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種師團是日軍的一種師團編制,指二戰前日軍的17個常備師團,采用四四制編制,約15,000至20,000人,人數多、裝備好、訓練有素、戰斗力強。
這17個甲種師團是:
近衛師團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近衛師團在印度尼西亞的Sumatra島掃蕩,并擔任當地的警備。
第1師團(東京師團)侵華戰爭爆發后,日本第1師團隸屬日本關東軍,擔任北部滿洲的防御
第2師團(仙臺師團)侵華戰爭爆發后,日本第二師團隸屬日本關東軍,駐扎于中國東北地區,參加過在蒙古諾門坎對蘇聯的戰斗
第3師團 日軍第三師團一直在中國戰場作戰,最后參加了“大陸交通線打通”作戰.中國方面稱之為豫湘桂戰役。
第4師團(大阪師團)侵華戰爭爆發后,日本第四師團隸屬日本關東軍
第5師團(廣島師團)侵華戰爭爆發后,主要在中國作戰參加了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昆侖關戰役等
第6師團(熊本師團)日本第六師團是攻克中國首都南京的主力師團,南京大屠殺的主要日軍部隊。
第7師團(旭川師團)參加過41年5月在蒙古的諾門坎戰役,遭到蘇軍的毀滅性打擊后,損失慘重被調派回國修整。在太平洋戰爭開始的初期,日軍第七師團還在日本本土的北海道擔任當地的防衛工作。
第8師團(弘前師團)1937年正式被命令派駐在滿洲,隸屬關東軍。
第9師團(金澤師團)1940年正式被命令派駐在滿洲,隸屬關東軍。
第10師團(姬路師團)1940年第十師團駐扎滿州,隸屬關東軍
第11師團(善通寺師團)侵華戰爭爆發時參加了淞滬戰役,1938年被調往滿洲駐扎,隸屬關東軍。
第12師團(久留米師團)1936年4月,日軍第十二師團奉命到中國滿州駐屯,隸屬關東軍。
第14師團(仙臺師團)第13師團是侵華戰爭爆發后被重建的部隊。以仙臺的第2師團為母體,重建之后
不久就被調往813事變的上海前線。1940年8月,日軍第十四師團被任命在中國滿州永久駐屯,隸屬關東軍。
第16師團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第十六師團被編入進攻菲律賓的本間雅晴中將的日軍第14軍,在菲律賓駐屯
第19師團 太平洋戰爭中,第十九師團在朝鮮半島北部擔任防衛任務。
第20師團 1942年年底,日軍第二十師團被派往太平洋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前線。
師團番號小于20一般為甲種師團,番號是在常備師團的番號上加100者(如106師團)一般為戰斗力較強的乙種師團,均為日軍的精銳師團。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軍共有51個師團,39個混成旅團。其中深陷中國戰場的有35個師團加38個獨立混成旅團;派往太平洋戰略方向的有11個師團和1個混成旅團(占地面部隊總數的20%)。
戰斗力
第3、第13師團是甲種師團中的王牌,戰斗力最強。
第6、第9、第14、第20師團的戰斗力緊隨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