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CT室 胡慧娟
歷史背景
公元前2640年,埃及人發現痛風,直到公元400年前,希波克拉底描述。
1683年,Sydenham,做出最早的痛風準確描述。
痛風是因嘌呤代謝紊亂和/或血液內尿酸濃度持續性增高所致的一組疾病癥候群,其臨床特點為高尿酸血癥及由此而引起的關節旁或關節內痛風石沉積、痛風性關節炎反復急性發作和關節畸形,常合并腎臟慢性損害和腎結石形成。
流行病學
痛風在全世界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隨著年齡及血尿酸水平增加而增加
英國:痛風發生率由0.3%(1970)上升到1.0%(1990)
美國:75歲以上男性發病率由2.1%(1990)上升到4.1%(1999)中國東部發病率高于其他地區,發生率達到1.14%
病 因
酒精及飲食過度攝取
肉類、海鮮、果糖、啤酒及烈性酒的攝取
體重增加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
病 理
血液中尿酸水平的升高,尿酸結晶沉積于關節軟骨滑膜、肌腱和周圍的軟組織內
尿酸結晶刺激這些組織,引起炎癥反應。
臨床表現
特征表現:突發燒灼樣疼痛、紅腫、熱感和僵硬
好發年齡:中老年,尤其40-50歲
好發性別:男性,男女比例為20:1
好發部位:第一跖趾關節
15%的患者有家族遺傳傾向
臨床分期
潛伏期:可出現腎絞痛及血尿酸增多。
急性關節炎發作期:出現關節紅腫熱痛,多累及小關節。可有痛風結節、腎絞痛等。血尿酸高。約1/3病例顯示X線變化。
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期:關節非對稱性結節樣腫脹。常出現慢性腎炎,腎絞痛及心血管病
影像表現
CT與X線表現
(1)早期:手、足小關節關節腫脹,無骨破壞。
(2)部位:常首先出現于第1跖趾關節,后逐漸侵及腕、踝、肘等大關節。
(3)關節局部軟組織腫脹:典型表現為卵圓形,界限較分明的密度略高區,常偏于關節一側,可鈣化。
(4)骨破壞典型表現為關節端骨缺損區,其邊緣部翹起且突出頗具特征。
(5)病灶周圍骨密度及結構正常。
(6)軟骨破壞為較晚期的X線征像,呈現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不規則且可并發關節退變,出現骨端硬化及關節邊緣骨贅。
MRI表現:
痛風性關節炎的MRI特征性表現常是T1WI和T2WI均呈低至中等信號的腫塊狀病灶,且具邊緣強化,其對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斷很有價值。
診 斷
ACR的痛風診斷標準為下列三項之一:
1、關節液中找到特異性的MSU結晶
2、有MSU結晶形成的痛風石
3、滿足下列12項中的六條或以上條件:
⑴急性關節炎發作一次以上,
⑵炎癥在1天內進展達高峰,
⑶單關節炎發作,
⑷關節發紅,
⑸第一跖趾關節疼痛或腫脹,
⑻痛風石(已證明或是懷疑),
⑼高尿酸血癥,
⑽X線片顯示非對稱性的關節腫脹,
⑾X線片顯示皮質下的囊性變而無骨侵蝕,
⑿發作時關節液生物學培養為陰性。
痛風的明確診斷是在顯微鏡下看到關節液內的白細胞內存在尿酸鈉結晶。
懷疑痛風,另一種診斷方法是血清尿酸試驗。但此試驗需在癥狀消失后重復進行
雙能量成像的臨床應用
雙源CT:通過兩套X射線球管系統和兩套探測器系統同時采集人體圖像的CT裝置。
雙能量成像,顧名思義即是在2種不同的能量下成像。
雙能量CT痛風結石識別功能是目前影像檢查技術中唯一能顯示出關節中可能存在的尿酸鹽結晶的技術。使用對比劑增強掃描的雙能量成像能夠進一步提高痛風結石診斷的特異性和可靠性。
增強掃描的雙能量成像:
①顯示炎癥的存在區域
②顯示炎性的變化
③明確炎癥是否由痛風引起(尿酸鹽的存在)
④治療結果的隨訪對比觀察
雙能量痛風結石成像的結果示意:經過雙能量后處理軟件處理后,三種物質分別用不同的顏色區分:
藍色所示的是骨性結構
綠色的是尿酸鹽結石
粉色的是對比劑或松質骨
治 療
控制飲食:控制酒精及嘌呤類食物的攝入,VitC
對癥治療:抗炎(非甾體類)
降尿酸治療:秋水仙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