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愛學習的人
都置頂了“請辯”
全文約為 2400 字 | 建議閱讀時間 15 分鐘
前言:本篇為《你是在社交嗎?你這叫瞎忙活!》的續篇,因為我發現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把“道”給用上,因此,補充一篇“術”,會不會更受歡迎呢?
01 道理需要因時制宜
前幾日,我寫了一篇文章,叫《你是在社交嗎?你這叫瞎忙活!》,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了,這里我就不打超鏈接了,免得有些強迫癥非得打開來,結果頁面跳來跳去,碰上網速慢的,得浪費不少時間。
這些社交理念當然是我自己這么多年的總結,比如社交的內核邏輯,比如消費賬戶和工作賬戶的概念,比如選擇社交的個人定位等,我相信對很多人反思和改善自己在社交中的行為模式是有幫助的。
不過也有讀者說:
蔡叔,你到了今時今日,當然已經不需要靠貼人臉來社交了,你有足夠的資源可以跟人家平等交換,但是年輕人一窮二白,不靠貼臉能怎么辦呢?自己一個人耍清高、耍另類,不“同流合污”,可能結果比同流合污混得還差啊。
這個說法并不十分正確。其實資源的多少是個相對值,對你來說,可能我的資源已經很豐富,但總有另一些人,會比我豐富得多,所以不存在“不需要貼臉”的人,如果要貼臉,是“貼無止境”的。
我非常理解年輕人的這種焦慮,而且我也不贊成把我的文章給絕對化。
我傳遞的是一種態度,一種理念,一種做事的方式,我用邏輯去證明一個道理、一種行為,只是為了告訴大家,那樣做是正確的。
但事實上,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其復雜的社會,一個不完全由理性人組成的社會,一個聰明人和蠢蛋、老實人和奸人有時候也不得不合作的社會,于是,很多事情本來應該這樣最受益,但有時還是有偏離。
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的人,就像武俠小說里的入門弟子,剛學到一招長虹貫日,覺得威力非凡起手就用,結果有一次人家剛好蹲著,自己送上去被人來了個猴子偷桃,這能說劍招本身不好使嗎?
所以任何事情、任何道理都一樣,融會貫通、因時制宜才最重要,你知道什么是對的就可以了,邏輯是不會騙人的,經驗和感覺會。
舉個例子,王健林告訴我,干了前面這杯酒,萬達投一個“小目標”給你,合同我都帶來了,然而我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不,王總,生意歸生意,酒我是不會喝的,你給我正常估5000萬就行了。這樣就不叫堅持原則,叫不懂變通。
雖然王健林并不會做出此等荒唐之事,但很多領導和公司高管可能會,他們并不一定比你聰明,也并不一定比你有能力,有時候,他們只是運氣好一些,起步早一些,年紀大一些。他們腦子一發昏就送大禮給你,干嘛不要呢?或者當你還很需要這個平臺的時候,他們腦子一發昏就要開除你,干嘛不暫時忍氣吞聲呢?
但是你喝了酒不代表就要質疑那些對的邏輯,因為下次你碰到的可能又是完全不同類型的人,你不能只用現實例子去歸納道理,多少例子都不能,這叫不完全歸納。
記住,不管你學了什么道理,都會有不一定適用的時候,在因時制宜之時,多考慮一下成本和收益之間的關系,這樣小概率事件就不至于在短時間內對你造成很大的損失。
02 人情和對等,有時可以都要
不過可能很多人還是難以判斷,到底什么時候該講對等,什么時候該講人情?照常理來看,講人情肯定是低價值一方更愿意做的事情,而講對等則是高價值一方更愿意做的事情。
所以不管你是用人情還是對等的方式去對待對方的時候,如果對方是個明白人,他大概就已經能了解你想干什么,你手上有多少資源,而在你心目中,他又是個什么樣的地位。于是,在你們的社交往來中,你在明他在暗,你就更容易吃虧。
有沒有好方法應對?有一種方式,其實也不是我首創,是我以前從一個朋友處學來的,覺得挺好用,而且發現有一些讀者已經開始在對我使用了,我覺得很好
——就是在社交中多使用“微信紅包”。
雖然我最后都沒有收,但他們真的基本都達到目的了,很好使。
微信紅包為什么這么好用,因為它兼具兩大特點,一個是紅包,一個是里面的實實在在的錢,前者代表人情感謝,后者代表對等利益。
只要是加了微信,每次有人幫我做了什么,我就會給他一個紅包,哪怕是再小的事情,第一是表示感謝,第二是對他勞動的認可。注意,這跟轉賬不一樣,轉賬只有對等社交的功能,而且錢給多了,對方不收,給少了,對方會認為在你心目中,他的勞動就只值這個價。
紅包不一樣,在拆封之前是看不到數量的,若是多了,對方欣喜異常,但收了也就收了,于是,反欠你一個人情;若是少了,由于紅包本來就是表達一種感謝之意,就跟謝謝差不多,多數人也不會計較錢數。
網上有很多關于紅包的段子,大家都對于只收不發的特別痛恨,覺得被占了便宜,但紅包若單單是用來社交的話,明明是只發不收才占便宜不是嗎?
當我們使用紅包的時候,對方就很難分清,你到底是跟他“講心還是講金”,這在社交中幾乎肯定是有利的,你們踐行了就會明白。
特地找了一個普通人聊紅包的視頻給你們看:
視頻已替你們驗證,非演員,就是身邊的人
挺有意思的,可以看看
03 可以選的話,先付出
大部分的有效社交,都是對等社交,這并沒有問題,但在對等社交中,還是存在一個先后的問題。從小到大,父母、老師、同學、領導、同事,哪怕是戀人,他們的所作所為似乎都在告訴我們,要想不吃虧,就要做被動的一方。
道理也很簡單,在雙方底牌并不十分清楚的前提下,主動付出的一方往往是盲目的,他先將自己的籌碼攤了出來,或者先讓你受了益,然后交給你選擇;而被動的一方則更有針對性,可以根據是不是劃算來選擇應對或者不應對,自然就很難吃虧。
這事兒在社交上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很多人認為是,也是這么干的,所以要提醒一下,其實你們吃了大虧。
在社交上,先付出的人看起來似乎也是風險很大的。萬一收不到回報怎么辦?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想法。
不過他們可能忽略了一個變量,那就是數量。從單個社交來看,主動的一方也許并不占便宜,但從總量來看,單個乘以數量才有意義,于是,在數量巨大的情況下,在單個上的盈虧只要不是太離譜,就不會有什么統計意義。
經測試,只要你挑選的社交對象跟你自身擁有的資源基本匹配,多數時候都是能獲得等價回報。理由也很簡單,多次博弈的收益穩定性肯定高于單次博弈,于是,在明顯跟你博弈不會太吃虧的情況下,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回報你,從而跟你建立起長期互利的關系。
但堅持不主動付出的人,也許他在單次博弈中從不吃虧,但由于跟他博弈的人數量并沒有那么多,因此收益的總量也就并不大。
所以看到這里,你就應該知道了,我們在對等社交中不僅要主動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讓更多的人大大受益,先于你受益,相信我,很多時候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好運降臨。
其實再想想,這是天賜的“好運”嗎?這分明就是踐行方法論的人為啊。
(完)
蔡壘磊
天使投資人|思維工坊創始人
高智商協會勝寒會員 |LinkedIn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