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用羨慕那些讀書多、讀書快的人。
就像你不用朋友圈里面那些能跑半程甚至是全程馬拉松的朋友。
因為他們都是從一開始短距離練習然后逐漸變得現在這么風騷和強大的。
閱讀也是一樣啊,那些刷書快寫書評快的大神們,他們最開始也都是從一個基礎練習開始的。
這個基礎練習是什么呢?
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一周一本書”的訓練。
一周一本書就是一個簡單的習慣養成計劃,就是為還沒有閱讀習慣的人量身定制的。
當你在嘗試這個習慣養成的時候,盡量不要讓閱讀占用你生活太多的時間。
你再忙,如果每天能擠出一個番茄鐘(25分鐘)就夠了。
因為一本書就算你從頭看到尾,每天25分鐘,7天也能翻完一本書(文章第二部分會用數據記錄舉證)。
你可以嘗試早起閱讀,也可以嘗試睡前閱讀,甚至可以嘗試在路上用APP聽書。
嘗試讓閱讀融入自己的生活,變成生活中的儀式習慣。
就像我們早起要刷牙,睡前會刷手機一樣,讓它成為習慣。
這樣就不會覺得刻意,也就不覺得閱讀是一件特別費勁的事兒了。
每天的閱讀可以嘗試記錄一下自己的閱讀狀態:
番茄鐘里面有中斷嗎?
一個番茄鐘你讀了多少頁?
今天讀了幾個番茄?
這些記錄就像我們玩游戲時候的積分和獎牌獎勵一樣,是一種*即時反饋*,這種反饋會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變化,讓我們更加積極。
以一周讀一本書為目標,盡可能從簡單的,容易讀的書開始嘗試。
先體驗一周,如果可以繼續嘗試,讀得越多,就越容易看到效果。
就像我們剛開始練習1500米短跑,慢慢我們積累跑步的經驗,朝跑完馬拉松去努力。
郝明義的《越讀者》中將閱讀分成了四種“飲食”類型。
閱讀的分類
所以我們一周一本書限定的范圍是以“主食閱讀”為主,類似:
以強化你已經具備的知識為目的的書
方法論/行業經驗的書
自我啟發,激發潛力的書
如果你挑戰的是全新領域的書,或者讀厚重的書本,可能需要你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關注一些通用技能,比如時間管理、閱讀能力,溝通能力這些都是我們日常工作中都要用到的,你也有了一些基礎知識,這樣進入學習區進行閱讀訓練的話,既能訓練閱讀能力,也能訓練你的這些基礎技能。
關注通用技能-進入學習區
這就像你做體能訓練,一上來就讓你跑一個半程馬拉松一樣。所以我們一開始練習的時候,要選擇難度低一些的,對自己容易一些的書籍。
就像一個任務,“什么時候讀完都可以”的話,恐怕永遠也讀不完,因為如果我們沒有意識時間緊迫,就很難發閱讀的潛力。
那限定多久比較合適呢?
基本上,每次閱讀你只要限定在25分鐘就可以了。你可以利用番茄鐘之類的APP,保持每次開始閱讀都專注25分鐘就行。
25分鐘是我們很多人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最大時間極限,我們一開始就以這個極限時間來訓練自己。
所以25分鐘不間斷的番茄鐘時間,一個禮拜7天,一本商業致用類的書籍,3.5個小時讀完綽綽有余了。
比如下圖你看到的是閱讀訓練營-anna的閱讀習慣養成記錄,在完全不適用閱讀方法,一本書從頭翻到尾的節奏,一本書也就5-7個番茄鐘就可以搞定。(每一個小方格代表一個番茄鐘)
閱讀訓練營-anna的閱讀習慣養成記錄
很多小伙伴讀書的習慣是,拿起來就從第一頁開始。
你去游樂園的時候會是從大門買票進去,然后就順著馬路一路逛么?如果那樣,我們一天逛不完啊。
所以我們會查看地圖,然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去玩對不對?
