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住處
二兒子稱大哥不站出來牽頭,他只能看著
有人勸她去告子女,老人怕給孩子們丟臉
6兒5女,除二兒子每年給老人100元,別人都不管
眼睛渾濁,眼淚依舊清澈;火炕冰冷,內心依舊火熱;兒子不孝,母愛依舊執著。
嶄新的大瓦房聳立在路邊,氣派的大院內停著一輛農用車,30米外與之相對應的是一間低矮的小房,小房內住著這間瓦房房主的母親,瓦房外高高的圍墻上寫著“弘揚傳統美德,救助貧困母親”12個大字,在正午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尷尬。
單桂芝,79歲,守寡32年,有6個兒子、5個女兒,現在和有些癡呆的四兒子同住一屋。
拉扯大11個孩子落下一身病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伊丹鎮大嶺村孔家店屯,一個在地圖上找不到名字的地方,79歲的單桂芝在這住了整整一輩子,含辛茹苦拉扯大11個孩子,落下一身的病。
為了找到單桂芝,記者先來到孔家店屯屯長徐德春家,當時正有4個人坐在炕上玩紙牌。提起單桂芝,里面一位女子猛地抬起頭,掃了其他人一眼,說了一句:“快點出牌!管這兒事干嗎!”4人低下頭繼續打牌,屋外一位婦女走進來主動要求帶路,在路上她說:“剛才說話的那個是單桂芝的老兒媳婦。”
繞過屯長家,推開破舊平房的門,單桂芝孤零零地坐在炕上,茫然地盯著突然出現的陌生面孔,張開的手掌緊緊攥了起來。記者發現,屋內除了一輛破爛不堪的自行車外什么都沒有了,剛剛坐在炕上,一股寒意直沖體內,這么冷的天兒老人家的炕竟沒有燒!
除二兒子外 其他子女都不管她
提起孩子,老人只說了句:“我挺好的!他們也挺好的!”就不再言語。同來的婦女在她耳邊耳語了幾句,老人抬起頭,看看相機,眼淚突然落下。后來記者知道那位婦女告訴老人:“他們什么都知道了,瞞不住了,你就說了吧!”
“我有11個孩子,6個兒子、5個女兒,現在只有四兒子沒結婚了,他腦袋有點不好使,一直和我住在一起,種點地勉強過日子!這么多年了,除二兒子外,他們都不管我,我現在都快把我大兒子長啥樣忘了。我不知道自己咋挺過來的,不知道這日子還能挺多久,活這么大歲數到底為個啥!”說話間,老人攤開攥緊的手,4片被汗染得黑黃的藥片露了出來。“歲數大了病多了,沒錢買藥,疼得受不了了,我就吃4片索密痛,能挺就挺挺,不能挺就拉倒吧!”
與單桂芝的房間一墻之隔的是她的老兒子和兒媳婦,除四兒子外,離她最近的親人就是他倆了,可他們從來沒管過老人,就連吃飯也是只管自己。單桂芝說:“老兒子結婚沒房子,我就把里面那間讓給他了,現在他日子過得不好老婆還厲害,不管我就不管吧,別為難孩子了!”
