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損傷是膝關節常見的損傷之一,可導致膝關節不穩及并發關節內其他結構( 如軟骨、半月板等) 的損傷。有統計表明,70%的ACL損傷發生在體育運動中,一些扭轉、斜切、急停等動作較多的運動,ACL損傷明顯高于一般人群。
解剖及機制
ACL是膝關節腔內一種纖維結構,其外有滑膜包繞,起于股骨外側髁內面的后側,向下、內斜行,終止于外側半月板前角及脛骨髁間嵴前方凹陷處,分為前內側束及后外側束,且與 Blumensaat線 ( 股骨髁間窩皮質線) 平行。主要作用是限制脛骨前移,并輔助側副韌帶及關節囊,防止脛骨內旋。正常 ACL內氫原子固定于多肽構成的網架上,不參與MR成像,因此,ACL在 V9 各序列上均表現為寬約1cm左右的帶狀低信號。當損傷發生時,最直觀的表現就是ACL信號及走行的改變,由于肽網架結構的破壞及液體集聚,韌帶腫脹并表現為彌漫的高信號;韌帶走行發生異常,發生斷裂、扭曲甚至消失。由于ACL損傷,膝關節穩定性遭到破壞,會發生脛骨前移,導致半月板及PCL等結構的形態及位置出現異常,這些異常可作為診斷ACL損傷的間接征象。MRI征象(直接征象2個,間接征象3個),其診斷標準如下:
- ACL中斷:ACL走行區未見韌帶信號或信號中斷,斷端攣縮;
- ACL信號或( 和) 走行異常:ACL增粗或者變細,可見彌漫性高信號; 走行異常,與 Blumensaat線( 股骨髁間窩皮質線) 不平行;
- 后交叉韌帶(PCL) 指數<3:取PCL兩個附著點做直線,其長度為L,從后交叉韌帶彎曲最高處到L的垂直距離為高度(H) ,則L/H即為PCL指數,本研究取 PCL<3為異常;
- 脛骨前移:股骨外側髁中部的矢狀面,脛骨后緣垂直線位于股骨髁后緣垂直線前方5mm以上;
- 半月板后角裸露征:矢狀位上,外側半月板后角后緣垂直線位于脛骨后緣皮質垂直線之后方。
ACL信號不連續,走行區呈彌漫高信號,箭頭所示為攣縮的斷端。ACL部分撕裂,所示信號混雜,僅見部分韌帶纖維低信號。脛骨前移,脛骨后緣垂直線位于股骨髁后緣垂直線前方約10mm,強烈提示ACL損傷,亦可見外側半月板后角裸露征。外側半月板后角裸露征,外側半月板后角后緣垂直線位于脛骨后緣皮質垂直線之后方。在實際工作中,信號中斷是ACL損傷的可靠征象,其敏感性低的原因并不是征象可靠性差,而是在ACL損傷患者中,本征象的實際發生率并不高。在日常工作中,ACL完全斷裂并不是很常見,更加常見的是部分撕裂,甚至僅僅是水腫。
單一的ACL信號分析,有時會出現誤診,原因如下:
- 由于部分容積效應的影響,ACL中下段會顯示不同程度的高信號,若損傷發生在中下段,則很難判定
- ACL分束存在,會有一些含水結締組織的包裹,呈現高信號;
- 斜矢狀位的掃描方向通常為外旋 15°,當掃描線與ACL不平行時,會出現疑似撕裂的征象;
因此,當直接征象不足以明確診斷時,就需要間接征象做輔助診斷。
綜上所述,ACL本身形態及信號的改變,即直接征象,是診斷ACL損傷的主要依據;而間接征象中,脛骨前移是大部分間接征象出現的基礎,是與ACL損傷相關性最大的因素,是重要的輔助診斷依據。
↓ 以上內容主要整理自下文,在此感謝作者和期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