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酒圈里常會有幾大名酒的說法,四大名酒、老八大、新八大、十三大、十七大等各種說法。這些說法的由來都與中國的評酒會有關系。從建國后,中國一共舉辦了五屆評酒會。
八大名酒之說源于第二屆全國評酒會。1963年,在北京舉行第二屆全國評酒會,由輕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經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同推薦,包括白酒、黃酒、葡萄酒、啤酒和果露酒等五大類,共計推薦參評酒樣196種。評酒按類劃分白酒、黃酒、果酒、啤酒四個組進行。露酒中以白酒為基質的由白酒組品評,以酒精為基質的由果酒組品評。白酒中由于當時對酒的香型尚未明確,所以沒有按酒的不同香型、釀酒用的不同原料和糖化發酵劑分別編組,而基本上是采取大排隊的辦法混合編組,由評酒委員獨立思考,按色、香、味以百分制進行打分,寫出評語,并用密碼編號,分組淘汰,優者進入復賽和決賽,最終按得分多的擇優推薦。
第一屆:1952年在北京舉行,共評出四大名酒:茅臺酒、汾酒、瀘州大曲酒、西鳳酒。
第二屆:1963年在北京舉行,共評出八大名酒:除了茅臺酒、汾酒、瀘州老窖特曲、西鳳酒,五糧液、古井貢酒、全興大曲酒、董酒此時進入了名酒的陣地,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老八大”。
第三屆:1979年在大連舉行,共評出八種名酒:茅臺酒、汾酒、五糧液、劍南春、古井貢酒、洋河大曲、董酒 、瀘州老窖特曲。西鳳和全興大曲因為香型報送問題,失誤落選,而洋河大曲和劍南春一躍而上,邁入名酒行列。
第四屆:1984年在太原舉行,共評出十三種名酒: 茅臺酒、汾酒、五糧液、洋河大曲、劍南春、古井貢酒、董酒、西鳳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曲酒、雙溝大曲、特制黃鶴樓酒、郎酒。此前的八大名酒無懸念蟬聯名酒,西鳳和全興重新進入名酒陣營;與它們一同進入的,還有雙溝大曲、黃鶴樓酒和郎酒。它們一起并稱為“十三大名酒”。
第五屆:1989年在合肥舉行,共評出十七種名酒:茅臺酒、汾酒、五糧液、洋河大曲、劍南春、古井貢酒、董酒、西鳳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曲酒、雙溝大曲、特制黃鶴樓酒、郎酒、武陵酒、寶豐酒、宋河糧液、沱牌曲酒。此前的十三大名酒照樣是無壓力進入名酒行列,這次則增加了武陵酒、寶豐酒、宋河糧液、沱牌曲酒。這些酒則被稱為“十七大名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