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以及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扶持,各地對實體經濟的熱情空前高漲。
廣州、深圳、天津等多個城市紛紛強調,堅持制造業立市。
雖然發展工業沒有金融、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利潤高、來錢快,但沒有堅實的工業作為基礎,服務業再發達也失去有力支撐。
大家普遍認為,工業是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所以,很多人認為科技、制造業才是彎道超車的路徑。
哪些城市工業實力最強,下面就來盤一盤。
01
工業十強是這些城市
根據各地發布的2021年統計公報,初略整理出工業實力TOP21城市:
注:上圖帶#城市工業增加值為測算值,存在輕微誤差,僅供參考
2021年,工業十強城市依次為:上海、深圳、蘇州、重慶、廣州、佛山、寧波、東莞、無錫、泉州。
上海、深圳、蘇州穩居工業第一梯隊,2021年上海和深圳的工業增加值攜手邁入萬億大關,分別達到10738.8億、10356.03億,蘇州沒有公布具體數據,不過應該離萬億很接近。
重慶、廣州、佛山、寧波、東莞、無錫可列為第二梯隊,工業增加值均超6000億元。
此外,十大工業城市全部位于南方。從區域看,長三角有上海、蘇州、寧波、無錫4個城市,珠三角有深圳、廣州、佛山、東莞4個,珠三角與長三角分庭抗禮,再加西部的重慶和福建的泉州。
從工業來看,廣州仍然引領省會城市,這說明廣州不僅能搞商貿和當交通樞紐,搞工業一樣很能打。
近幾年廣州企業出現在造車新勢力、AI四小龍等新興行列,近三年汽車產量均居全國第一,廣州還能造船、造芯片,廣州70%的地鐵車輛由廣州企業生產。
值得一說的是,很多地級市工業實力打敗了強省會,例如蘇州、佛山、東莞、無錫、泉州,打敗了南京、杭州、成都、武漢、長沙、鄭州、西安等省會城市。
當然,地級市的弱點也比較多,比如服務業發展較弱,像省會城市這樣教育、交通條件更好的地方,更容易聚集人氣、匯聚人才來發展服務業。
此外,很多地級市經濟很強,但地鐵發展緩慢,像泉州這樣的萬億GDP城市目前也還沒有通地鐵,萬億城市東莞也只有一條地鐵線路。
省會城市的技能更持久,在吸引人才、虹吸資金、引進大項目方面更具優勢。
再看工業排名TOP21城市,北方有北京、天津、唐山、青島、鄭州等5個城市入榜。
再簡單說一下上面表格里的三個數據(工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建筑業增加值)它們之間的關系。
什么是工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工業品的社會價值 - 生產成本,整體上反映一個地區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由于很多城市沒有發布工業增加值這個數據,所以可以用第二產業增加值減去建筑業增加值測算出來。(第二產業包括工業和建筑業,因此第二產業增加值等于工業增加值與建筑業增加值之和)
一般來說,衡量城市工業發展水平有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營收、工業利潤總額這四大指標,而其中工業增加值、工業利潤是最直觀的指標。
由于很多城市并未發布工業利潤總額,所以本文選用工業增加值這個指標。
02
2019-2021年,哪些城市在上升?
數據僅供參考
如果對比2019年和2021年數據,發現佛山、寧波、北京、南京、成都、唐山、青島工業排名均上升。
從數據看,天津在工業方面增長還是不錯的,超過了網紅城市杭州,北方第二城正在強勢回歸。
從2019~2021年,杭州工業增加值增長了517億,而天津增長824億。
一個城市,工業發展越快,大家通常認為這個城市經濟更扎實,發展后勁也更足。
03
工業三強城市,最擅長造什么?
上海、深圳、蘇州三大工業城市最擅長造什么?來看看3個城市發布的2021年統計公報數據。
先看上海,以下為上海的主要新興產業:
以下為上海生產的主要工業品:
由此可見,上海的制造業還是比較高端的,主要包括集成電路、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增長最好的是金屬集裝箱、新能源汽車,產量下滑最多的是手機。
再看深圳:
可以看到,深圳的主要工業品就是消費電子,例如智能手機、智能手環、液晶顯示屏、電子元件、電工儀器表等,此外還有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服務機器人等。
與上海一樣,深圳增長最快的也是新能源汽車,產量下滑最多的是智能手環、彩色電視機。
最后看看蘇州的工業品:
蘇州的主要工業品包括光纖、電子計算機、電子元件、集成電路、智能手機,其中產量下滑最多的是智能手機、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