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講話是履行領導職能、實施領導活動的主要途徑,尤為強調講話的高度。不少文字工作者有過這樣的經歷,領導對講稿做出肯定之后,又叮囑說:“再拔拔高兒。”意思是要提升講稿的高度,使之站得高、看得遠,善于從大局和全局上觀察思考問題,抓住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把握本質、探索規律、提出對策,為工作實踐提供科學有力的指導。怎樣有效提升講話稿的高度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在工作和學習中認識到,從以下五個方面做起,有助于提升講話稿的高度。
一、三尺青鋒懷天下——立足大局提升高度
大局就是全局、大勢。它帶有根本性,代表著發展的趨勢,涉及到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往往表現為某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任務或重大事件。大局還帶有層次性,國家有國家的大局,地區有地區的大局,部門有部門的大局。領導干部所從事的工作,都是黨和國家整個事業的組成部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廬山中”。領導者惟有從大局的高度來審視工作,才能找準歷史方位,認清形勢發展,明確努力方向,抓住工作要害。惟有從大局的高度推動工作,才能彰顯工作價值,激發群眾熱情,贏得各方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因此,一篇講話稿有沒有高度,也要看是否是立足于大局。
立足大局起草講話稿,首先要增強大局意識。要正確認識領導干部在促進大局、保障大局中擔負的職責使命,正確認識領導講話服務大局、推動工作的目的意義。起草講稿時,心里裝著大局,腦里想著大局,養成自覺從大局的高度立意、著墨起草講話稿的習慣。其次,要深入了解大局。狀元實業家張謇說:“辦一縣的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的事,要有一國的眼光;辦一國的事,要有世界的眼光。”這句話對于起草講話稿有著啟示意義。講稿起草者應是了解大局的“有心人”,做足、做好了解大局這門“功課”。在讀報、上網、看電視、與群眾交流等日常生活中,注重了解當前黨和國家、本地區、本單位的中心工作,留心時局發展,了解社情民意。要認真研讀上級的有關文件和領導講話稿,對上級精神、尤其是最新精神了然于胸。第三,要找準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本單位或本領域工作與工作大局之間的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是聽眾所關注、所期待的內容,也是立足大局起草講話稿的關鍵所在。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往往與上級的最新指示精神密切相關,與本單位或本領域的中心工作密切相關,與本單位或本領域工作薄弱環節相關,需要下功夫研究,努力找準確、說充分、講到位。
二、不在其位謀其政——角色模擬提升高度
“角色模擬”,就是在起草講話稿時模擬領導的角色,“關起門來當領導”。領導講話稿,是用于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釋疑解惑、提高認識、推進工作,實現領導者工作目標的一種特殊公文。領導者總是站得高、看得遠、超前思考。講稿起草者一定要開闊眼界、開闊思路、開闊胸襟,自覺提高位勢,融入“領導”角色,遵循領導職責,不在其位謀好其政,“當”好優秀的領導。
一是要提出目標。領導者的一項主要職責是明確本單位或本領域工作的努力方向和目標。起草講話稿時,應從大處著眼,就全局工作或某項重點工作提出目標,為基層單位和干部群眾指明努力的方向。二是要提出問題(任務)。提出問題,明確任務,是領導者確保工作朝著既定方向前進的主要手段之一。毛澤東同志認為,領導者要“見事早”,預見形勢發展,掌握工作主動權。他講話的大標題和小標題幾乎全部是各種問題。比如,上世紀40年代初,他敏銳地察覺到黨內在學風、黨風、文風上存在問題,于是發表《整頓黨的作風》重要講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反對主觀主義”、“反對宗派主義”、“反對黨八股”等三個項任務,使作風問題引起全黨高度重視,得到明顯改善。這給我們的啟示是,領導講話必須帶有鮮明的針對性,起草講話稿,應著眼于實現工作目標,提出需要關注和解決的關鍵性問題(任務),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三是要給出對策。“出主意”是領導者的一項主要責任。起草講話稿不僅要提出問題,還要分析問題,給出解決問題的對策、途徑和方法。四是要鼓足干勁。解決工作問題,實現工作目標,就要走群眾路線,要有效激發基層和干部群眾的戰斗力。領導講話稿要有鼓動性,有號召力和感召力,把聽眾“轟”起來,使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很想馬上投入行動、朝著目標前進。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決不能把講稿寫成了起草者闡明自己見解與主張的文章,講稿中提出目標、問題、對策,也都不能是“拍拍腦袋”就提出的。講稿起草者必須準確把握領導講話的重點和意圖,深入了解領導的思維方式、工作理念,注意捕捉領導日常談話中“一閃念”的思想火花,完善并發展領導的工作思路;需要吃透上級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指示精神;需要了解領導班子成員和干部群眾的意見建議;需要對本單位、本領域工作全局有著深刻的把握,占有充分的資料并進行科學的分析。因此,起草講稿之前,很有必要就講話內容與領導進行溝通,聆聽領導教誨,努力做到想領導之所想、言領導之欲言。
三、天光云影共徘徊——運用理論提升高度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把“理論素養”作為選拔任用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可見,運用理論指導工作,是領導者增強工作自覺性、履行職責任務、探索工作規律的必然要求。
