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殺了魏忠賢后,為何大明王朝就垮臺了?太監王承恩一語道破
與其他朝代的開國皇帝相比,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并無顯赫家世背景,所以,為保證自身統治地位的穩定,朱元璋便將許多權力收歸中央,以此保證自身地位的穩固。盡管在朱元璋在位期間,他能夠憑借著自身出眾才能,確保皇權盡可能地集中,可他的子孫后代們,卻并不能像他一般有著出色的表現,這也使得中央皇權出現分散情況。明朝后期,宦官專政,雖崇禎皇帝上位后,將攬政宦官魏忠賢殺害,然而,此舉非但沒能挽救大明王朝,反而導致明朝統治就此走向破滅,而關于這一問題,太監王承恩給出了答案。那么,為何崇禎處死魏忠賢之舉,未能挽救大明王朝?太監王承恩又對此事有著何種看法呢?
眾所周知,在明朝末期時,宦官專政的現象極為嚴重,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攬政宦官,魏忠賢更是成為后世所研究的焦點。史書中關于魏忠賢生平經歷的記載顯示,在魏忠賢很小的時候,便不似其他孩子那般熱愛學習,反而嗜賭成性。由于他在賭博的過程中很少贏錢,所以,在欠下一屁股外債后,他便因還不起賭債揮刀自宮,來到皇宮成為一名太監。盡管在從前的日子里,魏忠賢不學無術,可在進入皇宮后,他卻希望能夠為自己爭取更加光明的未來。隨即,魏忠賢想盡一切辦法提升自身地位,在明熹宗在位期間,魏忠賢更憑借自身努力,成為了皇帝的秉筆太監。明朝中后期時,所謂的秉筆太監便是參與批閱奏折之人,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秉筆太監也成為了國家大權的實際掌控者。因明熹宗本就對政治事務不感興趣,所以,平日里的魏忠賢總是代替明熹宗把持朝政。久而久之,魏忠賢的勢力范圍越來越大。后來,魏忠賢更是自稱九千歲,與皇帝平起平坐,已然成為了明朝掌握實權的“皇帝”。后期,在明熹宗駕崩后,因其未曾留下子嗣,所以,明熹宗的弟弟朱由檢登上皇位,他便是后世口中的崇禎皇帝。對于朱由檢來說,他自幼便見識到了魏忠賢的種種攬政之舉,正因如此,崇禎皇帝對魏忠賢憎惡不已。在上位之后,崇禎皇帝亦希望通過鏟除魏忠賢的方式,結束宦官專政的亂象,促使皇權回歸帝王之手。然而,令崇禎皇帝未曾想到的是,在他將魏忠賢除去后,大明王朝卻徹底走上衰敗之路。自魏忠賢離世后,明朝官場內便紛爭不斷,當李自成起義爆發后,皇宮內更是一片混亂。當時,崇禎皇帝雖下令讓文武百官回京駐守,可臣子們卻對崇禎皇帝不管不顧,在這一緊急情況下,崇禎皇帝的身邊竟只剩下了一位太監王承恩。在崇禎皇帝臨終前,始終想不通為何殺害魏忠賢的舉動,會使大明王朝走向覆滅,而王承恩則一語道破,當時,王承恩表示: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之所以王承恩會說出這樣的話,也是因魏忠賢在管理國家過程中的鐵腕政權。在當時的明朝社會中,最大的威脅便是東林黨。崇禎皇帝在位期間,為解決國家財政問題,便打算征收南方地區的商業稅,然而,因東林黨與南方商人之間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所以,在崇禎皇帝征求意見時,亦未獲得東林黨的支持。然而,魏忠賢卻能夠憑借著自己的“無賴”性格,順利解決此事。在他尚未離世時,從未與東林黨妥協,不僅如此,他更是大舉征收南方豪門的商業稅,這也使得百姓們的生活壓力得以減輕。此外,魏忠賢亦將稅收用于打造關寧鐵騎,而這支隊伍亦幫助明朝軍事實力得以穩定提升。在崇禎皇帝將魏忠賢殺害后,東林黨徹底失去制衡,大明王朝的統治亦在東林黨的影響下,逐漸走向覆滅。................................................結語
盡管在很多人看來,魏忠賢的攬權之舉,致明朝中央皇權受到極大威脅,可從另一方面上看,魏忠賢的種種政治舉措,仍有著可取之處。由此可見,許多歷史人物都有著多面性特征,在對其進行判別的過程中,也應從不同角度,對其人生中的諸多功績加以評判。現如今,隨著世人認知水平的不斷提升,很多人都能夠以理性嚴謹的態度看待歷史研究,并在歷史研究的過程中,汲取相應經驗教訓。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世人評價歷史人物時,也將更加客觀全面,避免因自身主觀思想,產生錯誤認知,而導致社會發展陷入僵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