閱讀也需要這樣啊,我們快速的把這本書的地圖和導覽看完,知道一本書的大概結構之后才能知道我們該怎么去讀這本書。
所以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檢視閱讀是我們進行閱讀必須進行的一個步驟:
封面
前言&序言
目錄
后記
快速建立對一本書的認知結構,你基本上就能判斷這本書對你到底適不適合了。
多次的線下活動體驗中,這個過程一般15分鐘綽綽有余了。
檢視閱讀之后,可以再花15分鐘進行快速掃讀。
這個階段的重點就是快速的翻閱書中每一頁,每頁停留的時間幾秒鐘就行。
這種過程有點像快速翻閱一本字典。如果只是毫無目的一通亂翻當然沒有什么作用,但是一旦有了目的就會出現“色彩浴(color bath)效應”。
比如你出門的時候如果想著:“我今天會見到幾個紅色的東西呢?”,那走在大街上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世界上充滿了大量紅色的東西”:紅色的海報,紅色的車子··· ···。并不是這個世界紅色的東西一下子多了起來,而是你產生了意識之后,這些東西自然進入到了你眼里。
再比如你買了一輛豐田的車,你就會發現滿世界都是豐田的車一樣。
利用色彩浴效果,給自己目標暗示。你在進行快速預覽一本書的時候,就能從快速翻閱的每一頁里面發現你感興趣的關鍵詞和句子。
而你要做的就是隨手標記(劃線,畫箭頭,熒光筆標亮),或者對那一頁進行折角就行。
每頁你花費的時間5-10秒就足夠了,所以一本200多頁的書,這個階段最慢十幾分鐘也能搞定。
經過檢視閱讀和掃讀兩個步驟,基本上你一本書的內容和結構已經心里有數了。
哪些你感興趣,哪些你想去花時間讀,你也可以做決定了。
閱讀的本質是一種學習,學習就是關注自己當下想要得到的價值。
什么對自己有價值,你已經通過檢視閱讀和快速預覽搞清楚了。剩下的,就是去針對性的找對應的章節找答案的過程了。
基本上一本書的重點內容只占全部內容的20%,而掌握重點的80%就可以了,也就是說一本200也的書,總共只有32值得你去看。
跳讀的過程同樣是在每天的一個番茄鐘的閱讀時間里面。
既然你跳讀的部分都是你感興趣的,那這些部分對你又有什么用處呢?
這些內容能否改變你的行為和方法嗎?
能讓你應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去嗎?
如何讓書上的內容應用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呢?
這里就要用到RIA的便簽讀書法了:
圖片來自《這樣讀書就夠了》
I能使我們用自己的語句重新組裝片段的內容。
A1寫下我是否曾經遇到過片段中所講的情況,或者我身邊是否出現過
A2特別重要,我們結合片段中的方法,我們需要自己提煉下一步的行動步驟,也就是我接下里會怎么做。
比如看完《圖解番茄工作法》中的每日清單的片段,那我就要寫下我今天開始就給自己列每日清單。
嘗試用書中的方法來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這才是職場閱讀的終極奧義。
一周一本書的每天閱讀,可以嘗試針對你的跳讀的片段,寫一兩個RIA便簽。
什么,寫不出來?那就以為這一個很殘酷的顯示,這個片段對你一點用都沒有呢。
閱讀講究速度其實一點意義都沒有;討論“讀書該不該快”也沒有太多價值。
因為職場閱讀關注的是成本和收益的問題,只求快和數量有什么用呢?
比如一本書你只用了一兩個小時,你用80/20法則讀了20%的部分;
和你用一兩個小時用每分鐘1600的速度將一本書從第一頁看到最后一頁——這兩種看書的方式是不同的概念。
后者實際還是停留在最初級的基礎閱讀,也就是識別書中的字和語句;而我們今天談的方法是篩選重點,高效的去學以致用。
所以一周一本書的訓練,并不是讓你一個禮拜翻一本書,而是“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用少量的時間,獲取更多的知識”。
李笑來老師有一個公眾號的名字叫:“學習學習再學習”,第一個“學習”是動詞,第二個“學習”是名詞。
閱讀也是一樣,要學會閱讀再閱讀,掌握閱讀的方法,讓自己的自我提升變得更快更高效,那就從一周一本書開始練習吧。
謝謝你的閱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本文來自簡書簽約作者彭小六 。LinkedIn領英經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