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誠回去后,便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的字謎方式,委婉地向父親談及此事。
趙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求親。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一代文豪蘇軾在北歸京師的途中病逝于常州。
這位在詩、詞、賦、散文、書法、繪畫、飲食方面取得無人倫比的地位文學大家離去,似乎預示著什么。
李清照不會想到,多年后,她的名字將會與這個偉大的名字被世人提起。
就在這一年,李家答應了婚事。
想到那個明亮的男人,李清照心如小鹿。
她在出嫁前夕所寫的這樣一首《點絳唇》詞:
蹴罷秋千, 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 襪鏟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蕩罷秋千起身,懶得揉搓細嫩的手。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掛著晶瑩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滲透著薄薄的羅衣。
突然進來一位客人,她慌得顧不上穿鞋,只穿著襪子抽身就走,連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下來。她含羞跑開,倚靠門回頭看,又聞了一陣青梅的花香。
一個幸福的,聰穎高雅,首嗅青梅的女子展露無遺。
終于,李清照嫁給了趙明誠。
這一年,趙明誠21歲,李清照18歲。
彼此的愛慕,共同的喜好,穩定的收入,讓人羨慕的身份地位,還有彼此的才華。
這一切給了李清照理想的幸福。
婚后的小浪漫比比皆是,偶爾撒一頓狗糧,足足讓世人感慨半年。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樽沉綠蟻,莫辭醉,此話不予群花比。——《漁家傲》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
對于這樣的生活,李清照是滿足的,是幸福的,是感謝的。
若沒有后來的變故。
我相信這樣的生活李清照寧愿生活一輩子,那怕夫妻之間偶爾小別離,那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有期限的。
但老天爺沒給她這個機會。
她的出生與離開,似乎從一開始就預示著要擔起世人不能擔起的責任。
她的人生似一開始就要給后世的女性樹立一個榜樣。
女人未必不如男人。
男人能做到的事情,女人不但能做,還能做得更好。
她的人生必須坎坷,才能配得上世人的期待。
公元(1103年),趙明誠開始為官,但其仕途并不平坦,加上宋朝延續的特色,黨派的爭斗比起大唐更厲害。
父親趙挺之已經吏部尚書拜右丞,進左丞、中書門下侍郎,在這個職位上,不可能無所作為。
趙挺之開始于蔡京交惡。
這股政治因素開始影響李清照的婚姻。
早前平靜,閑散,舒適,幸福的婚姻生活慢慢被打破。
這股風來得很快。
公元(1106),趙挺之進拜尚書右仆射。既相,與蔡京爭權,屢陳蔡京奸惡。
朝堂上的你死我活是常態,仗著徽宗的寵愛,蔡京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趙挺之飽受打擊之下,第二年在悲憤之中去世。
丈夫趙明誠遭蔡京誣陷,被追奪贈官,家屬受株連。
僅僅一年的功夫,趙家從宰相之家變成了尋常百姓。
她不得不與丈夫一起搬到鄉下居住,這種遠離京城,遠離權貴的生活,竟是他們人生當中難得的舒服日子。
他們徹底放開了心臟。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金石、字畫和古玩,一件一件的看,一件一件的品嘗。
每得一本奇書,便共同勘校,整理題簽,得搭配書畫器物,便仔細把玩,互相給予評價。
同時,夫婦二人在飯后還時常坐在歸來堂中烹茶。兩人指著滿屋的書籍互相拷問對方,猜中的人先飲茶。以此為樂。
這樣的日子,他們過了十三年。
如果說就這樣了卻后面的日子,我相信李清照是答應的。
但歷史上絕對沒有這樣一個空前絕后的李清照。
偉大的人物之所以偉大,在于她能承受旁人無法承受的苦難。
從中施展自己的才華。
李清照無疑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