“村里屯里都出面調解過,沒用”
在孔家店屯,住著單桂芝5個孩子。離開單桂芝家,在鄰居的帶領下沿著村路向北,路口一間嶄新氣派的磚瓦房,在這個不算富裕的屯子里顯得格外扎眼,可鄰居從這里路過時,眼里沒有羨慕,卻流露出一絲不屑,回來時才說:“這新房是單桂芝五兒子新蓋的。”
一路上鄰居從老人年輕時講起,她說:“老太太40多歲時丈夫去世,那時最小的孩子才10來歲,她丈夫死的時候家里拉下了不少‘饑荒’,這些年老人把錢都還上了。后來孩子一個個都結了婚,就沒人管她了,都這樣了,老人還想著替他們說話呢。因為這事,我們屯里和村里都出面調解過,一點用沒有,她那幾個兒子除了老二和老三都特橫,說死都不管她。”
“我媽到今天這步,都怪她自己”
王才,單桂芝的二兒子,一家三代正坐在炕上玩牌,寬敞的房子顯出這個家庭的富足。作為唯一一個堅持給老人錢的兒子,面對相機他顯得很自豪。王才說:“我不管他們怎么樣,我一年是拿出100塊錢給我媽,這是當年定下的規矩!”而這個當年要追溯到20多年前。
“你這屋還真暖和,你媽那屋可冷了,炕都沒燒!”聽到這句話,王才一點反應都沒有,繼續高談闊論他對母親的種種好處。按王才的說法,他們原本對單桂芝還是相當不錯的,王才說:“我媽到今天這步,都怪她自己,她把地分給我幾個弟弟,也不管他們要錢,每年還要我們給錢,這多不公平啊,也難怪我大哥不給錢了。為了這錢,我也和我大哥吵過幾次,也沒啥用啊!作為老二,有老大在我就不能站出來牽頭啊,所以我只能在這看著,要是我說了算,肯定還按老規矩,兒子一年一人100塊錢,女兒50塊錢,可惜,我沒那能力啊,所以只能自己給了。”
“你這屋還真暖和,你媽那屋可冷了,炕都沒燒!”第二次說出這句話,王才“啊”了一聲,繼續將話題轉到別處,開始指責五弟弟的種種不是。
“你這屋還真暖和,你媽那屋可冷了,炕都沒燒!”第三次說出這句話,王才一下子愣住了,好半天擠出兩個字“是嗎?”然后不再言語,他好像忘記了,從他家慢走到母親家不到3分鐘,可給母親燒個炕對他來說好像是一件很難的事。
“我就是不給她錢,就是不養她”
與王才一墻之隔住著單桂芝的大兒子,他并沒有打開大門,只是站在院子里一頓大喊,夾雜著各種罵聲。他說:“你們找我干什么?我就是不給錢,就是不養她,愛上哪告上哪告去,再來我就罵死你們!”帶路的鄰居躲在遠處,一邊招手,一邊向墻邊躲。
“你為啥不養你媽?”記者隔門大喊,“啪”的一聲嚇了記者一大跳,老大用腳重重地踢在鐵門上,可他還是沒有開門,罵聲卻一浪高過一浪,圍觀的鄰居越來越多,勸記者離開的聲音越來越強。
離去時,走過來時看到的新房子,剛剛拍下一張照片,不遠處老大開門站在村路上,指著這邊又罵上了,邊罵邊跳。一位路過的大娘說:“你們別和他喊了,因為養他媽的事,他沒少和其他幾個兄弟姊妹干仗,他當老大的不出錢,其他幾個當然也不給了。他在我們這罵人是出了名的,你們要是把他逼急了,他肯定得跑到老太太那兒,罵老太太!你們就算替老太太想想,別把他逼急了!”
“別難為他們了”
重回單桂芝家,還沒等記者開口,她先問:“他們(幾個孩子)都怎么樣?”“還那樣,老五家沒人,其他的都比你過得強!”鄰居搶著回答。老人長長地吐了口氣,轉而流下眼淚,她想孩子們了。
得知兩個孩子的“表現”后,老人并沒有太激動,這些應該都在她意料之中,反而勸起鄰居來:“我都這么大歲數了,有一口吃的就行了唄!老五剛蓋的房子肯定拉了不少‘饑荒’,老大和老二家也不咋富裕,還得準備錢給孫子結婚呢,我還跟孩子們搶啥啊!他們要是能來看看我,我就滿足了!”
“都說養兒為防老……”話剛說出口,單桂芝突然向前猛一探身子,掄起右手使勁的搖擺,示意不要再說了。她呆呆地望著窗外,任憑眼淚恣意流淌,好久才緩過神,輕聲哀求:“我剛才說的話,你都當作沒聽到吧!孩子們有孩子們的難處,別難為他們了!以前有人勸我到村里或者去法院告他們,我尋思了,孩子也都老大不小了,我老太太可以不要臉,孩子們不能不要啊!我這一把老骨頭,不能給孩子們丟臉!”
離去時,單桂芝顫顫巍巍地想站起來送記者,用盡力氣卻只是在炕頭上挪動了一下,拍拍自己的腿,說句“不中用了!”扭頭繼續向窗外看去,像是在盼著什么人能突然出現在視線中。
老人五兒子家圍墻上的標語極具諷刺意味 記者 王剛 攝
老人二兒子家
11個子女 老娘卻無人贍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