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就聽說過耳朵根硬的人有主意,摸摸自己的耳朵,不軟,心里還挺自得,認為自己的確是蠻有主見的。后來看一份資料才知道,耳朵軟才是健康的,并介紹一種耳朵健身操。具體作法是:雙手五指并攏,緊貼雙耳向后搓,雙手返回時,將耳廓帶回來,如此反復搓到耳朵發熱。由此想到環耳的三焦經,一定與耳朵的軟硬有關,認真做了一段時間耳朵健身操,感覺耳朵似乎果然軟了些,不管是否有精神作用在里面,環耳的三焦經也確實十分了得。
三焦的功能活動關系著人體的營養代謝、水液代謝并調節著整個生命活動,而耳朵周邊環繞的幾個三焦經穴位與膽經、小腸經都有相通。平時我們只注意按壓手臂上的三焦經,很容易忽略耳邊部位的三焦經,這里經絡走向曲折,很容易不通暢,特別是耳垂后邊的翳風穴,是三焦經和膽經的會穴,按壓這個穴位,十個人中大約會有七、八個人有痛感,我們平時頭疼、牙疼、耳朵疼常常與三焦經耳邊穴位有關。
最近還有新的發現,一則報道稱“指壓翳風穴消除慵懶感”,有心情壓抑的朋友不妨試試。具體方法:翳風穴位于耳朵正下方耳垂遮住之處,同時用雙手拇指在鼻或口吐氣同時按壓,每次壓36次,每日重復3次。按壓時會微微作痛,能有效緩解焦躁,開朗精神。
環耳三焦經要穴:
翳風穴(三焦經與膀胱經交會穴)
取穴:耳垂后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口眼歪斜,牙關緊閉,頰腫,瘰疬。
顱息穴
取穴:當角孫與翳風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上、中1/3的交點處。
主治:頭痛、耳鳴、耳痛、小兒驚癇,嘔吐涎沫。
角孫穴(三焦經與膽經、膀胱經交會穴)
取穴:在耳尖直上入發際處。
耳部腫痛,目赤腫痛,目翳,齒痛,唇燥,項強,頭痛。
耳門穴
取穴:在耳屏上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狀突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主治:耳聾,耳鳴,牙痛,頸頷痛,唇吻強。
耳和髎穴(三焦經與膽經、小腸經交會穴)
取穴:在鬢發后緣,平耳廓根的前方。
主治:頭重痛,耳鳴,牙關拘急,頷腫,鼻準腫痛,口渴
絲竹空穴
取穴:在面部,當眉梢凹陷處。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眼瞼跳動,齒痛,癲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