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里海(公眾號:fengkuanglihai)
前段時間有朋友給我留言說,里海兄,最近的文章沒有干貨啦!
唉唉唉!每天寫干貨其實很困難的啊,我自己本身不是寫公眾號的,主營還是做投資,主營帶娃,哪里有這么多時間來寫深度干貨嘛,所以很多時候只能夠想到什么寫什么,把一些投資的東西用通俗的語言寫出來。
但是,很多朋友,還是直接想得到代碼(也許很多人只是好奇),例如昨天,很多人都給我留言,想知道我到底去調研了什么公司,哈哈。
話說我進股市12年,2007年530之前入市,歷經幾波牛熊,屢敗屢戰(zhàn),慢慢的才明白啥叫投資,自從2013年開始搞價值投資以來,也是深深的感受到普通散戶在這市場上幾乎是不可能普遍性盈利,下面,我就以我親身的經歷,來說說普通散戶如果要長期穩(wěn)健盈利,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能力。
第一個就是基本面的研究能力,這是我認識的第一階。
2013年之前,我是屬于追漲殺跌的博弈派,根本不知道基本面研究和投資。而屢屢失敗后,突然接觸到價值投資,而要搞價值投資,則需要研究能力,至少你得懂這家公司是干什么的吧,財務情況如何吧,市場競爭如何吧。很高興的是,我本職工作早就為我儲備了這種基礎的分析能力,只是我之前不知道怎么用。所以其實我很快就具備了這方面的能力,能夠通過公開資料的研究,得出公司好不好的結論。
這么幾年下來,我感覺我深入研究的票,少有看錯的。當時我以為我懂投資了,其實現(xiàn)在看來,錯了。當時我的思維就是,懂研究,就懂投資,這就是典型的研究員思維,哈哈,直到2018年我在上市公司工作期間,接觸到大量的優(yōu)秀研究員,接觸到上市公司核心的信息,才發(fā)現(xiàn)我對這個研究能力的認識,錯得離譜。
首先第一個認知錯誤就是懂研究就懂投資,拼的是研究能力,錯了。我接觸的研究員中,他們的研究能力肯定是比我強的,而且還有行業(yè)排名第一的研究員,然并卵的是,我發(fā)現(xiàn)他們絕大多數自己炒股一塌糊涂,研究能力超強,炒股一塌糊涂,似乎是個悖論,其實,研究和投資是兩個思維體系,懂投資的人是懂研究的,而懂研究不一定懂投資。
第二個認知錯誤就是我們一定能把公司研究透徹,至少我在進上市公司之前我是這樣認為的。后來發(fā)現(xiàn),錯了。例如,我們通過分析研究企業(yè)的歷史財務數據,分析公司的產能情況,分析公司的競爭對手,分析公司的產能等等,就一定能得到公司未來持續(xù)增長的結論嗎?不可能的,只能說概率比較大而已,而且,公司產品是不是真是這樣有競爭力?產能是不是真的能按期落地,誰知道啊。我在上市公司核心部門工作,說實話,我都不知道公司的那些研發(fā)是不是真的這么牛,產品是不是真的好。你想一想,就連核心部門的人都不知道真實的情況,更何況普通散戶呢?
因此,現(xiàn)在回想回去,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賺的運氣錢,我們想當然的研究其實很蒼白無力。例如2013-2015年我是持續(xù)賺錢的,并且有個股判斷失誤居然都賺了錢,是為啥呢?主要是那三年是牛市嘛,判斷失誤的公司出了業(yè)績的大雷,居然沒怎么跌。再如我買過的再升科技,2018年如果董事長不自己出手填上市公司的坑的話,那也要爆業(yè)績大雷,這些我們怎么研究得出來?
