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中國的古代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一、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二、奴隸社會: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普田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1、基本線索:開始實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2、名稱來源:因耕地阡陌縱橫,象井字形狀,故名。
3、內容
(1)一切土地名義上屬于國王所有。
(2)國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層層分封給各級貴族世代享用,受田者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不得轉讓和買,并向周王交納一定貢賦。諸侯要向國王承擔義務。
(3)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貴族占有,由農民集體耕種。私田:是勞動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4)生產方式:諸侯卿大夫強迫奴隸和庶民集體耕種,占有他們的勞動果實。
(5)性質(所有制形式):以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
●雖然形式上是國有土地,但本質是私有。根本區別于今天的國有土地所有制。今天的國有土地所有制無論是形式還是實質都是公有制。
(6)瓦解表現
①春秋時期大量公田被拋荒;
②部分私田逐漸成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③貴族間爭奪土地的現象也頻繁發生。
(7)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鐵犁牛耕的出現,大量的荒地得到開墾,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主人不向國君繳納賦稅。
②各國稅制改革,各國變法相繼承認私田合法性。商鞅變法廢井田。(相地而衰征,初稅畝----中國農業稅的開始,廢井田,開阡陌)
③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頻繁,在井田上耕作的勞動力不斷減少,井田制日趨瓦解。井田制的瓦解又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潰。
(7)井田制與分封制的關系
分封制是商周社會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經濟制度;
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之上,沒有井田制就沒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商周社會的經濟基礎,分封制是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
兩種制度都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強盛。
三、封建社會
1、土地國有制度:除皇室、貴族、功臣直接享用外,還把土地分給農民。
2、土地私有制度形式
(1)原因:(略,見上第(7)點)
(2)內容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由宮廷的有關部門掌管,其收入用于的私人開支。
②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廣泛而分散,是對封建生產關系的補充,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長期存在的重要基礎;――自耕農經營。
③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導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
A.戰國時期,在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推動下,各諸侯國先后進行了變法活動,封建制度最終在各國確立。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較為徹底,規定“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三個來源)
B.漢代:土地買賣成為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
C.宋代:統治者推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政策,土地兼并激烈。
D.明清: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
(3)特點: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并農民土地;廣大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國家的剝削和壓迫,生活貧困。
(4)趨勢:封建土地國有制和自耕農土地所有制日趨減少,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斷發展。
●土地兼并
1、原因:土地兼并是封建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階級力量的增強的表現。
2、激化的社會矛盾:一是農民和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國家與地主的矛盾。
3、后果:土地兼并給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對農民、對地主、對國家)
(1)引起社會動蕩不安。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或成為田莊的依附農民,或成為流民,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引發農民起義,危及王朝的統治。
(2)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徭役的征發。因為自耕農是國家各種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土地兼并導致自耕農大量破產,使國家喪失收入來源。
(3)土地兼并的膨脹導致地方豪強勢力壯大,影響到中央集權的加強。
(4)導致租佃關系的出現并日趨普遍化。
4、解決措施
(1)封建國家改革,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都未能從根本上取得成功(地主階級是統治基礎);均田、限田。以北魏、隋唐的均田制最為典型。
(2)農民起義,要求平均土地,直接導致農民戰爭的爆發。
5、土地兼并無法從根本上限制的原因:土地兼并是封建經濟發展的結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階級力量增強的表現。
(1)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買賣制度的存在,兼并不可避免。
在封建社會土地被視為各種形態財富的最終歸宿,大地主力圖擴大土地占有面積。因此,封建國家不觸動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買賣制度,故無法根本解決該問題。
(2)在土地私有制發展面前,國家只能在不根本觸動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去限制兼并,延緩兼并,超過了這個限度,必然陷于崩潰。當時國家權力的歷史使命是適應和保護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發展。
●均田制(補屯田制:曹操籌措軍糧,招撫流民耕種田地。)
1、原因:是土地兼并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引起社會動蕩不安。為限制兼并,保護自耕農經濟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實行均田制。
2、目的: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護自耕農經濟。
3、內容:按性別、年齡把土地分配給農民,只準使用,不準買賣。受田農民必須向國家繳納租稅,并服徭役和兵役。
4、延續:均田制開始實行于北魏,隋唐時期進一步發展完善。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基本精神未變。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和買賣,造成土地集中,政府無田可均,均田制瓦解了。
5、評價:均田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促進了社會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但均田制是建立在國家掌握一定數量田地的基礎上的,一旦土地受完或者土地兼并過于嚴重,無法抑制,均田制必然瓦解。
●均田制能否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能否根本解決呢?
均田制下的主要土地只準使用,不準買賣,因此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是均田制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無主荒地,并不觸動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兼并的繼續,政府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均田制也無法實行,土地私有制繼續發展。所以它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兼并問題。
(二)土地經營方式
二、土地經營方式――租佃關系
1、原因:土地兼并嚴重;人多地少;商品經濟發展;農民身份的提高。
2、過程
(1)產生:戰國時期,出現租佃土地經營方式,它是土地兼并的結果。
(2)漢代:租佃現象比較普遍。
(3)宋代:成為僅次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以實物地租為主。
①地主與佃農通過租佃契約形成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②在宋代,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態主要是分成地租和定額租。
(4)明清:租佃關系普遍化。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形式。后期出現了雇傭勞動關系。
3、特點:時間長;地主與佃農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但佃農在選擇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權力,而且在支配產品方面也獲得了適當的發言權,甚至能和市場發生聯系。
4、兩種趨勢:“傭耕”的農夫人身關系逐漸減弱;租佃關系在農村中占的比重逐漸增大。
5、影響
(1)契約納租方式的確定,使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減弱,身份提高,生產自主性也大大提高。
(2)農民可以選擇雇主,在支配產品方面也有一定的發言權,甚至能與市場發生聯系,取得實際利益,也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3)地租形式的變化: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民身份的提高,貨幣地租成為一種重要的地租形式。(勞役地租為主——實物地租為主——貨幣地租為主。)
●自耕農與租佃農民的區別
1、出現時間不同:自耕農出現于春秋時期。租佃農民出現于戰國。
2、背景不同:自耕農是隨著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現而產生。租佃農民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結果。
3、身分、地位不同:自耕農是擁有部分土地,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農業,自由民。租佃農民是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往往靠租種地主的土地為生。佃農與地主之間有一定的人身依附關系。
4、前途不同:自耕農由于生產規模小,生產資料有限,自耕農經濟非常脆弱,嚴重阻礙商品經濟發展。租佃農民在明清時期與地主的依附關系相對減弱,生產積極性有所提高,有了較大生產自主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租佃關系與雇傭關系的不同
1、租佃關系
(1)地主與佃農通過租佃契約形成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2)佃農與地主之間有一定的人身依附關系。
2、雇傭關系
(1)是指無地或少地者為雇主做雇工,雇主按時間付給雇工報酬。
(2)雇工與雇主之間沒有契約關系,身分更為自由。
●土地資源的開發和環境問題
我國古代是傳統的農業國,農業發達,農業生產技術先進,土地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環境破壞,黃河泛濫就是典型的例子;唐宋以后,由于過渡開發江南水鄉的湖泊和造田,造成長江三角地區的生態嚴重失衡。
福建莆田五中歷史組 龔哲山 QQ:3515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