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窮人越來越窮。而這說到底除了富人有投資的本金外,更重要的是投資思維。今天大白就和大家談談富人越來越富的秘密是什么!
在富人圈里經常說這樣一個概念:財務杠桿。
財務杠桿是什么?
簡單理解就是適度負債。即不論利潤多少,債務利息是不變的。
于是利潤增大時,每一元利潤所負擔的利息就會相對地減少,從而給投資者收益帶來更大幅度的提高,這種債務對投資者收益的影響就稱作財務杠桿。
我們用大家都熟悉的買房舉例:
在計算投資回報率的時候,我們的分母都是投資的本金。
對于買房而言,假設一套房100萬元,全額付款的投資本金就是100萬,首付三成貸款的話,投資本金就是30萬。
假設五年以后,房產漲到200萬元,那么全額買房的投資回報是100%【(200-100)/100】。
而貸款買房的投資回報是566.67%【(200-30)/30】,5.67倍的差距。當然貸款買房還要計算利息支出,這里只是做一個直觀比較。
所以我們會看到,富人們最常用的套路就是向銀行各種借錢進行各種投資。
這樣轉換為我們普通人可學習借鑒的就是:不要“怕借錢”,而是要“會借錢”!
前段時間有好朋友跟我說了這樣一件事:
最近他買了套一居室的房子,由于手里還有20萬在理財產品里,沒到期拿不出來,所以部分首付款就跟親戚借,現在已經湊齊了。
不過他媽媽的意思是,讓他去跟房主再商量商量,看看首付款能否晚一點支付,因為想等那筆20萬的理財到期后,把首付多交點兒,這樣貸款金額就能少些,往后利息也能少還。
那這種多交首付,少貸款的方法,到底劃不劃算呢?借用上面的例子我們就懂了。
其實我們也能理解這種不喜歡負債的心理。
覺得一旦有了債務,就有了牽絆,比如申請房貸后需要每月還貸,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月度收支平衡,自由操控的錢又少了。
另外,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覺得欠債不是一種好的生活方式,寧愿向親朋好友借遍了錢,也不愿意向銀行借錢,買房的首付能多付就多付,能少貸就少貸。
在這里,財哥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不要把銀行貸款、適度負債想成洪水猛獸!負債不代表自己賬務狀況不健康,任何事情都是有好壞之分的。
負債分為:良性債務和不良債務
1、良性債務,是指那些可以讓負債者的資產得到提升的。
比如投資性質的貸款,如果租金回報高于貸款利息,就可以從中賺錢。
還有一些聰明的理財者,即使手中有足夠的資金,也依然選擇貸款,他們會將手中的現金投入到利率回報更高的理財產品中,類似這樣的負債都可以稱為良性負債。
2、不良負債,就是那些純粹為了消費享受而背上的負債和身背過重負債的情況。
比如信用卡透支,雖說用了杠桿提前消費享受,可是無形中商品自身的貶值,使用成本的增加,都給未來的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在日本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日本漁民出海捕鰻魚,因為船小使得鰻魚很難存活,一般到岸就已經死光了。但是,有一個漁民,他所有的裝備都和其他漁民都一樣,但他的鰻魚每次回來都是活蹦亂跳的,因此他的魚價是別人的好幾倍。沒過幾年,他就成了大富翁。后來由于身患重病,不能出海捕魚,他才把這個秘密告訴他的兒子:在盛鰻魚的船艙里,放進去一些鯰魚,因為這兩種魚生性都好咬斗,為了對付鯰魚的攻擊,鰻魚也被迫竭力反擊。在這種戰斗狀態中,鰻魚就獲得了生活的動力。當鰻魚面對天敵時,警戒心倍增而求生欲被激發,從而加強了對運送過程的適應力,存活率得到提高。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只有有了壓力才有向前拼搏的動力。但是為什么不放其他的魚呢這是因為,壓力就像是彈簧,一旦超出極限就會斷開。也就是說,壓力也應當是適當的。在鯊魚面前,鰻魚只有被吃掉這一條死路,所以壓力過大,也根本無法生存下去。
理財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果沒有適當的負債,活得過于輕松,也就不會努力去積累財富,但是負債過多也會適得其反。所以年輕人應去承擔一定的債務,但又不要承擔過重的債務。
當前信貸消費已經成為了越來越普遍的現象。買車、買房以及買一些消費品,都會采用向銀行貸款的方式來實現。“花明天的錢享受今天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可。但是如果過度負債消費,成為房奴、車奴和卡奴,使得自己陷入困境,那就值得反思一下了。
接著我們再來講講為什么向銀行借錢并不吃虧呢?
在負利率的環境中,欠銀行錢反倒是最賺錢的!
1、通貨膨脹會讓你的毛爺爺變成紙。
現在銀行整存整取的一年期定存基準利率普遍在1.5%,最高的不過1.95%。
但是實際的通貨膨脹水平卻是遠遠高于這個定期存款利率的,這就意味著只要把錢存進銀行,就等于變了一個「存進去是錢取出來是紙」的魔術。
既然如此,倒推一下,我們向銀行貸的錢現在拿到的是真金白銀,但是未來只要用貶值后的錢去還就好了。
2、貸款利率的水平相對較低。
現在5年以上的商業貸款利率只有4.9%,公積金貸款利率更低只有3.25%,如果選擇商貸和公積金組合貸的話,利率水平也就4.5%左右。
如果說4%+的貨幣基金不好找,5%以上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還是隨處可見的。只要你能找到4.5%以上收益的理財產品,那么向銀行貸款就不吃虧。
財務核算中有個基礎公式:總資產=凈資產+負債,所以負債也是一種資產,這類資產用的好,也能帶來回報:
① 借錢生錢。比如借來的錢買了房子,房子升值了;投資一個項目,項目賺錢了…
② 個人信用增值。越有能力的人,銀行越愿意借錢給他,因為銀行知道,能力就代表了實力,代表了還款的保障。
③ 適當負債讓你有進步的動力。因為你欠著別人錢啊,你得努力去賺錢。
④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如果不負債選擇攢夠了錢再做投資,到時候因為通脹,金融資產的價值大幅降低,我們依然什么都投資不了。
所以說,適度負債,讓財務更健康!
那多少負債比例比較穩妥呢?
在投資圈經常這樣講:個人資產負債比例最好控制在50%以下,同時,要保證有一定的現金流,以備不時之需。
另外,負債也是有年齡之分的。
30歲以前和40歲以后,個人負債比例不要超過50%,30到40歲之間收入高,抗風險的能力強,也有足夠的償債能力,負債比例可以設定在50%-60%之間。
除了這些,財哥覺得我們還得根據債務的償還期限來評估負債情況,盡量將債務長中短相結合,避免將還債期限都集中在一起,以免到時候償還壓力過大,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你看,富人也不是100%的凈資產。
在中國能夠合法低成本杠桿投資的渠道不多,特別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房貸利率較低,不管從投資還是抗通脹角度而言都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如有閑錢,別糾結。
所以說,年輕時一定要敢于承受良性債務,不要怕負債,別“怕借錢”,要“會借錢”!適度負債,讓你更有錢。
@富爸爸窮爸爸
微信號:richdadpoord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