毋庸置疑,起草有高度的講話稿,需要恰當地運用理論。所謂“恰當”,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適度運用理論。領導講話,若是通篇談論具體業務工作,等于就事論事,難免陷入“事務主義”,沒有高度可言,聽眾會認為講話層次與領導身份不相稱,領導的職責沒有盡到位。反之,領導講話談理論談得過多呢,就會顯得有些空洞,干部群眾評價說:“這個領導講話有點兒虛。”一般來講,級別較高領導的講話要比級別較低領導的講話理論色彩強,黨委領導的講話要比行政領導的講話理論色彩要強。二是聯系實際。理論是武器,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掌握理論的目的不在于“裝點門面”,全在于運用。毛澤東同志講:“如果你能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說明一個兩個實際問題,那就要受到稱贊,就算有了幾分成績。被你說明的東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績就越大。”因此在起草講話稿時,要在理論聯系實際上下功夫,努力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尤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來認識、闡述和指導解決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講話稿應努力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高度融合,努力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之既像講理論又像講實踐,既像講實踐又像講理論。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虛”與“實”有機結合,講話稿的高度將油然而生。
四、銅爐華燭燭生輝——增強思想性提升高度
思想性是領導講話高度的重要體現。思想性強的講話稿,顯得深刻、厚重,處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引人深思,給人啟迪,讓人玩味不已。這樣的講話必然影響大、傳播廣、生命力久。講話稿的思想性首先體現在對事物的獨到認識上。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總結六國和秦朝興衰的原因,從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因出發,得出了“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觀點,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在符合上級精神的前提下,講話稿應避免“人云亦云”、“千孔一面”,力求從不同的角度或側面,講出對事物的新認識、新理解,使老生常談的問題富有新意,讓老藤結出新果,給人以深刻啟示。其次,講話稿的思想性體現在對問題的透徹分析上。抓住廣大干部群眾欲言未言、欲言難言的問題,進行有深度的分析說理,道出“人人心中所有”而“個個筆下所無”見解,透過現象揭示本質,在解惑釋疑之中,引起大家的共鳴。第三,講話稿的思想性體現在對問題的精準概括上。要說到“點子”上,三言兩語就撓到“癢處”,把問題的現象和實質概括得準確到位,力透紙背,足以“止癢”。比如,《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闡述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時,這樣概括:“全黨必須牢記,黨的先進性和黨的執政地位都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過去先進不等于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于永遠先進;過去擁有不等于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于永遠擁有。”概括得何等準確、何等深刻、何等有力!
增強講稿的思想性,需要學哲學、用哲學。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理論,它揭示的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最一般的規律,掌握了一般規律,有助于認識特殊規律。通過學哲學用哲學,可以培養獨立思考、理性思考的良好習慣,提高戰略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從而在起草講稿時,更好地運用發展的、普遍聯系的、一分為二的方法觀察和處理問題,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撰寫出富有思想性的講話稿。
五、撿盡寒枝不肯棲——錘煉語言提升高度
文以載道,講話稿的語言同樣是為講話主題思想服務的。與下發文件不同,領導講話直接面向聽眾,講話有沒有高度,講得透不透徹,能不能讓聽眾聽明白?語言運用得怎么樣,是一個關鍵。起草講話稿,不得不高度重視對語言的錘煉。一般來說,講話稿的語言具有準確、通俗、鮮明、生動等特點。
準確,是講話語言最起碼的要求。要概念明確,判斷恰當,邏輯嚴密,層次分明。同時,注意對語言反復推敲,力求最準確地刻畫事物。古人“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苦吟精神,值得學習。通俗,就是要通俗易懂。對于一篇文章,語言可以朦朧一點兒、晦澀一點兒,以供讀者反復琢磨體會。而講話的聲音卻是轉瞬即逝,聽眾來不及去琢磨每一句話的含義。因此,講話稿的語言,提倡“大眾化”、反對“小眾化”,要直白、簡潔、易懂、易記,少用書面語言,多用口頭語言,少用長句子,多用短句子。鮮明,就是表明贊成什么反對什么。模棱兩可的語言,讓人揣摩不透,甚至會引起歧義,聽眾一臉茫然,無所適從。講話的語言只有非常鮮明,聽眾才能準確領會講話實質,堅定貫徹執行的決心,進而使講話精神真正落實到位。生動,就是要能感染人。聽到生動的講話,是一種享受,聽眾都精神抖擻、瞪大雙眼、興致勃勃,希望領導多講一會兒。聽到枯燥的講話,是一種“災難”,聽眾懨懨欲睡,哈欠不斷,盼望早點結束,講話的高度肯定“高”不起來。毛澤東同志把“乏味”的語言比喻成“癟三”,列為黨八股的“罪狀”加以“討伐”。使語言生動起來,就要向人民群眾的語言、外國的語言、古人的語言以及網絡的語言學習,學習其中豐富的、新鮮的、生動活潑的、表現實際生活的東西,就要“陳言務去”,講新話、求新意。此外,為增強講話稿的感染力和氣勢,還應注重對比喻、對偶、排筆等修辭手法的合理運用,使語言更加適合領導者本人的講話風格,便于領導者充分展示自己的講話藝術。
總之,撰寫有高度的講話稿,并非易事,也非遙不可及。韓愈曰:“沈潛乎訓義,反復乎句讀,礱磨乎事業,而發憤乎文章。”文稿工作是一件亦苦亦樂、很有意義的工作,只要有志于這項工作,樹立精品意識,耐得住寂寞,不斷加強學習實踐,相信一定能達到自己理想的水平。
保持風格
2010年2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