來,并將自愿、合法進行調解確定為一項基本原則。實踐中,法官在進行調解時,往往是兩邊做當事人的工作,指出各自的風險以及可能承擔的責任,最終兩邊當事人都作出讓步,打破原有合同的約定,重新作出約定。老百姓就會認為既然有合同約定,且約定的很清楚,而法官還要'和稀泥',自然會認為守約方的契約精神沒有被尊重。
三、違約成本低,訴訟周期長,無論結果如何對于守約方都是一種折磨
訴訟本身對于買賣雙方都是一種損失,無論結果如何,雙方都耗費了許多時間、精力、財力等等。就這位女士咨詢的案例而言,若是她主張繼續履行合同,就不能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購房,而必須全款支付,因為法院無法判斷購房人的銀行貸款是否能獲得支持,這對于貸款購房的購房人來說可能無法實現繼續履行合同的目的,加重了自己的購房負擔。即便購房人具備全款的購房能力,后面還面臨出賣人是否能順利騰空房屋,在中國執行難是很普遍的事情,假設出賣人拒不騰空房屋,對于購房人來說購房目的也無法實現。若是她主張解除合同要求出賣人承擔高額的違約金,法院又未必全額支持,但購房人基于相同的價格購買同戶型、同地段的房屋往往很難實現,又要陷入看房、選房、簽署購房合同的循環中。所以,只要選擇訴訟,可能都有各種各樣的無奈。
因為訴訟耗費時間和精力,所以我面對每一個客戶,都盡量建議客戶選擇最理性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有的時候訴訟是理性解決問題的方式,有的時候和解是理性解決問題的方式,有的時候承受委屈也是理性解決問題的方式。前兩天一個客戶找到我,說是賣家因為房價上漲明確要求解除合同,要請我做律師進行訴訟。我建議客戶首先和賣家約談,若是通過協商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最理性解決問題的方式。于是,我陪同客戶和賣家協商,總共協商了五個多小時,談判期間多次面臨談判崩潰的局面,但最終雙方還是達成了一致的意見(房屋總價不變,只是提前了過戶時間),我回到家的時候是晚上23點40分。就我內心來說,雙方達成了一致的意見,意味著我無法收取訴訟的律師費,但通過我的努力讓客戶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客戶的這種認可可能遠遠超出了律師費的意義。我想,法律不僅僅是我們謀生的一種手段和工具,更應該是我們為客戶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律師應該在法律信仰的指引下為別人或為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才不至于走失自己,才能有更多的客戶認同你、認可你,才能有更多的朋友支持你,才能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廣闊。
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