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這個季節(jié)是最好的,花也開了,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于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 :“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一首小女兒家的心緒全都付諸了筆下。
本沒指望能一炮而紅。
可在北宋,從柳永、晏殊、歐陽修走后,很少有人能寫出如此細膩真實的詩詞來。
人們發(fā)現(xiàn),比起前輩的纏綿悱惻,下筆多用典故的手法,這個小女孩的詞似乎有些與眾不同,她用的是淺俗之語,寫出的卻是發(fā)清新之意。通俗中見典雅,具有自然淡雅的藝術風格,達到樸素之美的境界。
許多文化名流忽然發(fā)現(xiàn),原來他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婉約詩詞可以這樣寫。
因此,各大朋友圈紛紛轉載點贊。
因這首詞而誕生的評論家足足有一個連隊那么多。
他們逐詞逐句的分析這首紅遍網絡的小詞,盡管許多解釋連李清照也看不懂,但有一點她很清楚,她紅了。
此詞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jié)稱賞,未有能道之者"(《堯山堂外紀》卷五十四)。
各種評價讓李清照驚喜。
她沒想到出名原來這么容易。
她很懂得打鐵趁熱的道理,恰逢她讀了著名的《讀中興頌碑》詩后,當即寫出了令人拍案叫絕的和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 兩首。
此詩筆勢縱橫地評議興廢,總結了唐代"安史之亂" 前后興敗盛衰的歷史教訓,借嘲諷唐明皇,告誡宋朝統(tǒng)治者"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
一個初涉世事的少女,對國家社稷能表達出如此深刻的關注和憂慮,不能不令世人刮目。
各大雜志紛紛上演專題報道評論。
宋代周的《清波雜志》認為,這兩首和詩"以婦人而廁眾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上廁所的人很多,為何什么都沒留下,唯獨李清照留下了千古名作呢,這個難道不值得深思么?)
即便是隔了千年,后世的陳宏緒的《寒夜錄》評此兩詩:"奇氣橫溢,嘗鼎一臠,已知為駝峰、麟脯矣。"
一首詞,兩首詩的橫空出世,非但沒有引起集體吐槽,還得到了全民的熱捧,這種結果讓李清照很高興。
原來,我也是吃這碗飯的。
這是十歲李清照內心的真實寫照。
此后,她下筆再沒有任何的猶豫,無論是詩還是詞,都被她寫得溫婉、千姿百態(tài)。
一首首的詞,一句句溫婉的詩句讓世人沉醉不已。
當年的蘇軾也許沒想到,自己當年的一句戲言,盡讓大宋多了一個女文學家。
李清照也沒想到,自己大膽的一試,竟試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來。
才華再高,也逃不過生命的規(guī)律。
無論李清照多么的不愿意長大,她終究是長大了。
十八歲的年紀,宛如人間的桃花。
燦爛,嬌艷,充滿了青春的氣息。
這份氣息吸引了一個男人的注意。
這個男人叫趙明誠,從小成長在貴戚之家,但并非不學無術的紈袴子弟。
詩詞,精研金石,收藏文物古籍是他一生所愛。
為人穩(wěn)重,風趣。
家世清白,沒有不良嗜好,這樣的大好青年,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大名鼎鼎的陳師道曾經多次公開贊揚自己的這個外甥。
正夫(趙挺之字正夫)有幼子明誠,頗好文義。每遇蘇、黃文詩,雖半簡數(shù)字必錄藏,以此失好于父。”(《與魯直書》)
這樣的好青年很快在文學圈傳開了。
自然也傳到了李清照的耳朵里。
這一年,趙明誠與李清照從兄李迥外出游玩,在元宵節(jié)相國寺賞花燈時兩人見面了。
沒有多余的話,也沒有過多的解釋,兩人就那么站在人潮里看了一眼。
只是一眼,便是千年。
那一刻李清照唱的是《浣溪沙》
繡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 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那一刻,趙明誠唱的是年度歌曲《傳奇》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
那個活潑的,聰穎高雅,回首嗅青梅的女子,他再也忘不了。
趙明誠回去后,便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的字謎方式,委婉地向父親談及此事。
趙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求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