所以,到現(xiàn)在,我對研究的視角發(fā)生了變化,更多的時候,我是在利用別人的研究成果,我只要能看懂就行了。研究員投資不行,但研究絕對是行的,利用他們的研究成果唄。
而我們的這種研究,更多的時候,是為了全面的展示公司的主要邏輯,找到結構簡單的公司,找到商業(yè)模式牛逼,現(xiàn)金流牛逼,能夠從比較高的視野來看公司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能夠看懂公司的價值,大概計算出投資這家公司的風險收益比就行了,千萬不可陷入細節(jié)之中去,因為一些細節(jié),可能不是真的。
也許這就叫弱者思維吧,哈哈!
第二個就是控制自己人性的能力,這是我認識的第二階。
這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啊,我發(fā)現(xiàn)很多牛逼的研究員就是敗在這上面,控制不了自己。話說2013-2015年期間,雖然我明白了這道理,但實際上我還是每天被股價的波動擾亂自己心扉,有時候不由自主的想做一下波段,賺點渣渣錢。這其實就是人性在作祟。沒辦法,追漲殺跌人都是順人性的,人都是想得到即時的收益,而延遲收益卻是逆人性的,所以真是少有人能做到。
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性,再牛逼的研究,也無法盈利。我認識的不少研究員,本身他是知道公司的基本情況,但就是抵抗不了這股價的波動。例如買平安、萬科這些基本面這么好的股,居然很多股民都是虧錢的,那真的是要日了狗了。
是否能夠控制自己的人性,延遲滿足,可能和自己的性格以及人生經歷有關系,有些人懂得這道理,但就是做不好,這種就很痛苦。
我覺得有以下兩個注意點,一是內心必須虔誠般的相信買股就是買資產這個道理,否則就無法在股價波動的時候認真可觀的對待,能否做到這點,真的挺難的,有些人一輩子也無法做到,我也搞不懂為啥他們做不到,二是可能會有一個觸發(fā)的事情來促使自己進化,對于我而言,2015年的杠桿股災真的讓我以后對于股價波動心靜如水了。雖然我在2015年之前已經在踐行基于基本面的投資了,但仍然還會被股價波動所擾動,但2015年的股災,我在前后完全控制住了自己的人性,不僅沒有受損失,反而獲利不少,真正的讓我的心態(tài)過了關。
現(xiàn)在我操作幾千萬的資金,每天市值波動上百萬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也沒啥感覺啊,是真沒感覺,也就是說基于基本面的投資理念,已經深深的印在我的人性里面了。
第三個能力,就是對市場定價的客觀性和邏輯性的理解,這是我認識的第三階。
讓我突破這個認知的,就是再升科技這個標的。我以前認為,自己又有研究能力,又控制了自己的人性,肯定可以賺錢啦,然后我就碰到再升科技這硬茬了。命中注定要遇到這一遭。
從2016年到現(xiàn)在,如果拋開再升科技這筆交易不談,我的收益率會非常的亮眼,年化50%以上,然而加上這筆交易之后,就不這么好看了。和這家公司沒關系,是我自己的認知不到位而已。
從目前來看,我對再升科技的基本面的把握基本上是準確的,但卻坐了巨大的過山車,這家公司其實也很不錯,從上市以來業(yè)績是年年增長的,但股價就是不漲,其原因就是市場定價的扭曲,而我卻錯誤的認為,只要是基本面好的公司,就可以死拿,不要管估值。
如果把基本面的研究當成是一門科學的話,那么市場定價就是一門藝術了,科學是可以精確量化的,而藝術則無法。所以投資讓人著迷的地方也在于此,你需要通透的明白是怎么回事,才能在混沌之中找到一條明確的道路。
同樣一家公司,為啥有時候值10PE,有時候值30PE,為啥業(yè)績年年漲的公司,股價卻跌跌不休,到底什么時候才是底?什么時候才叫高估有泡沫?這些都是人云亦云無法有精確的答案的。
