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實施策略研究 課題方案
山東省威海市實驗小學
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學校以“傳統文化養德、習慣養成育人”為辦學宗旨,以“啟智養正”為核心理念,通過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啟智”,培養師生良好習慣品質“養正”,將“好習慣,好品質,好未來”作為學校的育人目標和價值追求,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2016年我校被評為山東省首批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實驗校,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傳統文化的引領下,進行教育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為我們的德育課程一體化提供豐富的營養原料,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成人成才?結合我校“啟智養正”的辦學理念,我們進行了校本化定位,把它具化為:養正——古為今用教做人,啟智——洋為中用教做事。做人是基礎,先教做人,再教做事,才能培養出完整優質的人才。基于此,我校確定了“依托傳統文化的德育資源開發及實施策略研究”的研究主題。
我們計劃從課程建設、特色活動、家校溝通、文化創建四個方面入手,在傳統文化的體驗與實踐中,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助力習慣養成,引領學生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一、六藝課程,打造傳統文化育人底色
課程是傳統文化明理的教育,我們結合孔子的“禮樂射御書數”傳統六藝思想,將中華傳統文化與學科有效融合,打造“新六藝課程”。
基于《弟子規》養正課的禮藝課程——《弟子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語言至簡,內涵深刻。有一個學者曾打過比喻:用一個天平,一邊放上四書五經,另一邊放上《弟子規》,兩邊是平衡的。因為傳統經典中的“仁義禮智信”在《弟子規》中都有體現,而這些內容是植根于民族心靈的“常識”,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光澤。學校成立了7個傳統文化實驗班,以骨干引領的形式,帶動其他班級,共同對學生進行“養正”訓練。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完善《弟子規讀本》《弟子規成長手冊》等系列學材,通過“誦讀—感悟—踐行”三個階段,分年級、分層次、分階段,縱向深入指導學生明理修身,雅言雅行。
基于音美學科的樂藝課程——以音樂為元素的所有稱為美的教育。我們將德音雅樂引入音樂課堂,用至真純善的音樂,配以深情的手語表演,凈化學生的心靈;美術課上,繪制京劇臉譜、學習剪紙,體驗中華傳統技藝;2017年,學校又引進了“皮影戲”,將以此為切入點開展樂藝課程建設,通過研究、制作、表演,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皮影戲的獨特魅力。
基于體育學科的射藝課程——現代的射藝,可理解為強身健體的技能鍛煉。蹴鞠被確認為足球的最早起源,隨著“足球進校園”活動的開展,我校一直把足球作為體育課的必修內容,雙周一節足球訓練課,將足球運動納入大課間,開設足球社團,分層提升學生足球技藝。此外,學校還將開設中華武術,太極、少年拳、推手等中華傳統武術項目,從博大悠久的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思想道德養料,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基于綜合實踐的御藝課程——學校南依環翠樓公園,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我們將充分利用已有條件,開發環翠樓實踐基地,拓寬學生實踐渠道,開展“探秘小池塘,了解生態文化”“登環翠樓,追尋歷史文化”“游環翠樓,調查園藝景觀”等實踐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優的學習平臺,培養學生做一個樂于思考、善于表達且技能全面的人。
基于書法和經典的書藝課程——通過書法、國畫、閱讀、寫作、國學吟誦、詩詞朗誦等多種技藝,讓學生寄情書畫,暢游古文經典,體驗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做一個勤于書寫、善于表達且富有底蘊的人。這學期,學校自編了《中華經典素讀》,加大詩詞背誦積累量,充分利用每日晨誦、語文經典驛站及地方課程時間,引領學生感受先賢教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弘揚“依字行腔、依義行調”的傳統讀書法,學校還將繼續外派老師進修吟誦課程,感受徐健順、陳琴、朱暢思、劉奶景等全國名家的吟誦課堂,成立吟誦社團,引領學生沐浴經典,提升人文底蘊。
基于數學學科的數藝課程——“數藝”是古代人演算、推理、歸納的一種能力和智慧,現如今延伸為學生智力開發的各種學識和技能。我們創設了自主提問、糾錯反思、解題策略等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借助導學案和思維導圖,創建“工具撬動智慧創造”的學科內課程建構,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習六藝、做君子。新六藝課程讓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朝向學生的核心素養,旨在培養文雅、儒雅、高雅的少年君子。
二、特色活動,彰顯傳統文化育人智慧
國學雅韻立品,學校將以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走進民族文化圣殿,立儒雅大氣之品,立感恩孝敬之品,立誠信責任之品,重拾傳統文化信仰,回歸智慧生活。
1.讓傳統習俗浸潤心靈
文化的認同,不僅在有意識的學習中,更在無意識的潛移默化中。讓我們的孩子記得自己的傳統節日,記得我們的傳統習俗,這代表著民族的認同與文明的傳承。傳統節日具有濃厚的文化內涵,我們將開設“傳統節日”體驗課程,從節日來歷、民風民俗、文化典故中挖掘德育元素,開展“中秋賞月”“重陽敬老”“迎春納福”等特色文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傳統習俗的魅力,重拾我們自己的節日。
