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天真可愛的孩子,他們思想單純,幼稚,老師在他們心目中是神圣的,崇高的,偉大的,是最具有權威的。也因此有些懼怕老師,不敢親近老師。為了深入了解兒童,教育兒童,走進他們的心靈,我們就必須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從生活到思想各個方面和兒童完全打成一片,也就是要有一顆孩子般的童心。那么,如何做個有童心、與學生親近的教師呢?
首先,教師對于兒童的內心世界要有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體驗,包括兒童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兒童的內心情緒體驗和行為方式。
其次,為了取得兒童的共同語言,教師必須排除承認式的習慣的“自我中心”,把以“教師自我”為核心的參照系之外的事物有所體驗。在現實的教育情景中,往往會發生兒童的某些行為使教師感到困惑不解的情況,這都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解決的辦法就是要轉換看問題的角度,一切從兒童出發,設身處地著想。并且,僅此不夠,更要進一步熟悉兒童,了解兒童,才能真正站到兒童方面來。這就要求教師通過直接和間接的種種方式,接觸和參與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指出的是,教師有童心,并非說教師只是單純地回到過去的童年狀態。教師的童心首先是指,他能保持像兒童那樣的一顆天真無邪的純潔之心。這也是一個人所具有的極其寶貴的品質。其次,它是指對兒童的心理特征有全盤的透徹的了解與掌握。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教師雖然進入了兒童的角色,卻又不沉溺于其中,而是以人的教育者的理智駕馭著它。教師的童心雖以兒童的面目出現,其間卻沉積著教師作為教育者巨大的理性。把教育者的理性同兒童的表現方式結合起來,它就能產生非成人的理性說教所能比擬的極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教育的力量。
無數的實踐證明,凡是具有一顆童心的教師,由于他最能理解體察孩子的心,因此,他最能贏得孩子們的心,教育的效果也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