例如再升科技,上市被干到300倍PE,關鍵是這么高的估值,股價還繼續(xù)漲,你嫌貴,追不追呢?不追,結果天天漲,一追結果就到頭了。所以一旦逆轉,等待的就是漫漫的估值回歸之路,因此這家公司耗費了兩三年的時間,用不斷增長的業(yè)績,才慢慢把這個估值的坑填滿。
看對了公司卻虧了錢,這真是要日了狗的事情,但卻經常發(fā)生在各位股民之中。我還算好的,終究這筆操作是賺錢的,但回顧這筆操作,還是很后怕,例如2018年,公司就差點爆大雷,這大雷是幾乎無法通過基本面分析得了的,只能說是不幸中的萬幸。
邁過了再升之后,我對市場的情緒定價就有了極為深刻的認識了,我終究明白了這市場的力量,以及如何來應對市場這個無形的手。
上述三個能力,缺一不可,不用非常優(yōu)秀,但至少不能有短板,一旦有短板則無法在這市場上長期生存和穩(wěn)健盈利。如果有短板,大概率會失敗,也許你可能會一直運氣爆棚,持續(xù)盈利,但你內心的短板卻決定了你一定是在賺運氣的錢而不是能力錢,而運氣卻終究有一天會用完的。
明白了上述的道理之后,我就慢慢的形成了自己主要打法,如下:
明白無法研究透徹上市公司之后,那我就換個打法,我就不研究了,我只看,我看年報看研報我總是看得懂吧,抓大放小,抓主要邏輯,找結構和邏輯簡單的公司。這其實也是一種研究,只不過放棄了深度研究,更多的時候是通過邏輯來進行推理,例如公司那些高深的產品,我怎么可能搞得懂?搞不懂就不搞懂了,太復雜的就不看了。
所以我現(xiàn)在跟蹤和研究的公司,都是商業(yè)模式非常簡單的,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用于排雷,如果有潛在的隱患,一律不跟,漲到天上也不關我事。
其次,我在最安全的區(qū)間才會建倉。啥叫最安全的區(qū)間呢?鐘擺理論中,鐘擺到達極限后即會逆轉,而市場是一樣的,烏合之眾的力量形成的合力在極限位置其實是可以感知的,這就是市場的力量,不可精確計算到底極限位在哪里,但哪個區(qū)間卻是可以感知的。
例如長安汽車,這個案例就非常的典型。去年10月份,當長安跌到0.6倍PB的時候,就再也跌不動了,啥叫判斷再也跌不動了呢?就是一份更爛的業(yè)績報告也無法把股價再砸下去的時候,就大概是鐘擺的極限位置了,如果在這些位置,公司有那么一點朦朧的利好,股價大概率是反彈的,所以長安就從5元多幾乎翻了個倍,結果今年1季報出來后,這些資金發(fā)現(xiàn)長安業(yè)績更爛了,預期落空,股價又幾乎跌回了原點,然而到了三季度,長安的基本面真的在改善了,所以股價又漲了60%。
這就是市場力量最真實的表現(xiàn)。
因此,我就喜歡這種跌不動了的股票,再加上基本面邏輯很簡單的話,而且這個邏輯正在逐步演繹的話,那就真是要給我送錢了啊。
這樣反著回去看的話,當初我買再升的位置真是非常的尷尬,當年的我就是一個大傻逼。
投資,要勝而求其戰(zhàn),而不是戰(zhàn)而求其勝,出手要慎但出手贏面一定要大。每次我找標的,我都是先看風險,如果退萬步說,我看錯了,我這筆要損失多少,其次我才看空間,如果邏輯一般演繹和充分演繹,能夠有多大的空間。只有值博率很大的標的而且下面有底的標的,才是我的最愛。
先勝而求其戰(zhàn),剩下的就是大勝還是小勝,什么時候勝了。在投資中,就是大賺還是小賺,什么時候賺的問題了。
如果具備上述三方面的能力,我想在這市場上應該是很難虧錢的了,因為你在下注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自己要贏了,只是不知道要贏多少,什么時候贏而已。長期積累下去,復利效應是非常的不得了,時間是最好的禮物。
既然知道自己肯定會贏,所以,對于持有籌碼期間的日常波動,還有什么值得擔憂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