2.借游學體驗涵養品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校開設“游學體驗課”,倡導學生利用節假日走進歷史古都、名勝古跡、文化名城及各類博物館,探尋文明,研究歷史,用經歷和思考豐富學生的閱歷,涵養學生的品性。我們將依托環翠樓公園的威高文化民俗村,參與民俗村舉辦的春秋祭孔祈福大典、孔子六藝文化節、尊師禮、成人禮等系列國學文化活動,在文化游學中感悟傳統儀式的莊重與肅穆,接收傳統文化的洗禮和教育。
3.與信息技術美麗邂逅
近年來,教育信息化迅速發展,我們牢牢把握傳承與創新兩大課題,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讓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美麗的“邂逅”。搭建優質課平臺及智慧云平臺,將弟子規小故事、中華成語故事等視頻、音頻文件上傳至平臺,孩子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查看學習;電子書包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充分開放,隨時都孩子們可以隨時去查閱相關資料、分享交流。信息技術讓優秀傳統文化登上現代信息化的列車,從而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4.用感恩力行長養孝心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心存善念、學會感恩,才能做有德之人。我們以“感恩教育”為切入點,圍繞“知孝明禮,爭做儒雅少年”這一主線開展系列活動。舉辦“才藝展演”“國學經典讀書展示”“生活技能比拼”等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培育感恩情懷、浸潤書香雅氣;開展“感念父母恩”“孝心在成長”“日行一孝”等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累積生活經驗,感恩父母長輩,長養孝心和愛心;在班級群中建立“感恩相冊”,上傳學生習勞、孝親、誦讀照片,讓學生見賢思齊、相觀而善。
三、家校融合,推進傳統文化育人模式
結合學校特色,我們將以“提升家長素養,營造家庭環境,推進家校共育”為目標,追求家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家長進行傳統文化的系列培訓,構建家校融合、共建共享、合力育人的發展體系,提升家庭教育的育人理念。
1.家長學校,提升家長育人素質
家長學校推出“基礎課、成長課、提升課”三合一課程體系,從理念和行動引領家長高效成長。
基礎課——針對一年級、五年級家長分別開設幼小、小初銜接專題講座,為家長提供學習平臺,縮短適應期,讓學生順利過渡。
成長課——每學期舉行一次“家長開放周”活動,為全體家長進行“傳統文化助力學生習慣養成”專題培訓,通過觀摩“弟子規養正課”,進行“親子力行弟子規論壇”,觀看“習勞知感恩”電子相冊等,讓家長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在學習培訓和交流分享中領悟圣賢文化中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智慧,提升家長的文化素養,促進家庭的和睦和諧。
提升課——結合家長的需求,推出個性化主題菜單:親子溝通、家風家規、賞識教育、力行弟子規、人生智慧等,由家長自主選擇適用于自己和孩子的培訓主題和教育內容,讓個性化菜單培訓,成為家長高效成長的“綠色通道”。
2.親子訓練,營造良好家教環境
學校與家庭聯手打造“親子訓練”三課程,從親子禮儀、親子技能、親子游學三個方面開發課程體系,最大程度地擴展養成教育的領域,凝聚家校教育的合力,實現學生良好習慣到能力素養的提升。
親子禮儀課——按照《弟子規》要求,每日家長與學生共同進行“三姿”——站姿、坐姿、行姿形體訓練,引導學生修身姿、塑形體、展自信;每月在家庭中開展“力行弟子規”主題實踐課程,通過“跟您學一招”“小鬼當家”等體驗活動,引導學生謙恭有禮、感念父母長輩;每學期開展“假日禮儀課程”,學生與家人共同體驗餐桌禮儀、待客禮儀、節日傳統禮儀,在實踐中累積生活禮儀經驗。
親子技能課——每周進行“習勞知感恩”生活技能訓練課程,從系紅領巾、整理書包,到做飯打掃、收拾家務,再到為父母捶背、沏茶倒水,讓學生在掌握勞動技能的同時,感受父母的辛勞,從而培養學生的孝心和愛心。
親子游學課——開展“親子游學”系列課程,從科普文化、勞動實踐、愛心服務、紅色教育四方面入手,將校內習得的知識與校外相結合,讓教育融入家庭,浸潤到生活的各個領域。
四、文化熏陶,提升傳統文化育人品位
1.營造儒雅氛圍,以校園文化養志
校園文化建設上,學校將國學經典元素融入其中,營造“文雅 高雅 儒雅”的校園氛圍。星星論語文化墻、弟子規文化墻、養心書吧、禮儀長廊,古圣先賢的雕塑、畫像,校園處處可見具有國學元素的育人景觀,使學生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感受到民族文化氣息,接受經典文化的熏陶浸染。
2.完善評價體系,以美德寶促成長
結合學校習慣養成特色,我們將誦讀經典與感恩力行相結合,按照“貼近生活、突出特色、重在力行”的原則,實施“實驗小學美德寶貝成長”計劃。每月根據力行點,結合“弟子規成長手冊”,評選出“家庭小孝星”“尊師小明星”“美德好少年”“國學小達人”等稱號,用身邊的榜樣引領、啟發學生的善心善行;根據班級各項考核,每月評選“習慣養成星級中隊”進行“美德寶”獎勵,學期末舉行“美德寶兌換”活動,讓學生在兌換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快樂,進一步激發學生傳承文明、弘揚傳統的美德。
3.優化育人團隊,以榜樣人物樹標
學校制定了《實小家訓》,以“和而不同”為理念,通過“基礎”和“梯次”培養模式,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開展“力行弟子規 助力好習慣”讀書論壇、“學習傳統文化 締造幸福人生”專題培訓等,通過集中學習、座談討論、觀看錄像、心得交流等形式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提高幸福指數,促進工作能動力;舉辦“詩詞大會”“成語大會”“好書推薦”等活動,讓教師重溫詩詞經典,觸摸文明的脈搏;設立“音樂講堂”,同唱德音雅樂,讓高雅、勵志的樂曲激發出強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